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沒有危機意識,就是世界最大的危機。
21
(51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09 年 - 109(補考)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_指定科目考試:歷史#89686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D).

1. 臺灣各地都有一些重要的民俗活動,如臺東的炮炸寒單、臺南的鹽水蜂炮、屏東東港的燒王 船等。這些民俗活動的共通點應是:
(A)均在元宵節進行
(B)起源自觀光需求
(C)祭拜同一位主神
(D)為了解厄抗瘟疫


2(D).
X


2. 某書寫到:這個時期,官學衰微,學舍內雜草叢生,屋宇傾頹。有大臣指出,入仕者多本於 家學,官學學風不盛,士子入官學讀書的意願不高,因此建議徹底整頓。這個時期最可能是:
(A)春秋私人講學時期
(B)魏晉士族盛行時期
(C)宋代科舉擴大時期
(D)明清理學興盛時期


3(D).
X


3. 外來者帶來新的疾病,當地居民因缺乏抗體,感染之後死亡率甚高。在十年之內,有將近一 半人口死於這種新的疾病;到五十年後,更只剩下原有人口的十分之一。這最可能是何時何地的情況?
(A)十六世紀西班牙人進入中南美洲
(B)十七世紀荷蘭人進入臺灣
(C)十八世紀英國人進入印度半島
(D)十九世紀美國白人開發西部


4(D).

4. 古蹟是一種立體的歷史,見證時代的更迭。下圖是2016年 拆除附近的高架橋以後,重新整修的臺北城北門。這個城 門的興建,反映的是哪一時期的歷史變遷?
5f2caab52e581.jpg
(A)鄭成功治臺時,為屯田拓墾北臺灣,乃興建臺北城
(B)林爽文事件後,清廷為防禦北部民變,興建臺北城
(C)鴉片戰爭後,為防備英軍侵臺,在北臺灣建城防禦
(D)牡丹社事件後清廷積極治臺,政治與經濟重心北移



5(D).
X


5. 《史記》記載:楚漢相爭時,劉邦在前線作戰,蕭何則協助穩定後方,徵調糧秣以供軍需。但劉邦卻常刻意派人慰勞蕭何、打探他的動態。蕭何的策士於是建議他,應多送家人到劉邦身邊參戰,並多買田產以示自己愛財,以自我保護。蕭何策士的考量最可能是:
(A)請蕭何擔當全軍的表率
(B)袪除劉邦對蕭何的猜忌
(C)展示蕭何個人政治實力
(D)凸顯蕭何運籌帷幄能力


6(D).
X


6.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派總統府秘書長呈遞大清太后一封國書,祝賀其誕辰,中華民 國官員也前往賀壽。袁世凱正式就任總統時,大清也以皇帝名義祝賀中華民國國運昌隆。我 們如何理解此事?
(A)民國肇造,政府同意清帝維持原有尊號與皇室運作
(B)此事純屬虛構,因大清已被推翻,並無皇帝或太后
(C)袁世凱假借溥儀名義祝賀自己就任,為稱帝作準備
(D)保皇派與中華民國官員相聯絡,企圖擁立溥儀復辟


7(D).
X


7. 維也納的博物館內,收藏有一頂古老帳棚,說明指出:這是十七世紀後期維也納遭受敵人長 期包圍,後來擊潰對方擄獲的戰利品。哈布斯堡王朝在這場戰役中阻止該國入侵中歐的行動, 維持自身在中歐的優勢,也確保了基督教世界的安全。這一頂帳棚原本屬於哪一個國家所有?
(A)俄羅斯帝國
(B)鄂圖曼帝國
(C)普魯士王國
(D)法蘭西王國


8(D).
X


8. 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在與墨西哥戰爭中取得加州地區以後,企圖在亞洲獲取商業與軍事利 益。為達到此目的,美國派艦隊來到亞洲,某個國家首當其衝,遭受美國的武力要脅,被迫 開港通商。迫使該國與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事件是:
(A)黑船事件
(B)亞羅船事件
(C)東學黨事件
(D)美西戰爭


9(D).
X


9. 司馬遷主張申不害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又說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 老」;講到漢武帝之崇儒,又說:「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 綜合上述文字,司馬遷所說的「黃老」比較接近:
(A)清心寡欲的境界
(B)追求長生的方法
(C)治國理民的技術
(D)放任自然的態度


10(D).
X


10. 一位日本學者回憶,在他讀中學時,許多日本同學為了方便參加國家考試,選擇返回「內地」 讀大學。他自己則因父親曾在泰國工作,蒐集許多東南亞文物,又常聽聞有關南進的消息,遂 決定留在「本地」的帝國大學研究南洋史。這位學者所說的「內地」與「本地」分別應是指:
(A)日本;臺灣
(B)中國;朝鮮
(C)日本;上海
(D)中國;臺灣


11(D).
X


11. 史書記載:某一時期,朝廷討論如何治理地方。有大臣表示:應依照往例,「請立諸子」,封 建諸侯。另一位大臣認為:周代封建靠血緣關係維繫,日久則疏遠,造成封建諸國相互攻伐, 周天子也無力制止,故主張應採行郡縣制度。皇帝乃說:採取封建封立諸侯,就是准許諸侯 擁有軍備,欲求天下安定,豈不困難?這場爭議最可能發生在何時?
(A)秦代
(B)西晉
(C)唐代
(D)明代


12(D).
X


12. 1840到1870年代之間,估計有數十萬中國的勞工,前往中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島、古巴及秘魯 等地,從事勞力工作。當時華工前往中南美洲,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南美洲地廣人稀,吸引華人移入
(B)東南亞排華,導致華人移往美洲
(C)歐美實施禁奴政策,導致人工不足
(D)清朝政府鼓勵人民前往海外拓殖


13(D).

13. 一座紀念碑雕刻了兩幅某國軍隊在南非、中國的軍事行動。碑文說明:為紀念在1899年、1900年兩次軍事行動中犧牲的同袍。這座雕像最可能位於何處?
(A)俄羅斯的聖彼得堡
(B)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C)法國的巴黎
(D)英國的倫敦


14(D).
X


14. 學者指出:青花瓷不僅是中國外銷世界各地的重要貨品,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國家在學會 製作瓷器之後,也將瓷器銷往亞洲。例如,十九世紀下半葉,蘇格蘭的格拉斯哥窯場,為配 合亞洲部分地區的社會與文化特質,圖案設計嚴格限於植物、花卉、幾何與星形等紋飾。這 批蘇格蘭外銷瓷器最可能銷售至:
(A)伊斯蘭信仰深刻的馬來西亞
(B)社會以佛教信仰為主的泰國
(C)長期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
(D)對自然事物感受敏銳的日本


15(D).

15. 一位美國外交人員回憶:他在奉命派駐某國之前,必須辭去政府公職。他派駐當地時,館舍 不升美國國旗,也不舉辦國慶慶典。他甚至不得與該國政府有官方形式的往來。這位外交人 員最可能是派駐在:
(A)1920年的漢城
(B)1940年的香港
(C)1960年的西貢
(D)1980年的臺北


16(D).
X


16. 一位學者評論中國某一朝代,指出:這個時代在人口成長、工技發明、物質生產與國內外商 業貿易上,都具有關鍵性地位,又因為印刷術提升及教育普及,逐漸形成一個士大夫的社會, 這是「中國史上一個非凡的時代」。這位學者所評論的朝代應該是:
(A)漢
(B)唐
(C)宋
(D)元


17(D).
X


17. 在古代中國,姓或氏是身分與權力的象徵。春秋時期,統治者才有姓,氏則是統治者頒給有 功、有土地或有職官的貴族;戰國時期,平民開始有僭越或冒用姓氏的情況。但秦漢以後, 姓氏普及於一般平民。秦漢以後姓氏普及的原因最可能是:
(A)華夷族群的混同
(B)登錄戶籍的需要
(C)人口遷徙的頻繁
(D)國際貿易的興盛


18(D).
X


18. 在某次日本的對外衝突中,英國政府採取支持日本的態度,而美國銀行家更以鉅額貸款資助 日本,甚至有美國婦女表示願意率領護士團,「到戰場照顧日本英勇絕倫的將士」。戰事結束 後,由美國出面調解,雙方簽訂條約。這場戰爭應是:
(A)牡丹社事件
(B)甲午戰爭
(C)日俄戰爭
(D)九一八事變


19(D).
X


19. 下圖是以現代歐洲政治版圖為底,呈現 西元四世紀後期至五世紀上半葉左右, 歐洲曾面臨一股由東向西蔓延的勢力, 圖中灰色部分是這一股勢力曾觸及區 域,而「☆」則是該股勢力的最終據點。 這股勢力最可能是:
5f2caae473e84.jpg
(A)猶太民族移入歐洲各地
(B)伊斯蘭文明與信仰西傳
(C)匈人部族大舉進入歐洲
(D)日耳曼人威脅羅馬帝國



20(D).

20. 某國首都爆發一場「群眾革命」,革命派成立臨時政府。這個政府受到鄉紳、專業人士、商 人、知識分子等的支持,但與下層民眾失去聯繫,數月之後就被一個更激進的革命所推翻。 學者評論說:這是一場「布爾喬亞(即:資產階級)革命」,結果是「權力由布爾喬亞的自 由派掌有」,工人階級掌權的時機尚未成熟。這場「群眾革命」最可能是:
(A)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
(B)1776年美國的獨立革命
(C)1911年中國的辛亥革命
(D)1917年俄國的二月革命


21(D).
X


21. 在一個以「戰後臺灣民主化歷程」為主題的展覽中,有一段說明:「這是臺灣民主運動的重 要里程碑,尤其軍法大審對臺灣社會所進行的政治教育、民主教育,影響更為深遠;之後, 受難者家屬與辯護律師紛紛加入黨外陣營,得以延續臺灣民主的香火。」文中敘述的應該是:
(A)二二八事件
(B)雷震事件
(C)美麗島事件
(D)野百合學運


22(D).
X


22. 某一時期的佛教,除了翻譯印度傳來的佛經,也開始出現由中國僧侶撰寫的經典。這些經典 不僅宣揚佛理,更納入傳統儒家教忠教孝的理念與生活禮儀,逐漸擴大佛教維繫地方社會秩 序的作用。這個現象最可能是:
(A)東漢佛教為獲民眾認同而採取的策略
(B)魏晉時期佛教為廣召信眾而配合習俗
(C)唐宋之間佛教教義與中國社會的融合
(D)明清時期儒釋道三教合一趨勢的發展


23(D).
X


23. 某一時期,地主大量兼併土地,擁有土地之農民不斷減少,使得國家的賦稅與兵役來源都成 問題,於是有官員提議限制人民可以擁有土地面積的數量。但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改朝換代 後,官方採取激進改革,將土地收歸國有,但終歸失敗。這種激進改革政策是:
(A)新莽時的王田制
(B)唐代的租庸調制
(C)王安石的青苗法
(D)中共的土地改革


24(D).
X


24. 1662年鄭成功擊退荷蘭,攻下臺灣之後,清廷與荷蘭合作,鄭氏政權深感壓力,亟需外援。 此時,歐洲「某國」實施航海法,與荷蘭人競爭海外貿易,允諾協助鄭經製造武器,訓練炮 兵,並出售鐵器、火藥等物資。「某國」是指:
(A)英國
(B)法國
(C)西班牙
(D)葡萄牙


25(D).
X


25. 1630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的女兒寫信給他,提到:女兒住的修道院實施管制,只有修 女近親才准探視交談,交談時中間的窗口須用紙張遮住。外來信件全部用鉗子夾取,塗上酸 或醋,或用火烤炙。外出購買食物得在清晨,以防過多人手接觸。管事運送修道院穀物到磨 坊時,奉命必須寸步不離,以防和別處穀物相混,並避免旁人接觸。這座修道院如此作法的 目的是:
(A)宗教改革的影響,避免異端思想傳入
(B)爆發鼠疫大流行,實施隔離以防傳染
(C)三十年戰爭爆發,嚴防盜賊趁隙入侵
(D)苦修思想的興起,為隔絕世俗化生活


26(D).
X


26. 希臘人喜歡體育和競技活動,多數節日都會舉行體育競賽,而最重要的是全希臘世界都可參 加的泛希臘競技會。這些活動都有宗教性質,伴隨著祭祀和莊嚴的宗教儀式。其中,最悠久 的是奧林匹克競技會,始於西元前776年,每四年舉行一次,直到西元393年,才被羅馬皇帝 狄奧多西一世廢止。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廢止奧林匹克競技會,最可能的原因是:
(A)羅馬帝國公民逐漸失尚武精神,不再重視運動競技會
(B)羅馬立基督教為國教,而奧林匹克競技會是異教活動
(C)羅馬國勢已趨於衰微,缺乏財力支持奧林匹克競技會
(D)羅馬征服希臘世界以後,刻意壓抑希臘人的傳統文化


27(D).
X


27. 臺灣總督府決定以美國森林鐵路的方式,興建阿里山鐵路;1910年代,嘉義北門驛到二萬平(坪) 路段完工通車,開啟阿里山運輸的新紀元。臺灣總督府興建此一鐵路,最主要目的應是:
(A)便於運輸日本軍隊入山,鎮壓武裝抗日分子
(B)開發阿里山森林資源,便於將林木運送下山
(C)準備設立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發展觀光業
(D)發展山地鐵路網,以加強對原住民族的控制


28(D).

28. 皇帝與臣僚商議如何變法,臣僚表示:雖然大家都討論變法,但若不全面變法,必至無功。 所謂變法者,須自法律制度先後改定,乃謂之變法。皇帝則感嘆:推行變法,掣肘太多。臣 僚回答:現今朝中大臣多年老守舊,不通外國事務,皇上想靠他們變法,有如緣木求魚。上 述的皇帝與臣僚是:
(A)北魏太武帝與崔浩
(B)宋神宗與王安石
(C)明萬曆帝與張居正
(D)清光緒帝與康有為


29(D).
X


29. 下列兩份史料是某地區史家對於當時代發生事件的描述: 資料甲:「天剛亮,法蘭克人就攻進來了,開始大屠殺。他們連續三天不封刀,超過十萬群 眾被屠殺或淪為俘虜……久聞不如一見,法蘭克人果然像野獸般兇猛和狂野。」 資料乙:「埃及的首領們忌憚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強大,心生恐懼。他們要求法蘭克人進兵敘 利亞,以作為他們和塞爾柱土耳其帝國之間的緩衝。」 這兩份史料描述的最可能是:
(A)五世紀時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
(B)七世紀時伊斯蘭勢力的擴張
(C)十一、十二世紀的十字軍東征
(D)十五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陷落


30(D).

30-31 為題組
二十世紀初,美國某位作家擔心北歐族裔(如:英格蘭、蘇格蘭及日耳曼等)在美國的優勢 受到威脅,他著書表示:直到今日,一堆人還相信教育、機會和運氣等後天環境的影響,能 夠突破人的先天限制。這是美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以來,二流思想家留給後世的刻板想法。 身為美國人,我們須明白一件事情:上世紀流行的利他思想以及美國應該作為「受苦難壓迫 者避風港」的同情心,現在正威脅著我們的社會。

【題組】30. 根據這段言論,作者的想法最可能傾向:
(A)社會主義
(B)自由主義
(C)平等主義
(D)種族主義


31(D).
X


【題組】31. 文中提到作為「受苦難壓迫者避風港」一事,作者批評的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之 初的何種現象?
(A)清教徒在英國受迫害,流亡至北美
(B)美國接納來自東、南歐的大量移民
(C)經濟大恐慌時,歐洲移民至美工作
(D)拉丁美洲發生革命,難民湧進美國


32(D).
X


32. 史家霍布斯邦考察「歐洲」概念的變化,指出:「自希臘以來,『歐洲』即是一個浮動的、可 修改的、彈性的概念。冷戰期間,美國的『歐洲史』領域主要涵蓋的是西歐。但從1989年開 始,就延伸到中歐與東歐,因為歐洲的政治與經濟地理改變了。」霍布斯邦所說的「歐洲政 治與經濟地理改變」,導因於:
(A)共產陣營瓦解
(B)歐洲聯盟成立
(C)全球化的衝擊
(D)美國反恐戰爭


33(D).

33. 一位中國學者為了研究某一朝代的歷史,特別去學習波斯文、拉丁文和阿拉伯文,以便閱讀 這個朝代對外征戰的相關史料及研究成果。這位學者要研究的朝代最可能是:
(A)東漢
(B)北魏
(C)北宋
(D)元代


34(D).
X


34. 「有一陣子,我們只能買到上海的雞蛋。它們不像新鮮的雞蛋可起泡沫,因此蛋糕不能發脹, 但也無法不買。不久,糖也不供應了,我們只好改賣三明治。我們買來十條麵包,能切多薄 就多薄,因買不到火腿肉,只好用鮪魚作材料。後來,連雞蛋都買不到,更不用說鮪魚了, 只好放棄三明治生意。最後,連烤麵包機也須交給軍部,因為是鐵製的。我們身邊沒有剩下 多少東西,空襲又一天比一天緊,最後決定離開首都。」這最可能是何時何地的生活經驗?
(A)1938年,中日戰爭時的重慶
(B)1940年,不列顛之戰時的倫敦
(C)1944年,太平洋戰爭時的東京
(D)1950年,韓戰期間的平壤


35(C,D).
X


二、多選題
35. 《臺灣民報》刊載一篇文章,「作者」提到: 我昨日在友人處,懷抱著滿腔的熱望,把他送給我的那個雜誌讀了好幾處,但我終於失望 了。……我想把他(雜誌)的妙論抄在下面來與諸位一同笑:「今之學子,口未讀六藝之書, 目未接百家之論,耳未聆離騷樂府之音,而囂囂然曰:漢文可廢。甚而提倡新文學,鼓吹新 體詩,粃糠故籍,自命時髦。吾不知其所謂新者何在?」……然而我最不滿意的,是他把「漢 文可廢」和「提倡新文學」混做一起。不但如此,若照他的意思是「提倡新文學」之罪甚於 「漢文可廢」。一笑! 有關這篇文章,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作者」應該是儒家學說的擁護者,主張學子要研讀六藝
(B)從文章內容判斷,這位「作者」應是支持臺灣新文學運動
(C)這篇文章刊載在《臺灣民報》,應是宣傳皇民文學的言論
(D)這篇文章所持的觀點,與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的主張類似
(E)「作者」認為「提倡新文學」與「漢文可廢」無必然關係


36(E).
X


36. 西元前九世紀中葉,鄭桓公鑑於西周王室內憂外患日甚,乃避難到東方,選在今日河南新鄭 一帶,建立鄭國,因該地區無大國,較為安全;西元前六世紀前半葉,鄭國貴族後裔子產因 國家長期以來遭到四鄰大國威逼、外交難為,遂推辭執政工作;而西元二、三世紀之交,世 居河南新鄭一帶的大族子弟荀彧,根據歷史經驗,勸鄉親父老及早走避,以免日後時局動盪, 遭到不測。這些敘事可能說明:
(A)地緣政治形勢對歷史的影響
(B)風水信仰根深蒂固厚植人心
(C)歷史經驗即足解決現實問題
(D)歷史記憶可能左右政治判斷
(E)個人意志可以扭轉地緣困境


37(E).
X


37.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破壞了羅馬教會的統一性,為歐洲帶來宗教多元主義。到1560年, 新教的主要教派均已建立,包括:路德教派、喀爾文教派、英國國教、再洗禮派等。這些新 教教派各發展出不同的教義與禮拜方式,但其間仍有一些共同點。這些共同點應包括:
(A)保留拉丁語作為崇拜之用語
(B)支持政治與宗教分離的原則
(C)主張個人有讀經、解經自由
(D)持寬容精神,反對宗教迫害
(E)視《聖經》為信仰唯一真源


38(C,E).
X


38. 1431年,在英法百年戰爭時建立奇功的法國女子貞德,被英軍以異端罪名處死。自去世以來, 貞德在法國史上的聲名與評價迭有變動。十六到十八世紀時,她深受輕忽與貶抑,但到十九 世紀,她漸成為法蘭西國族認同的神話。天主教會頌揚她身上存在「聖靈」,推動她的「封 聖」。成立不久的「法國史協會」更費時九年,將貞德受異端審判的檔案編纂成書,推動嚴 謹的歷史研究。法國史家因而稱十九世紀是「貞德的世紀」,並認為這是多項條件具足導致 的結果。請問「多項條件」應是指哪些?
(A)自由主義興起的激勵
(B)資本主義勃興的促成
(C)歷史研究風氣的助長
(D)法國教會的推波助瀾
(E)愛國與民族主義的催發


【非選題】
一、下列三則是清朝統治臺灣後漢人移民臺灣的相關文獻:
資料甲:「民人之立業臺灣者數十萬,彼既願為臺民,凡有妻子在內地者,許呈明給照,搬 眷入臺,編甲為良,則數十年之內……則人人感激奮興,安生樂業。」
資料乙:「今欲開山,不先招墾,則路雖通而仍塞,欲招墾不先開禁,則民裹足而不前。…… 臣等查舊例稱:臺灣不准內地人民偷渡……。又稱:凡民人私入番境者杖一百……。 際此開山伊始,招墾方興,臣等揆度時勢,合無(何不)仰懇天恩,將一切舊禁盡 與開豁,以廣招徠,俾無瞻顧。」
資料丙:「一、欲渡船臺灣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依臺灣海防同 知審驗批准;潛渡者嚴處。二、渡臺者不准攜家帶眷;業經渡臺者,亦不得招致。 三、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臺。」
根據上述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題組】1. 哪一則資料所述內容,其出現時間最早?請說明你的依據及理由。(2分)


【非選題】
【題組】2. 三則資料中,哪一則與牡丹社事件有關?(1分)

【非選題】
【題組】3. 根據三則資料及你的歷史知識,簡述清朝統治臺灣後,政府對於漢人移民渡臺政策的變 遷。(3分)

【非選題】
二、以下是有關五月五日端午「競渡」節俗起源的記載:
資料甲、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寫道:「五月五日,……是日競渡、採雜藥。」
資料乙、隋朝杜公瞻注《荊楚歲時記》指出:「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 所,故並命舟檝以拯之。」但他又引東漢《曹娥碑》中伍子胥為水所淹的故事說, 「斯又東吳之俗,……不關屈原也。」並表示,事實如何已難以窮源溯流。
資料丙、宋末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說:「屈原,楚人也。遭讒 不見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羅之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 之。……又《越地傳》云:『競渡起于越王勾踐。』蓋斷髮文身之俗,習水而好戰者也。」
根據上述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題組】1. 有關五月五日「競渡」的起源,資料中提到哪些說法?(2分)


【非選題】
【題組】2. 五月五日「競渡」與屈原故事的關聯,根據上述資料推斷,大約是從哪一時期起開始比 較流行?(2分)

【非選題】
【題組】3. 綜合三則資料,可知五月五日「競渡」主要反映的是哪個地域的習俗?(2分)

【非選題】

三、以下是三幅不同時期繪製的世界地圖: 仔細閱讀地圖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5f2cab9c1dd2d.jpg


【題組】1. 從地圖內容判斷,這三幅圖出現時間由早至晚的順序為何?(1分)


【非選題】
【題組】2. 三幅圖中,哪一幅反映十六世紀早期歐洲人的世界地理知識?(1分)請說明你的依據及 理由。(2分)

【非選題】
四、資料甲、博物館中有一只二十世紀初期的木箱,裡面裝有幾束非洲人的頭髮及一個石膏製 頭像。旁邊解說寫到:「當時歐洲學者、拓殖者、殖民官員與傳教士,都收集這類 非洲文物,交由人類學、民族學等機構與博物館收藏與研究」。
資料乙、學者指出:十九世紀以來,人類學、民族學與生物學者,運用各種儀器測量非洲 人,收集他們的體質、風俗、語言等材料,區分為不同群體,並依據身體與文化 特徵,排出「人種」高低序列。
資料丙、有人批評:「我們的祖先在你們的博物館裡,他們被測量、被研究、被展示;他們 的頭髮在木箱中,心臟與腦袋在酒精中;對你們而言,這是別人的身體,但這卻 是我們的身體。」
根據上述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題組】1. 從資料甲和資料乙提供的訊息及你的歷史知識推斷,十九世紀以來,歐洲殖民官員委託學者研究非洲人種,主要是想收集哪些資料?其主要目的為何?(2分)


【非選題】
【題組】2. 資料丙對資料甲解說文字所述之「收藏與研究」的情形提出批評,根據你的歷史知識推論他批評的理由為何?(2分)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109 年 - 109(補考)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_指定科目考試:歷史#89686-阿摩線上測驗

何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2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