阿摩: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個人的努力 而是別人給予的助力
92
(3 分2 秒)
模式:循序漸進模式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難度:(726~750)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34.甲、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乙、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丙、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丁、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以上各闋詞句中所表現的景象,依春夏秋冬時序的排列應是如何?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乙丙丁甲
(D)丙乙丁甲


2(A).

32.古典詩詞中,往往以「柳」這種植物作為「離別」的暗喻或象徵,以下各選項中,哪一項 最具有這個作用?
(A)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B)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C)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D)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3(B).

26.古代詩文中常常以其他名物稱呼或語句代替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此修辭法稱為「借代」,下列「 」中的詞語,使用借代修辭法的是哪一項?
(A)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代指鳥類
(B)「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代指隱士居所
(C)寒蟬淒切,對「長亭」晚:代指旅客
(D)焉得「諼草」,言樹之背:代指萱草


4(C).

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作家沒有:
(A)楊逵
(B)鍾理和
(C)黃春明
(D)吳濁流。


5(B).

以人為主體的史書體例自:
(A)《左傳》
(B)《史記》
(C)《資治通鑑》
(D)《漢書》。


6(B).
X


1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使用了何種修辭?
(A) 譬喻
(B) 互文
(C) 借代
(D) 映襯


7(D).

21.王本榮博士連任慈濟大學校長,要書寫什麼題辭致賀較為適宜?  
(A)桃李依舊笑春風 
(B)連捷雙元 
(C)榮陞之喜 
(D)作育英才


8(B).

14.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難為言。」最接近本文意旨的是下列哪一選項?
(A)玉壘浮雲變古今
(B)除卻巫山不是雲
(C)不畏浮雲遮望眼
(D)賀蘭山下陣如雲


9(B).

12. 下列詩句,若按一年中的節日次序排列,正確的是哪一選項? 甲、占得清秋一半好,算來明月十分圓 乙、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丙、故山此日還佳節,黃菊清樽更晚暉 丁、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A)乙甲丁丙
(B)乙丁甲丙
(C)丁甲乙丙
(D)丁丙甲乙


10(D).

28.作家的文風往往會受到時代與際遇所影響,例如南唐李後主在亡國前後,風格顯然 有別,下列屬於亡國前作品的是哪一選項?
(A)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相見歡〉)
(B)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浪淘沙〉)
(C)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
(D)鳳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玉樓春〉)


11(D).

9.蔣勳〈捨得、捨不得〉:「每到春分,河谷間雲霧繚亂湧動,彷彿紫黑石硯上一層 滲水散開的松煙。有時河口落日明滅變換,無端使我想起柴山西子灣看過的一個夏至, 也是這樣如火綻放的鳳凰花,紅花與落日燦爛鮮豔到讓人心痛。夏日最後山林間突然 響起整山晚蟬的聲音,高亢激昂,會讓人停了工作,聆聽那肺腑深處一聲一聲的嘶叫, 在歲月盡頭,仍然毫不疲軟萎弱。」下列對於本文的說明,最正確的是哪一選項?
(A)本文先以時間引出空間,再描寫空間的壯闊
(B)本文寫作以時間為主軸,從春分鋪寫到夏至
(C)本文善於運用顏色摹寫技巧,抒發悲涼心境
(D)本文寫作因景生情,抒發對美好事物的眷戀


12(A).

8. 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 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 無情惱。」有關此闋詞的風格特色,敘述最貼切的是下列哪一選項?
(A)清新婉約
(B)瀟灑豪放
(C)沉鬱頓挫
(D)樸實自然


13(A).

22.下列四則對聯,其所歌詠的人物依甲乙丙丁順序,正確的是哪一個選項? 甲、壯士奮揮椎,報韓已落秦王膽;大王煩借箸,覆楚終函項羽頭。 乙、英傑那堪屈下僚?使栽門柳事蕭條。鳳凰不共雞爭食,莫怪先生懶折腰。 丙、元龍幣聘以來,澤被廣陵,到此日青囊未燼;孟德頭顱安在?煙消漳水, 讓先生碧血常新。 丁、可託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隱居以求其志, 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 選項:
(A)張良、陶潛、華佗、諸葛亮
(B)劉邦、莊子、扁鵲、駱賓王
(C)張良、莊子、扁鵲、徐敬業
(D)劉邦、陶潛、華佗、駱賓王


14(D).

11.下列何者為我國第一本文學批評專書?
(A)《藝概》
(B)《詩品》
(C)《典論論文》
(D)《文心雕龍》


15(B).

23.盧森堡:「我情願變成一枝點燃的蠟燭,照耀人們前進。」 愛因斯坦:「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馬克.吐溫:「多做些好事情,不圖報酬,還是可以使我們短短的生命很體面和有價值, 這本身就可以算是一種報酬。」 與上述諸家所言意旨最不切近的是下列哪一選項?
(A)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B)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C)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職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16(B).

28-30 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28-30 題。
        「老師!她的便當裡是老鼠!她吃老鼠!」隨之而來的是同學的尖叫聲。 
        「這是……姑姑昨天從桃園帶來的……不是老鼠……我姑姑說這叫飛鼠……」我 不斷小聲地重複這句話,可惜被同學的尖叫聲完全覆蓋。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體驗到 如此劇烈的心跳,第一次徹底瞭解呼吸不過來的羞恥與孤單。眼眶漸漸開始泛紅,腦袋 無法思考。走廊傳來別班同學議論紛紛的雜音,教室迴盪著同學的尖叫聲。佇立在同心 圓的我只知道,一定要微笑。
        「怎麼會是老鼠?你可以給我你爸爸媽媽的電話嗎?」老師緊張的端著我的便當盒。 我傻傻盯著向來溫柔的老師,不明白此刻她為何對我如此失望。片刻的寂靜後,我放棄 解釋那是飛鼠,事實上我已經開始懷疑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飛鼠。便當盒還在冒熱煙, 傳出陣陣不知道是什麼鼠的香味。雖然我不知道牠是什麼鼠,但我很熟悉牠的香味, 來自巴陵的芒草、伴隨著泰雅玩伴的笑聲,我竟然曾經誤以為這是快樂的味道。 
        突然間小小的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明白上小學前媽媽為什麼一再糾正我的某些 原住民口頭禪,明白爸爸為什麼一再叮囑我拉拉山和臺北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不要混淆 了。那個中午我把這五個字烙印在心上,「不要混淆了。」成長的路上,我都是如此謹慎 的銘記在心。不再把家裡和學校混淆,不再把友誼與歸屬感混淆。當然,經歷二十幾年 完整的漢人教育,我更學會一套標準的平地人處世哲學,不再把別人的歧視與原住民 自我認同混淆,我成為了一位擅於使用國語替自己辯護的平凡漢人。這大概是我為了 生存唯一能夠譜出最完美的結局。要讓平地人聽你講話,首先你的行為必須要像個 平地人,時光流逝,現在我反而認定我是平地人。 
(摘錄自游以德(Sayun Yuming)〈游阿香〉)

【題組】29.關於作者烙印在心上「不要混淆了」的敘述,最適切的是下列哪一選項?
(A)拉拉山與臺北是鄉下和都會的不同世界
(B)友誼與歸屬感是朋友和族群認同的差異
(C)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所著重的面向有別
(D)漢人教育和原住民族教育宗旨策略不同


17(D).

62.下列何者為敘述錯誤的選項?
(A)稱人夫妻為「賢伉儷」,自稱「愚夫婦」
(B)人民與機關間之申請與答覆時用的公文是「函」
(C)書信中,「賢昆玉」是稱人兄弟,「賢喬梓」是稱人父子
(D)「名正具」適用於名片留陳長輩,「名正肅」則適用於寫給晚輩


18(D).

22.中國人常用當令的植物作為「月分」的別稱,如端午節要掛菖蒲,所以五月有「蒲月」之稱,農曆八月又稱為「桂月」,依此原則,則下列何者可作為「農曆六月」的別稱?
(A)菊月
(B)桐月
(C)梅月
(D)荔月


19(A).
X


6. 請依詩意內容,判讀下列詩句所歌詠的物類何者正確?
(A)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占人間第一香— 詠梅花。
(B)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詠菊花。
(C)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 靖,惹得詩人說到今—詠杏花
(D)春紅始謝又秋紅,息國亡來入楚宮。應是蜀冤啼不盡,更憑顏色訴秋風—杜鵑花。


20(C).

◎閱讀下列文章,回答 48~50 題
       盧生欠伸而悟,見其身方偃於邸舍,呂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觸類如故。生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也?」翁謂生曰:「人生之適,亦如是矣。」生憮然良久,謝曰:「夫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盡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沈既濟 <枕中記>節錄)

【題組】49. 「呂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觸類如故」,句中「觸類如故」為何意?
(A)蒸黍的香味依舊
(B)夢見舊時同伴
(C)四週環境沒有改變
(D)身旁出現的是老朋友。


21(A).

6. 下列哪一個字的部首和其他三個不同?
(A)行
(B) 彿
(C) 得
(D)後


22(C).

12.「以反問表達確定的意思」謂之「激問」,下列選項何者為是?
(A)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B)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C)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D)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23(D).

閱讀下文後,回答16-20題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 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 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 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兩書均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世說新語》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 整: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 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 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 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題組】17.關於文中引述的三則周處傳說,說明不適當的是:
(A)孔約提及義興時有三害,周處為其一,而未述及周處的改過自新
(B)祖台之未提到義興三害,聚焦於周處斬蛟,敘述較孔約《志怪》生動
(C)《世說新語》增加里人相慶、周處聞知情節,以突出周處悔悟自新的轉 折
(D)《世說新語》渲染周處殺虎以見其兇彊,呈現與志怪相異的志人特質


24(D).

閱讀下文後,回答21-25題
陸游粥品私房筆記6639805a19909.jpg陸游是一位高壽的詩人,注重養生。他主張「若偶食一物多,則當減一物以乘除之,如湯餅稍多,則減飯」,又認為「養生所甚惡,旨酒及大肉」,提倡「食淡百味足」。不過,陸游的體質並不好,他曾提到自己「不堪酒渴兼消渴」。
古人所說的消渴,即今日所稱的糖尿病。陸游的牙齒也不好,有〈齲齒〉等 一百多首與牙病相關的詩。其實,血糖控制不好的人,不但容易蛀牙,也會增 加牙周破壞的程度,陸游晚年詩句「一齒屢搖猶決肉」、「欲墮不墮齒更危」, 顯示他可能深為牙周病所苦。或許正因如此,陸游特別喜歡吃粥。他在〈薄粥〉詩力讚食粥能讓「饑腸且免轉車輪」,又於〈食粥〉詩說:「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晤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宛丘」即蘇 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寫過一篇〈粥記贈潘邠老〉,認為食粥可以延年。據 說陸游晚年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熬粥,熬好後喝一碗,再睡個回籠覺,「粥 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樂也」。(改寫自譚健鍬《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6639809e32cba.jpg

【題組】25.綜合三份資料,陸遊的最佳評價是:
(A)不夠自律、標新立異
(B)護身自重、契合時代
(C)前賢不足、欠缺創見
(D)飲食有道、注重養生


25(D).

閱讀下文,回答 26-30 題。
       走過曲阜斜坡,仲尼曾經三次回頭,一次為顏淵、子路、曾參、宰我,一次為孔鯉、孔伋,另一次為門口那棵蒼勁的古柏。
       走過魯國開闊的平疇,仲尼只回了兩次頭,一次為遍地青柯不再翠綠,遍地麥穗 不再黃熟;一次為東逝的流水從來不知回頭而回頭,回頭止住那一顆忍不住的淚沿頰邊而流。
       走過人生仄徑時,仲尼曾經最後一次回頭,看天邊那個仁字還有哪個人在左邊撐天上的那一橫地上的那一橫,留個寬廣任人行走。(蕭蕭〈仲尼回頭〉)

【題組】28. 文中「看天邊那個仁字還有哪個人在左邊撐天上的那一橫地上的那一橫,留個寬廣任人行走。」一句的意涵,下列何者最合適?
(A)說明仁義世界的建構仍舊有所欠缺
(B)訴說理想終將轉眼成空而無法落實
(C)陳述放下執著在人世將更加的逍遙
(D)表達希望自我冀盼能夠在人世實踐


快捷工具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難度:(726~750)-阿摩線上測驗

柳欣晏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9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