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成功不僅要親眼目睹,還要有備而來
100
(1 分44 秒)
模式:循序漸進模式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難度:(51~75)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33.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兩句寫一個大而高的場景,後兩句寫小而低的場景,請問作者如此佈置的用意為何?
(A)前場景為背景,凸顯出後場景中的簑笠翁
(B)後場景為背景,凸顯出前場景中的山色
(C)前場景和後場景都是焦點
(D)前場景和後場景都是背景,沒有焦點


2(D).

10.「懾服」、「聶先生」、「攝影」三詞中的「懾」「聶」「攝」,字音分別是下列哪一項?
(A)ㄋㄧㄝˋ、ㄋㄧㄝˋ、ㄕㄜˋ
(B)ㄕㄜˋ、ㄋㄧㄝ、ㄕㄜˋ
(C)ㄓㄜˊ、ㄋㄧㄝ、ㄋㄧㄝˋ
(D)ㄓㄜˊ、ㄋㄧㄝˋ、ㄕㄜˋ


3(A).

17.當年大學室友中不乏慢三拍,「洗澡都得花半世紀」的人。下列選項何者與「 」內的修辭 風格相同?
(A)是你,哦!是你。讓我望穿淚水,「肝腸寸斷」
(B)明春來時,我們又會枝繁葉茂,「宛如新生」
(C)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D)「寫信告訴我,今天海是什麽顔色?夜夜陪著你的海,心情又如何」


4(A).

2.中文詞彙中,凡聲母相同者,稱為雙聲,如「領略」;而韻母相同者,則稱為疊韻,如「嬋娟」。以下哪一個詞彙,同時兼具雙聲與疊韻的特質?
(A)輾轉
(B)踟蹰
(C)參差
(D)窈窕


5(B).

3.連接「教師的培養啟發很重要」、「學生的鑽研苦幹也很要緊」這兩句的正確語詞是下列哪一個選項?
(A)因為……,所以……
(B)固然……,但是……
(C)既然……,因此……
(D)即使……,然後……


6(B).

30.作為虛字用的「且」字,其義甚廣,下列文句中「且」字的意思為「即將」的是哪一個選項?
(A)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B)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
(C)「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D)「且」吾所為者極難耳


7(D).

11.《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白居易〈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兩者「凝脂」的意旨為下列哪一項?
(A)具體摹寫凝凍的脂油
(B)舊時婦女化妝用的胭脂
(C)因多食而累積的脂肪
(D)女子柔白光滑彈嫩膚質


8(D).

17.陳雋弘詩:「第一次這麼近看你,一片雪白的心境,正縮起一隻腳,練習單獨站立,彷彿一個哲學家,頭頂孵著鵝黃色的夢。這裡是濕潤的的水田地帶,適合散步和思考。沿著風的線條,我們耗費一整個下午,只為將修長的頸子,彎成一個弧度優美的問號。」這首詩描寫的的禽類,最有可能的是下列哪一項?
(A)白鷗
(B)白鴿
(C)白天鵝
(D)白鷺鷥


9(C).

以下四人,何者是宋代有名的女詞人
(A)溫飛卿
(B)納蘭性德
(C)李清照
(D)杜麗娘。


10(B).

他這個人英才天縱,聰明絕頂,讀書過目不忘,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對他而言,簡直像 「探囊取物」。下列「 」中的詞彙,和「探囊取物」意義最接近的是哪一選項?
(A)孔子讀易,曾經「韋編三絕」
(B)吾心信其可行,則有如「反掌折枝」
(C)和他談這件事,簡直是「與虎謀皮」
(D)他這個人很有才華,終有「囊錐外露」的一天


11(C).

「葉如桂,冬青;花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 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由一連串的比喻來看,這段文字 所描寫的對象應該是下列哪一選項?
(A)西瓜
(B)龍眼
(C)荔枝
(D)百香果


12(B).

16.《論語.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其意旨最接近下列哪一選項?
(A)有教無類
(B)因材施教
(C)學思並重
(D)重視啟發


13(B).

1. 「百」字在詞彙中具有實數和虛數兩種意涵。下列詞彙中的「百」字,作「實數」 解釋的是哪一選項?
(A)百孔千瘡
(B)百日維新
(C)百科全書
(D)百折不撓


14(B).

20.下列描繪節慶景象的詩句,何者所對應的節日正確?
(A)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元宵
(B)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端午
(C)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秋
(D)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七夕


15(C).

4.下列「 」內的詞語,在句中沒有借指或比喻其它意義的是哪一選項?
(A)一番胼手胝足的努力後,事情終於有了「眉目」
(B)由於他是老闆的「耳目」,大家都不敢靠他太近
(C)民謠通常都是經過「口耳」相傳而留下來的音樂
(D)他們患難相扶持,「手足」情深的表現令人感動


16(A).

52. 以下兩首現代詩,描寫兩種不同的生物,其題目應該是:
甲.現在/你是夏日裡/最快樂的/水聲了(馮青)
乙.冷艷洗空的季節/借隻蘆葦/站個耶穌釘十字架的姿勢(燕翎)
(A) 青蛙/蜻蜓
(B) 金魚/蝴蝶
(C) 白鵝/蜻蜓
(D) 水鳥/蝴蝶


17(D).

閱讀下文後,回答29-30題。
        國小時,母親幫我在農會開戶,教我儲蓄。第一次到農會,就被牆上一幅巨大的複製畫所 吸引。畫中的田園看似無邊無際,三個婦女彎身拾穗,似乎馱著生活的重量。我常看見自家長 輩在田裡耕種的情形,對這幅畫的構圖感到異常熟悉。那時的我,並不知道這是誰畫的,一直 到高中的美術課堂上,才終於知道那幅畫叫〈拾穗〉。米勒的畫作使我想起童年,祖父母用一 生,努力脫離貧窮,也讓他們的子孫脫離貧窮。我永遠記得他們說過的:「困窮的時候,做就 是了,不必想太多。」好久沒回家鄉,農會裡是否還懸掛著米勒的畫作,不得而知。可是我仍 清楚的記憶著,米勒筆下描摹出的世界,彷彿嗅得到土地與汗水,不是窮酸味,是充滿悲憫的 氣息。畫裡的人物,彎下腰看見了永恆。

【題組】30.承上題,最符合作者對〈拾穗〉感受與認知的敘述是:
(A)在農會看見〈拾穗〉時便深受吸引,並從母親處得知畫者為米勒
(B)初次見到〈拾穗〉時,對畫中所描繪的場景與人物感到陌生好奇
(C)自〈拾穗〉中馱著生活重量的婦女身影,嗅聞到生活的窮酸無助
(D)由〈拾穗〉中的人物形象,想起祖父母為改善生計所付出的努力


18(D).

25.下列未使用譬喻修辭法的是哪一個選項?
(A)你永遠不懂我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B)你是我心中雲一朵,從來不曾為我停留
(C)文化活動是灌溉城市心靈的一條長河
(D)一天到晚想你的人,愛不停休


19(D).

7. (甲)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乙)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 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丙)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丁)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 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上述詩句都有關於季節景物的描寫,若依春夏秋冬時序排列,請問正確的選項是: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丙丁乙甲
(D)丁乙甲丙。


20(B).

22. 「咬死獵人的狗」這句話會因為語法結構關係不同,而造成語義差異。下列文句何者也是屬於歧義句?
(A)我明天要去台北
(B)他沒有做不好的事情
(C)小明買了一本新字典
(D)天色昏暗,快要下雨了。


21(C).

15. 「『饕餮』是一種古代怪獸,在生物圖鑑與動物園裡找不到,牠和蛟龍、 鳳凰一樣,都是虛構的動物,□存在文化裡,□□活靈活現,□□有鮮明 的圖樣形象,□繁殖出豐富的語意象徵。」 根據文意脈絡,空格處依序填入下列何者最恰當?
(A)雖/竟然/除了/卻
(B)但/可是/僅僅/也
(C)只/但卻/不只/還
(D)乃/尚且/居然/與


22(A).

閱讀下文後,回答 1-5 題。
        林徽因曾寫過一首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有一說此詩是寫給徐志摩。電視劇 《人間四月天》,講述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之間的愛情故事。觀眾多聚焦在 徐、林、陸三人身上,較少關注徐志摩元配張幼儀,只知道她是一個被休離的配角。 其實,擺脫棄婦形象後,張幼儀的人生更有另一種風貌。 
      在兒子滿兩歲後,張幼儀奉公婆之命到倫敦和徐志摩相聚。但徐志摩為了追求 林徽因,逼迫張幼儀和他離婚,而且要當時再次懷孕的她墮胎,然後就不告而別。在 這段期間,張幼儀開始思考,自己七年的婚姻由媒妁之言促成,而纏小腳、遵守三從 四德是舊時女子該遵循的,雖然她躲過三寸金蓮的命運,徐志摩仍然認為她是「小腳」, 自己是「西服」。
        離婚使她領悟到應該自力更生,於是張幼儀赴德國學習,憑自己的努力和親人的 協助,很快地回到上海,在企業界樹立了精明能幹的女強人形象。知命之年時,一個 普通、誠懇醫師的真情打動了她;兩人在婚後十五年重返英國,張幼儀牽著丈夫的手, 站在四十六年前和徐志摩所租的房子前,不勝唏噓的說:「我現在真的沒法想像我曾經 那麼年輕過!」 
      若以「人間四月天」比喻徐志摩精彩的愛情,張幼儀可能只是一位配角。然而 張幼儀並不是徐志摩永遠的棄婦,也不是只有像春天般短暫的愛情而已。她的人生 經歷宛如「人間十二月天」,也有值得體驗和欣賞的生命故事。

【題組】5.文中作者透過張幼儀的人生故事,想傳達什麼理念?
(A)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B)出國增廣見聞翻轉人生
(C)慎選生命伴侶至關重要
(D)勇敢捨棄傳統的舊觀念


23(D).

閱讀下文後,回答 1-5 題。
       「庖丁」認真專注,在肢解牛的動作中,使當時上層階級的文惠君震動了。文惠君如 果活在今天,大概是常常跑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的「藝術愛好者」吧!某一天,他或許正 看完了「歌劇魅影」,或聽完了「柏林愛樂」的演奏,走回家去,正好經過庖丁正在解牛 的作坊,他沒有匆匆走過,他停了一下,仔細觀察「庖丁」的動作。他訝異極了!他發現 「庖丁」在肢解牛隻時,乾淨俐落,有極美好的動作,可以比美「〈桑林〉之舞」;肢解牛 隻時,也有極美的聲音,可以比美「〈咸池〉之樂」。用今天的話來說,文惠君竟然在屠宰 場感覺到了比國家劇院或音樂廳更美、也更動人心魂的舞蹈與音樂。
        因此,每次讀完〈庖丁解牛〉,我都會問自己,我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錢到劇院或音樂廳?
        如果我們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覺無所不在的美,三天兩頭跑劇院、音樂廳、畫廊,也只是鄙俗的附庸風雅吧!
       「庖丁解牛」驚醒了文惠君藝術的假相,返回到生活現實,尋找真正的美。
         庖丁其實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告訴文惠君:剛開始到屠宰場,負責肢解牛的身體,他 是用砍的、割的,弄得一手血淋淋,的確不美。
        日復一日,經由一種專注,在工作中可以歷練出一種美。他告訴我們:牛的關節,看 起來盤根錯節,其實可以理出頭緒。因為專注,他逐漸看不見整隻牛,他只專心在局部的 骨節。他說:骨節與骨節之間,有空隙,手中的刀刃,薄到沒有厚度,因此「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餘」。
       「游刃有餘」,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成語,正是來自《莊子》的這段故事。
       「游刃有餘」是生命有了揮灑的自由,「游刃有餘」是自己的身體感覺到了空間的自由。
       「游刃有餘」是使自己從許多牽絆與束縛中解放出來,還原到純粹的自我。
       「游刃有餘」正是美的最純粹經驗。
 (節錄自 蔣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題組】2. 庖丁解牛所產生的美感來自於:
(A)優雅音樂所營造的氣氛
(B)用刀砍割所屠宰的美感
(C)心中虔誠的宗教信仰
(D)專注工作歷練出的純粹


24(A).

閱讀下文後,回答 21-25 題。
       在從前,寫字是一件大事,在「念背打」教育體系當中佔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從描紅模子的橫平豎直,到寫墨卷的黑大圓光,中間不知有多大勤苦。記得小時候寫字,老師冷不防的從你腦後把你的毛筆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這證明你執筆不堅,是要受懲罰的。 這樣惡作劇還不夠,有的在筆管上套大銅錢,一個,兩個,乃至三四個,搖動筆管只覺頭重腳輕,這原理是和國術家腿上綁沙袋差不多,一旦解開重負便會身輕似燕極盡飛簷走壁之能事,如果練字的時候筆管上馱著好幾兩重的金屬,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當然會龍飛蛇舞,得心應手了。寫一寸徑的大字,也有人主張用懸腕法,甚至懸肘法,寫字如站 樁,挺起腰板,咬緊牙關,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這種姿態中寫出來的字,據說是能力透紙背。現代的人無需受這種折磨。「科舉」已經廢除了,只會寫幾個「行」「閱」「如擬」 「照辦」,便可為官。自來水筆代替了毛筆,橫行左行也可以應酬問世,寫字一道,漸漸的要變成「國粹」了。
       當作一種藝術看,中國書法是很獨特的。因為字是藝術,所以什麼「永字八法」之類的說數,其效用也就和「新詩作法」「小說作法」相差不多,繩墨當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關鍵在於個人。寫字最容易洩露一個人的個性,所謂「字如其人」大抵不誣。 如果每個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謹,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 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豬,其人必近於「五百斤油」。所以鄭板橋的字,就應 該是那樣的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氣概相稱,顏魯公的字就應該是那樣的端 莊凝重,才和他的臨難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間無絲毫勉強。
        在「文字國」裡,需要寫字的地方特別多,擘窠大字至蠅頭小楷,都有用途。可惜的是,寫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所長,且常用錯了地方。譬如,鑿石摹壁的大字,如果不能使山川生色,就不如給當鋪醬園寫寫招牌,至不濟也可以給煤棧寫「南山高煤」。有些人的字不宜在壁上題詩,改寫春聯或「抬頭見喜」就合適得多。有的人寫字技術非常嫻熟,在茶壺蓋上寫「一片冰心」是可以勝任的,卻偏愛給人題跋字畫。中堂條幅對聯,其實是人 人都可以寫的,不過懸掛的地點應該有個分別,有的宜於掛在書齋客堂,有的宜於掛在飯 鋪理髮館,求其環境配合,氣味相投,如是而已。 (節錄自梁實秋〈寫字〉)

【題組】21.下列關於文中「老師冷不防的從你腦後把你的毛筆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敘述的主要意思是:
(A)老師故意測試學生有沒有握緊筆桿
(B)老師常挑學生的缺點,讓學生難看
(C)以前的老師很喜歡找機會處罰學生
(D)學書法第一步是防範老師抽走毛筆


25(C).

閱讀下文後,回答 1-5 題
一般人不瞭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例如韓愈在月夜裡聽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韓愈建議「敲」字為佳。這段文字因緣傳為美談,於今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關鍵在於哪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改寫自朱光潛《談文學》)
王夫之《薑齋詩話》云:「『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髮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王夫之以為詩中佳境,對詩人而言,不可「預擬」,初無定景,初非想得,否則,「只是措大燈窗下鑽故紙物事」,或者「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了」。佳句乃當時情景,即詩人「即景會心」、「因景因情」時所拾得,「何勞擬議哉」?(改寫自蕭馳《聖道與詩心》)

【題組】5.根據文章,推敲文字的核心在於什麼?
(A)追求文字的流暢和優美
(B)遵循規範的修辭和文法
(C)思想情感的關聯和境地符合
(D)追求與經典前人相合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難度:(51~75)-阿摩線上測驗

柳欣晏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