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沒有危機意識,就是世界最大的危機。
100
(1 分21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_全類科:國語文能力測驗#120529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C).

1. 閱讀下文後,回答 1-4 題。 

回憶小時候在書法課上,充滿好奇與期待,但每當我努力揣摩,卻總在寫出東倒西 歪的字後,很快就興趣索然。讀大學時,再度鼓起勇氣選修書法課,字雖然一樣醜,但 開始有機會接觸各類作品,觀念開始轉變。比起臨摹,我更喜歡欣賞字體風格,其中又 以帖讓我最感興趣。 

帖是在紙或帛上的書信、詩、文等手書墨蹟,如書聖王羲之的〈姨母帖〉、〈快雪時 晴帖〉。歐陽脩曾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弔哀、候病、敘睽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 間,不過數行而已。」從帖當中可以窺見生活的各種面貌,以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為 例,全文簡約而含蓄:「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根據《本草綱目》 的記載,鴨頭丸可治療水腫、煩躁等症狀。綜觀這幅作品,題材貼近生活,內容直白卻 不失優雅。在技法上筆意連貫,一氣呵成,字體流暢妍美,被董其昌評價為「極草縱之 致」,可見這幅作品既具備了溝通功能,又蘊含卓越的藝術價值。 

我們以為傳世名作都是藝術家在案牘前精心編排的成果,但有時僅是人們日常書寫 的自然表現。藝術與美感就在生活的體驗之中,儘管我們習慣了鍵盤和手機的打字方式, 手寫仍然散發著某種不可取代的魅力。無論他人覺得好不好看,創作都是一種展現自我 的方式。當拿起筆,沉浸於一種純粹、愉悅、寧靜的體驗時,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美。

【題組】1.本文中提到的「鴨頭丸」是指以下何者?
(A)毛筆
(B)硯台
(C)中藥
(D)菜餚


2(B).

【題組】2.根據本文描述,帖的內容與用途多為下列何者?

3(C).

【題組】

3.根據本文的描述,請判斷下列何者的書寫風格與〈鴨頭丸帖〉最符合?



4(D).

【題組】4.下列哪一種關於書法的評述,最接近作者在文中最後一段所欲表達的觀點?
(A)羲之書字勢雄逸,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B)獻之善隸書,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C)皇頡作文,因物構思;觀彼鳥跡,遂成文字
(D)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


5(D).

閱讀下文後,回答 5-10 題。 

阿明對明代歷史相當有興趣,有朝一日,他甚至想穿越時空一嚐當明代人的滋味。 某日,他蒐集了一段明代的史料,並透過 AI 技術模擬了英宗的獨白,如下所示: 
66710d2c58797.jpg
66710d3645bcc.jpg
註 1:「帝北狩」字面上指皇帝到北方巡狩,此處指皇帝被俘虜。 

66710d59672dd.jpg
66710d670da6b.jpg

【題組】5 5.根據文章敘述,瓦剌來襲,明代朝廷內發生了什麼事?
(A)吏部尚書力排眾議,鼓勵皇帝親征
(B)眾將領擁皇帝親征,官員倉促逃亡
(C)皇帝貼身太監被殺,憤而決定親征
(D)皇帝匆促決定親征,大臣反對無效


6(B).

【題組】

6.文中 所說的「先生」指的是誰?
(A)將軍樊忠
(B)太監王振
(C)尚書王直
(D)皇帝英宗



7(B).

【題組】7.史書用「帝北狩」一詞描述英宗此次事件,這種寫作筆法與下列哪個選項「」中語詞 最接近?
(A)由於戰事「告急」,許多年輕學子也被徵召入伍
(B)逆賊攻勢猛烈,我軍倉皇應變,向後方「轉進」
(C)我軍因糧草不濟,堅守十餘天後仍然「敗北」
(D)歷經兩日的「折衝」,雙方同時宣布交換戰俘


8(D).

【題組】8.比較各選項的前後句,哪一組中皇帝與臣子對「先生」的看法是相反的?
(A)金銀十餘庫,馬萬餘匹,皆沒官/索金幣,約賂至即歸上
(B)太監王振勸上親征/吏部尚書王直及大小群臣,伏闕懇留
(C)祀智化寺,賜額曰旌忠/遙尊上為太上皇,詔赦天下
(D)思振,諱為忠所殺,詔復振官/吾為天下誅此賊


9(A).

【題組】9.文章最後,皇帝獨白說要為先生平反,是為了什麼原因?
(A)為先生成為戰敗的代罪羔羊感到委屈
(B)不捨先生戰敗後歸國卻慘遭抄家命運
(C)想以皇帝身分擔保先生沒有通敵賣國
(D)感念有先生的幫助才能再度登上皇位


10(B).

【題組】10.阿明將史書記載與皇帝的獨白並列編排,呈現出什麼效果?
(A)以時空交錯凸顯戰後的物是人非
(B)歷史事件可以用不同的視角解讀
(C)新科技可以澄清史書記載的錯誤
(D)讓英明君主援引史實替忠臣翻案


11(C).

6 閱讀下文後,回答 11-15 題。 

現今交友這件事於毫秒之間便可完成,人們只要在社群網站上隨手點擊交友邀請, 無論你想或不想,大量資訊都會直接塞進你腦海中。你能夠參與對方的人生,也可以隨 意地公開自我。 

隨之而來,部分的人們開始在意起流量、按讚數,想透過貼文的方式,展現自我生 活樣貌,甚至每上傳一則訊息後,便焦慮等待著眾人的關注與迴響,也可能因沒有跟到 貼文中的聚會而感到悵然若失,進而形成「錯失恐懼症」。 

這或許如《論語》中所說「不患人之不己知」,許多人透過網路充分的展現自我,想 要努力尋求關注。這本是無可厚非,但有的人卻苦心在社群中營造出與自我截然不同的 面目,以此享受著以往未曾感受過的關注度,也期待著將流量轉化為真實的情誼,殊不 知這樣的情誼,只要輕輕按下一個鈕便消失殆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儘管 孔子不是當代網紅,但他的說法確實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解方。 

社群網站的崛起,呼應現代藝術大師安迪•沃荷所預言的:「在未來,每個人都有十 五分鐘的成名機會。」但過度要求他人的關愛與注目,卻也讓現代人陷入眾聲喧嘩的社 交孤獨之中。

【題組】11.下列何者較符合文中所描述的「錯失恐懼症」?
(A)意欲尋覓知音的迫切感
(B)無法管理時間的挫敗感
(C)害怕被他人遺忘的焦慮感
(D)產生與他人接觸的恐懼感


12(D).

【題組】12.作者在引用《論語》一段揭示了社群網站的什麼負面現象?
(A)跟風的網路現象,缺乏自我思考
(B)快速交友的流程,致使友誼淡薄
(C)強迫公開生活,因此無法有個人隱私
(D)營造虛假自我,卻又期待被他人理解


13(D).

【題組】13.下列哪項情境,最符合作者想批判的網路人際關係現象?
(A)因演算法只看到同溫層言論
(B)追隨名人價值觀與消費行為
(C)網路留言容易偏離貼文原意
(D)想要透過修圖相片尋找真愛


14(C).

【題組】14.作者認為孔子「人不知而不慍」一語,可為現代人提供什麼解方?
(A)擴大舒適圈,適應生活變動
(B)離開同溫層,接受他人想法
(C)強化自我價值,無須憂慮不被他人理解
(D)優化自身能力,以此成功獲得別人尊重 7


15(A).

【題組】15.文章最後一段,主要在描述網路世界的什麼現象?
(A)虛擬世界交友容易,知己難求
(B)交友軟體平臺眾多,不易抉擇
(C)動態訊息限時閱覽,稍縱即逝
(D)意見眾多紛亂龐雜,獨自退群


16(C).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電視裡的人封神了,這件事令我思索,是因為他的品行、事蹟值得讚揚,抑或是有 其他的原因?我最早知道封神,是從《封神演義》開始,後來讀了一些書,才了解到「封 神」不只存在小說中,現實中也經常都在封神。如臺灣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沈葆楨奏請 清廷為鄭成功追諡建立官祠,成為抵禦入侵者的忠烈表率。其後,日本人因其母親血脈 的關係,把鄭氏立為開臺先鋒,將延平郡王祠改成「開山神社」;國民政府為宣揚反共理 念,把鄭氏變成民族英雄,將延平郡王祠改建成中國北方式建築,還為其舉行中樞祭典。 鄭氏之旗,在歷史中飄揚,隨著權力擺動。 

再往前千年,在那戰火紛飛的晚唐五代,當時官民會感念立下戰功的將領,在其死 後建廟祀拜,就連反賊權臣,也有機會被追封成神,例如:閩國的王延稟起兵叛變被殺, 但君王為了撫慰地方吏民,維持安定,仍為其建廟祭祀。除了官員,平民也能成神,在 閩地生活的莘七娘,生前精通醫術,死後本來沒人祀拜,直到一名遊客聽見有女子夜吟 詩歌,然後將詩作寫在驛館牆上後離去。鄉人據詩以為是七娘之魂所作,於是在她墓前 築室祭拜,甚至建起宮廟,在遇到旱澇疾疫,就向莘七娘祈求保佑,最後成為當地的信 仰。 

現代社會,人間封神似乎已不是新鮮事。傳統與非傳統的封神,也只是換個模樣, 目的依舊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現代的封神,不用儀式,也不用敕封建祀,隨人呼個口 號,就在人間成神。然而,神壇之所以稱為神壇,那便表示不是人可以居住的地方,以 人作神,跌落神壇也只是必然的事。

【題組】16.文章中,閩國的王延稟被追封為神,最有可能的原因為何?
(A)感念與傳承忠義的精神
(B)為平撫君王心中的不安
(C)鞏固地方勢力和穩定局勢
(D)延續地方傳統與文化象徵


17(C).

【題組】17.作者藉由鄭成功的例子,主要想說明哪種現象?
(A)歷史人物評價的變化
(B)政教合一的早期現象
(C)增強統治合理性的手段
(D)社會信仰體系自然形成 8


18(A).

【題組】18.根據文意,作者舉莘七娘事件為例,其意圖為何?
(A)強調封神現象的多元
(B)凸顯官民封神的尊榮
(C)說明唐五代信仰的自由
(D)暗諷閩地民眾太過迷信


19(A).

【題組】19.根據文中示例,作者認為「封神」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A)人們的需求和寄託
(B)社會對英雄的崇拜
(C)對神祕主義的渴求
(D)人類對天地的敬畏


20(B).

【題組】20.文章中,對於「封神」這一概念的討論,主要想揭示什麼?
(A)揭示歷史人物的神化過程
(B)諷刺當代社會的造神運動
(C)討論人神分際的模糊化現象
(D)說明信仰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21(A).

閱讀下文後,回答 21-25 題。 

史家陳寅恪在其撰寫的《柳如是別傳》序言中提到,他旅居昆明時,偶然購得常熟 白茆港錢氏故園中紅豆一粒,從而箋釋錢、柳二人詩作,隨之便有起草此書的念頭。這 錢氏故園為明末文士錢謙益的故居,柳則是名列秦淮八艷的名妓柳如是。我們無法得知 陳寅恪是否真因紅豆而著手寫作,但在錢、柳二人所居住的宅院中,的確種有一株紅豆 樹,此宅也因而得名紅豆山莊。紅豆自古喻有相思之情,據傳是待夫歸鄉的女子,因朝 盼暮望最終泣血而亡,血淚化作了艷麗的赤豆。而回顧錢柳二人的生平,似乎沒什麼關 於相思的事,更多人關注的,反而是二人才子佳人的傳奇故事。 

那時錢謙益已五十多歲,但其文壇泰斗的身分,引得柳如是做男裝喬扮,主動尋訪 這位名士,進而展開一段忘年之戀。其後錢謙益在六十歲時迎娶二十四歲的柳如是,紅 顏白髮的組合,實屬驚世駭俗,卻也羨煞旁人。對柳如是來說,她為愛情傾出所有,在 出嫁後一首:「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正薄寒。此去柳花如夢裡,向來煙月是愁端。 畫堂訊息何人曉,翠帳容顏獨自看。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闌。」便顯露出她 的心情。不過兩人與紅豆確實有件事可說。 

錢謙益八十歲大壽那年,紅豆山莊二十年未曾開花的紅豆樹,恰巧在秋日結出一顆 子,柳如是便贈紅豆祝壽,錢氏因物感興而寫下詠物詩:「院落秋風正颯然,一枝紅豆報 鮮妍。夏梨弱棗尋常果,此物真堪薦壽筵。」可見,錢謙益因疼愛柳如是,儘管只是一枚 紅豆子,但他仍然將此物視作慶壽的瑞兆,紅豆有如錢、柳二人情緣象徵之物。 

不過話說回來,王維一首〈相思〉,本身也不是談男女之愛,而是對摯友李龜年傳達 眷念之情。如要從紅豆談相思,或許林夕所填詞的〈紅豆〉中:「還沒為你把紅豆熬成纏 9 綿的傷口。」一句更能引起共鳴。當時林夕看了木村拓哉所演的日劇,其中一幕女主角 不小心燒糊了一鍋紅豆湯,他便隨手寫入詞中,如同「此物最相思」之語句傳誦至今, 一如研磨烹煮成柔軟似泥的紅豆餡,那團甜膩的香氣更能引人遐思。也許只有當人們陷 入戀人絮語的情境時,才能在「紅豆」兩字間讀出所謂的一往情深。

【題組】21.下列選項中,何者與「箋釋」的「箋」讀音相同?
(A)肩
(B)簽
(C)盞
(D)貞


22(B).

【題組】22.根據本文,首段講述陳寅恪所購得的紅豆的故事,對於讀者閱讀文章有什麼效果?
(A)理解全文主旨
(B)引發閱讀動機
(C)掌握全篇結構
(D)知曉人物關係


23(D).

【題組】23.本文中柳如是於出嫁後所作的詩主要傳達什麼心情?
(A)表現出留戀不捨的夫妻之情
(B)透過歌詠紅豆表達相思之情
(C)藉應和之詩歌傳遞祝壽之意
(D)以閨怨之情傳達對夫君之盼


24(A).

【題組】24.「還沒為你把紅豆熬成纏綿的傷口。」一句的寫作手法,與下列何者最相近?
(A)把回憶風乾,晚年下酒
(B)歷史是一幅畫,時間是絢麗的色彩
(C)他的笑聲,響亮到足以讓沉睡的山峰甦醒
(D)慢慢的拼湊,拼湊成一個完全不屬於真正的我


25(C).

【題組】25.作者透過紅豆一物主要是想要表達什麼看法?
(A)藉紅豆詠嘆文士與名妓間愛情故事
(B)對故友或戀人的相思之情古今皆同
(C)物品象徵意涵會隨觀者詮釋而不同
(D)歌詠之物於各時代皆會有不同樣貌 1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_全類科:國語文能力測驗#120529-阿摩線上測驗

Lily Chou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