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簡單的事重覆做,就會是專家; 重覆的事用心做,就會是贏家。
100
(1 分6 秒)
模式:自由測驗
科目:刑法與刑事訴訟法(大意)
難度:非常困難
下載 下載收錄
1(A,C).

35. 下列何者得提起「抗告」?
(A)聲請法官迴避經裁定駁回者
(B)對證人科罰鍰之處分
(C)關於通訊監察之裁定
(D)聲請調查證據經裁定駁回者
(E)限制辯護人與被告接見或互通書信之處分


2(C,D).

居住高雄市之甲某日竊取居住同市乙之財物,經乙向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按鈴申告,案經分發至曾與乙訂有婚約之丙檢察官偵辦後向管轄法院提起公訴,經法官戊、庚、辛審理諭知有罪判刑,經書記官丁製作裁判書送達後,甲不服該判決上訴第二審,案經分發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二庭,由法官子、丑及已調至高雄高分院之戊法官審理,如書記官丁亦調至該庭,且法官子為甲配偶己妻弟之配偶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法官戊不必迴避
(B)法官子不必迴避
(C)檢察官丙不必迴避
(D)書記官丁不必迴避


3(A,B,C,D,E).

32.關於刑法第 266 條普通賭博罪,依實務見解,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本罪為必要共犯之對向犯
(B)在公眾得出入之旅館中,租 1 房間供人聚賭,得成立本罪
(C)所謂賭博係指輸贏是決定於偶然的事實
(D)當場賭博的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E)會員制賭博網站之簽賭,得成立本罪


4(A,E).

29.司法警察實施偵訊過程取得自白或不利陳述,下列何項情形原則上無證據能力?
(A)犯罪嫌疑人委任律師尚未到場仍予以偵訊
(B)通知到場犯罪嫌疑人未告知緘默權
(C)通知到場犯罪嫌疑人未告知得委任辯護人
(D)逮捕到場犯罪嫌疑人未告知罪名
(E)犯罪嫌疑人未同意夜間偵訊


5(B,C,D).

30.甲得知進口重型機車買賣有利可圖,與乙商議找人後,由乙負責到日本竊取重型機車。乙邀丙、 丁一起前往日本行竊,乙竊得九輛機車,再由丙與丁予以拆解、包裝與改變車身號碼後運回台 灣,甲找人組裝後,再賣給知情的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甲、乙、丙與丁之行為依刑法第 7 條規定,有我國刑法之適用
(B) 甲成立加重竊盜罪的共謀共同正犯
(C) 甲、乙、丙與丁成立變造準私文書罪
(D) 戊成立贓物罪
(E) 丙、丁成立湮滅刑事證據罪


6(C).

9.「傳聞」證據於法庭審理過程,彷如坊間「傳說」、「八卦」。為避免法官誤判 ,刑事訴訟法乃排除用作事實認定。下列何者非屬「傳聞證據」要件之一?
(A)審判中證人引用他人庭外之陳述
(B)審判中以書面代替到庭陳述
(C)陳述 內容源自聽說
(D)陳述用以證明其內容為真。


7(E).

1. 下列何種情形有我國刑法之適用?
(A)日本人與德國人在我國通姦
(B)我國人民在荷蘭吸食大麻
(C)我國駐韓外交人員在韓國傷害韓國人
(D)中國人在日本詐騙我國人民之財物
(E)以上皆非


8(A).

121. 十歲的小學生甲,偷同學乙的自行車;則:
(A)甲犯竊盜罪
(B)甲犯侵占罪
(C)甲犯 詐欺罪
(D)甲不犯罪


9(A,B,E).

25.有關《刑法》第 164 條藏匿人犯或使之隱避罪之構成要件解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本罪所指犯人,係指違犯刑法之人
(B)本罪所指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包括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被拘留之脫逃人
(C)本罪所指犯人,係指起訴後之人
(D)本罪之行為主體以有權逮捕者為限
(E)藏匿是指使人難以發現犯人之行為


10(A).

535.關於故意理論,我國採:
(A)希望主義
(B)認識主義
(C)折衷主義
(D)預見主義 。


11(A,C,E).

30.依《刑事訴訟法》規定,法官於該管案件有下列何種情形,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
(A)法官曾為被害人之配偶者
(B)法官曾與被害人訂有婚約者
(C)法官曾為被害人之法定代理人者
(D)法官曾為被害人之輔佐人者
(E)法官曾為鑑定人者


12(A,D,E).

24.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一條之一第一項與第一百九十六條之一第一項分別規定: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調查犯罪嫌疑人犯罪情形及蒐集證據之必要,得詢 問犯罪嫌疑人或證人。試問,同樣適用於「犯嫌」、「證人」之刑訴程序機 制為:
(A)通知到場不得強制
(B)權利告知(第九十五條)
(C)辯護 人在場
(D)不自證己罪
(E)對質程序。


13(A,C,E).

34.下列何者為告訴乃論或請求乃論之罪?
(A)妨害自由之略誘罪
(B)妨害家庭之略誘罪
(C)誹謗罪
(D)侮辱公務員罪
(E)侮辱外國國旗罪


14(A).

34 甲在家將百元紙鈔黏貼於釣魚線上,再至某停車場,將黏貼於線上之百元紙鈔放到硬幣兌換機內, 待機器感應紙鈔並吐出等值零錢時,甲即拉線取回紙鈔,重複數次取走機器內的零錢。下列敘述, 何者正確?
(A)甲乘人不知取得財物,應成立竊盜罪
(B)甲易持有為所有,應成立侵占脫離持有物罪
(C)甲以詐術方式取得財物,應成立詐欺取財罪
(D)甲以不正方式取得財物,應成立不正利用收費設備罪


15(A,D,E).

37.刑法第 329 條規定:「竊盜或搶奪,因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 者,以強盜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竊盜或搶奪不成立時,即使有脫免逮捕而當場施以強暴脅迫之情形,亦不能成立準強盜罪
(B)強暴脅迫不須達到不能或難以抗拒之程度
(C)所謂以強盜論,係指以刑法第 328 條普通強盜罪之刑罰論處而言
(D)準強盜罪係以竊盜或搶奪為前提,在脫免逮捕之情形,如強暴脅迫達不能抗拒程度,但竊 盜或搶奪為未遂者,應以強盜未遂論。
(E)脫離犯罪場所或追捕者之追捕以後,縱有施強暴脅迫,亦非當場施以強暴脅迫


16(B).

1.司法院大法官於釋字第三八四號解釋,依據憲法第八條強調:「實質正當之法律 程序」,亦即,刑事法律若未遵守「正當法律程序」,台灣社會將難稱民主、法 治、文明。因此,依此說理,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刑事實體法應遵守罪刑 法定原則
(B)犯罪追訴應有法律依據
(C)逮捕應踐行必要司法程序
(D)自 白須出於自由意志。


17(A,B,C,E).

30.有關《刑法》第 185 條之 3 不能安全駕駛罪之說明,依實務見解,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聚餐時,身體狀況差,僅喝啤酒 1 杯,或有精神恍惚、不能平衡行走的情形,但其仍駕 車返家,經警察路檢酒測,吐氣酒精濃度每公升 0.2 毫克,但仍有前述心神狀況,甲仍該當 不能安全駕駛罪
(B)甲酒量佳,聚餐飲酒後,其駕駛毫無異狀且未發生事故,惟經警察攔查,其吐氣酒精濃度達 每公升 0.4 毫克,甲仍該當不能安全駕駛罪
(C)甲於前晚與友人聚餐,睡了一覺起床,神清氣爽,駕駛小客車上班,途經警察路檢,測得吐 氣酒精濃度達每公升 0.25 毫克,仍該當不能安全駕駛罪
(D)甲參加聚餐,服用麻醉藥品,縱其駕駛毫無異狀且未發生事故,仍該當不能安全駕駛罪
(E)甲飲酒後駕車途中,因過失發生碰撞致人受傷,若測得吐氣酒精濃度達每公升 0.25 毫克, 係一行為觸犯不能安全駕駛罪、傷害罪之想像競合犯


18(B,C,E).

28. 一行為同時符合數構成要件,各構成要件間具有下列何種關係時,只適用最適當的構成要件,而排斥次要的構成要件?
(A)擇一關係
(B)補充關係
(C)吸收關係
(D)累積關係
(E)特別關係


19(B,C,D).

40.《刑事訴訟法》犯罪偵查階段有關被害人權益保障之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被害人得聲請證據保全
(B)被害人接受偵訊時,陪同之在場人得陳述意見
(C)被害人得聲請轉介適當機關團體進行修復
(D)被害人接受訊問時,得聲請遮蔽或適當隔離
(E)被害人就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得聲請再議


20(D).

有關刑法上之妨害合法集會罪,下列何者非阻止或擾亂合法集會之行為態樣?
(A)強暴
(B)脅迫
(C)詐術
(D)恐嚇


21(C,D).

檢察官如認司法警察移送之案件調查未完備,不得為如何之處理?
(A)發交調查
(B)退案審查
(C)起訴審查
(D)不起訴處分


22(B,C,D).

64 關於減免罪責之要件,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犯意圖勒贖而擄人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B)犯誣告罪,於所誣告之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C)犯湮滅刑事證據罪,於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D)犯略誘婦女結婚罪,於裁判宣告前,指明被誘人所在地因而尋獲者,得減輕其刑
(E)對於配偶犯遺棄罪,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23(A,B,C,D,E).

35. 下列刑事訴訟法之規定,何者與比例原則有關?
(A) 執行拘提或逮捕,應注意被告之身體及名譽
(B) 羈押於其原因消滅時,應即撤銷羈押,將被告釋放
(C) 搜索婦女之身體,應命婦女行之。但不能由婦女行之者,不在此限
(D) 抗拒搜索者,得用強制力搜索之。但不得逾必要之程度
(E) 管束羈押之被告,應以維持羈押之目的及押所之秩序所必要者為限


24(A,E).

33.依「刑事訴訟法」規定,有關「證據能力」之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證人以實際經驗為基礎之推測之詞,得為證據
(B) 十五歲之證人未經具結的證言,不得為證據
(C) 被告以外之人於偵查中向檢察事務官所為之陳述,顯有可信之情況者,得為證據
(D) 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中到庭後,無正當理由拒絕陳述,其於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 顯有可信之情況者,得為證據
(E) 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不得為證 據,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法院審酌該言詞適當者,得為證據 刑法及刑事訴訟法6


25(A,B).

23.有關《刑法》第 173 條第 1 項放火燒燬現住建築物及交通工具罪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屬抽象危險犯
(B)處罰預備犯
(C)以客體功能全部燒燬為既遂
(D)以致生公共危險之結果為要件
(E)因而致人於死者,成立加重結果犯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大意)自由測驗(難度:非常困難)-阿摩線上測驗

善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