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多寫考古題,才能知道出題方向
12
(47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一般警察特種考試_三等_犯罪防治人員預防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120463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X


1 社會工作實務非常強調社會工作者必須號召網絡成員一同提供服務,這種網絡合作模式並非基於下列何種服務考量?
(A)藉由合作服務,可匯集各專業的服務優勢
(B)可減少原有服務的重疊與缺乏協調性
(C)合作過程中,各專業可學習彼此所長
(D)各專業可逃避服務義務


2(D).
X


2 下列關於社會工作倫理重要性的陳述與說明,何者錯誤?
(A)社會工作倫理是在提醒工作者單一價值的重要性,使其建立個人的信念,而能有一個單一判斷的準則
(B)專業倫理是一種集體的良心,社會工作倫理則反映出社會工作者的集體良心
(C)社會工作倫理的相對論觀點認為,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倫理守則,所以一般而言,信守承諾是對的,但在特殊情況下,信守承諾是可以被打破的
(D)社會工作者需要培養超越性的價值觀與人生信念,才能在面對困難的案主具有優質的服務策略,又不失人性化的倫理守則


3(D).
X


3 下列關於社會工作督導觀點的敘述,何者正確?
(A)危機處理的督導觀點,是一種問題取向的觀點,督導者主要在協助被督導者該如何處理案主的問題,以免產生危機
(B)發展性的督導觀點,認為督導的目的在於使受督導的社會工作者發展自身的專業認同,促進其 對專業角色的信心
(C)社會學習的督導觀點,認為督導的任務主要是協助受督導者學習如何將理論應用在處理案主所面對的社會問題
(D)心理動力的督導觀點,主要在協助接受督導的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共同找出過去處理問題的成功因素及復原力,以處理目前的問題


4(C).
X


4 下列關於社會個案工作中「個案紀錄」的說明,何者錯誤?
(A)個案工作者將和案主或重要關係人互動的重點加以記錄,便稱之為個案紀錄
(B)在個案紀錄中常使用家系圖及生態圖來說明案主、家庭及外在系統間的關聯性
(C)個案紀錄的類型包括過程紀錄、摘要紀錄與問題取向紀錄
(D)個案紀錄中應附家系圖,圖中通常以三角形(△)的符號代表男性,而以圓形(○)的符號代表女性


5(B).
X


5 下列敘述何者並非社會工作者所應具備的價值體系?
(A)每一個人生而具有其價值及尊嚴
(B)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在於其生而自由平等
(C)每一個人因為會與環境互動而形成其共同性
(D)每一個人可運用其所擁有的資源增強能力或激發潛能,以達成自我實現


6(A).
X


6 下列關於社會個案工作所使用模式的說明,何者錯誤?
(A)任務中心模式對社會工作重要的貢獻在於,其將關注的焦點從個人治療的取向轉移到問題解決 的取向
(B)危機介入模式乃是,案主透過社會個案工作者適當的支持與協助,學會處理危機的新方法及發展有效的因應機制,使危機變成轉機
(C)衝突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協助個人處理與其生活環境間,在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衝突與矛盾
(D)生活模式,其目的在於提升個人與其環境的適應度,社會個案工作者的任務在於協助案主與其環境進行協商


7(C).
X


7 下列關於社會工作理論中的「生態系統觀點(ecological perspective)」的陳述與說明,何者錯誤?
(A)生態系統觀點認為案主所經歷的困境「生活中的問題」,乃是人的病態或性格的缺陷所致,社會工作干預的標的對象主要是指個人
(B)生態系統觀點的重要假設是,一個人與生俱來就有能力與其所在的環境互動,有能力與其他人發生關聯
(C)生態系統觀點主張,人類發展指的是正在成長中的個人與其環境間經年交流的結果,非單一的個人特質因素可以完成發展的
(D)適應力是生態系統觀點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在個人與環境的交流過程中,個人與環境間相互影響與回應以達到最佳的調和度


8(C).
X


8 保護性社會工作者在服務個案的過程中,常遭遇許多倫理議題的挑戰。當我們站在社會工作者與個案關係的角度考量時,社會工作者下列何種作為,可能會違反社會工作的專業倫理?
(A)社會工作者必須如實地告訴個案在保護性服務中,所可能會經歷的一切
(B)社會工作者願意付出時間陪伴個案
(C)社會工作者可在其專業裁量空間內,更多地考量個案的特殊需求
(D)社會工作者以完成上級交辦職務為唯一的考量


9(D).
X


9 社會工作者在團體工作中,常會鼓勵成員共同產生團體規範,並促成成員彼此互助與交流。這會較屬於社會團體工作的那個階段?
(A)團體初期
(B)團體形成期
(C)團體衝突期
(D)團體維持期


10(D).
X


10 隨著社會工作實務的發展,益發鼓勵社會工作者應肯定個案的優勢而非聚焦其劣勢,如此才能激發個案更大的改變動力。這主要反映了下列那個社會工作實務取向?
(A)生態系統社會工作
(B)優勢觀點社會工作
(C)認知行為取向社會工作
(D)精神分析社會工作


11(D).
X


11 社會工作者在探究個案所面臨的關係議題時,常發現與其童年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有極大的關係。若個案童年曾經歷父母未滿足其情感需求,且個案又因父母未予回應而時感痛苦與憤怒,這會是依附理論中所描述的那種依附類型?
(A)逃避型依附
(B)紊亂型依附
(C)焦慮型依附
(D)安全型依附


12(D).

12 在社會工作理論的發展初期,大多借鑑心理學的知識。下列有關立基心理學的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描述,何者最為精確?
(A)精神分析理論、認知行為學派與生態系統為此類理論的最佳代表
(B)立基心理學的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是目前社會工作實務的主流
(C)精神分析理論提供了社會工作者短期介入的許多靈感
(D)心理學背景的社會工作實務理論,並未考慮個案的生活脈絡因素


13(B).
X


13 符號互動論學者對社會變遷有其獨特的理論解釋。符號互動論有關社會變遷的解釋並不包括下列那些內容?
(A)社會變遷總因人們對其行為與態度有了新的詮釋意義而展開
(B)態度與信仰的改變會加速社會的變遷
(C)新科技發明與全球化才是造成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
(D)人們必須去適應社會變遷所帶來新的文化或想法


14(D).
X


14 犯罪作為偏差行為的重要類別,對此,已有社會學家認為犯罪是因階級、種族不平等才造成的結果。這些社會學家主張唯有減少社會不平等才能更有效地解決犯罪。這樣的看法會比較偏向那種社會學的觀點?
(A)功能論
(B)符號互動論
(C)衝突論
(D)交換論


15(B).

15 在全球不平等議題上,部分社會學家強調高收入國家對低收入國家的長期剝削,甚至延續過往殖民主義對貧窮國家的控制,如此才導致後者無法發展自立。這樣的看法會比較屬那種全球階層化的理論?
(A)世界體系理論
(B)依賴理論
(C)現代化理論
(D)全球化理論


16(B).
X


16 在人們的社會化過程中,媒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會學對於媒體的研究,並未發現媒體具下列那個作用?
(A)媒體中的暴力,常讓兒童失去對暴力的敏感度
(B)媒體可能夾帶許多社會價值與規範,並形塑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C)媒體可能會與經濟利益相結合,最終形成「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的結果
(D)成人的暴力行為完全是由其童年媒體經驗所形塑


17(C).
X


17 語言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元素。社會學家有關語言的解釋,並不包括下列那個內容?
(A)語言是一組符號與規則系統,賦予了人們理解與溝通所需要的意義
(B)語言定義了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的基本範疇
(C)語言中可能隱藏著社會不平等
(D)語言是一個靜態,且不隨時間變動的結構系統


18(C).
X


18 在古典社會學理論的發展中,認為社會屬自成一體的實體,而這個實體又是一個存在個體之外的社會事實(social fact)。這是下列那位社會學家的主要論點?
(A)馬克思(Karl Marx)
(B)涂爾幹(Emile Durkheim)
(C)韋伯(Max Weber)
(D)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9(A).
X


19 社會學家米爾斯(C. Wright Millis)曾強調社會學可增進人們的「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下列何者不是米爾斯所主張之社會學想像的內容?
(A)社會學關心個人的各種議題
(B)社會學嘗試了解個人與所處社會的關係
(C)社會學會揭露社會脈絡
(D)個人問題與社會問題必須加以區隔


20(D).
X


20 下列關於「集體行為」特性的描述,何者正確?
(A)每天一起通勤坐公車上班的行為,可算得上是一種集體行為
(B)傳播流言乃是一種集體行為,通常發生在沒有足夠資訊可以解釋問題情境或事件時
(C)集體行為乃是個人非理性、激情行為的集合
(D)集體行為都是長時間模塑形成,並非一時的流行或時尚


21(D).

21 下列關於「族群關係」相關議題的說明與解釋,何者錯誤?
(A)肯認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是指政府為保障弱勢族群在工作或教育等之機會的制度性保障機制
(B)認可性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主要是在處理與個人或群體認同有關的記憶、歷史,以及用以 界定「我們是誰」的基本特質的政治行動
(C)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一個社會在民主轉型之後,對過去威權體制的政治壓迫,以及因其所產生的社會分裂所做的善後工作
(D)重分配政治(politics of redistribution)是在說明,如何分配社會中豐富的政治及經濟資源,包括收入、機會及政治職位等政治性的活動


22(D).
X


22 下列社會學對「貧窮」的說明與看法,何者正確?
(A)所謂貧窮女性化,指的是女性與老人占貧窮人口高比例的事實
(B)造成貧窮的主要原因,乃是個人缺乏責任心及工作動機所造成,這是貧窮文化論主要的觀點
(C)貧窮線,乃是政府所訂定,為維持一個個人基本生活所需金額的一種判斷標準
(D)貧窮主要是經濟不景氣所造成,而與犯罪問題、族群、學歷、健康照顧制度等因素沒有關聯


23(D).
X


23 下列關於社會學解釋「犯罪行為」相關理論的說明,何者錯誤?
(A)從結構功能論來看,犯罪行為可以釐清社會規範的價值,犯罪行為的存在是對社會具有一定的功能
(B)從衝突論的觀點,其認為犯罪是區域不平衡發展過程中,民眾利益衝突下的產物,以芝加哥學派的理論為代表
(C)從結構功能論的觀點,犯罪行為主要是源自於社會中的結構緊張而產生
(D)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犯罪是人們經歷社會互動而習得的行為


24(D).
X


24 關於「社會化」的相關概念,下列陳述何者錯誤?
(A)社會化主要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以其來學習社會規範
(B)社會化是個體將社會期待內化(internalization)的一種學習過程
(C)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主要是解釋在嚴苛監禁下,被監禁者產生認同監禁者行為的極端再社會化現象
(D)社會化可做為社會控制的一種方式


25(D).
X


25 下列關於古典社會學家所提出之相關理論或觀念的陳述,何者正確?
(A)馬克思(Karl Marx)的許多論述主要都是針對社會主義的生產制度提出嚴厲的批判
(B)涂爾幹(Emile Durkheim)所提出的社會分工論,主要是在說明現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從過去人與人之間有機連結(organic solidarity)為基礎的社會,轉換成以機械連結(mechanical solidarity)為基礎的社會
(C)韋伯(Max Weber)的社會學可稱之為「詮釋社會學」,因為他認為在社會中人的行動是具有主觀意識,因此必須從「行動者」的角度來理解其意義
(D)馬克思(Karl Marx)所提出的迷亂理論(anomie theory),主要在說明現代社會中工人所從事的生產工作與其生活產生脫節,而失去對生活控制的現象


【非選題】
一、臺灣社會變遷快速,社會價值多元化,犯罪行為事件亦迅速增加。請說明近年臺灣犯罪的特性有那些?並說明犯罪防治可從那幾個層面著手?(25 分)

【非選題】
二、現今社會工作的實施領域相當廣泛,包括兒童與少年服務、老人服務等等,請列出 5 項社會工作實施領域,說明各領域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及警察人員可以協助的部分。(25 分)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一般警察特種考試_三等_犯罪防治人員預防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120463-阿摩線上測驗

804謝宇崴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