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千點萬點,不如名師指點
100
(2 分26 秒)
模式:循序漸進模式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難度:(776~800)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有關「狗」的歇後語,正確的共有幾組?(甲)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乙)狗拿耗子/假慈悲;(丙)狗咬狗/一嘴毛;(丁)落水狗上岸/自身難保;(戊)狗掀門簾子/全仗一張嘴;(己)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A)三組
(B)四組
(C)五組
(D)六組。


2(A).

4.「板擦兒的命好苦哇!替黑板洗臉,弄髒了身體,還挨了一頓打。」這首童詩的結構方式是什麼?
(A)總分式
(B)回環式
(C)對比式
(D)並列式


3(C).

下列何者不屬於戲曲作品?
(A)拜月亭
(B)牡丹亭
(C)搜神記
(D)邯鄲記。


4(D).

27-28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27-28題。 
 phpW47tkY

【題組】 ( )2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謂下列何者?
(A)治國當一視同仁,大公無私
(B)妻子兄弟犯法’與百姓同罪
(C)與妻子兄弟同心同德,治理國家
(D)教化之道,以身作則,齊家而後治國


5(A).

26.「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詩句所描述的歷史人物是下列哪一選項?
(A)荊軻
(B)伍子胥
(C)項羽
(D)岳飛


6(D).

2. 古人對方位極其講究,不同方位各有不同意義。以下何者方位代稱是錯誤的?
(A)東床/女婿
(B)西席/老師
(C)南面/國君
(D)北堂/父親


7(C).

1.梁實秋〈駱駝〉:「我嘗想:公文書裡罷黜一個人的時候常用『□□□□』四字, 總算是一個比較體面的下臺的藉口。」依據文意,□□□□中最適合填入的是下列 哪一選項?
(A)不勝其任
(B)人謀不臧
(C)人地不宜
(D)俯順輿情


8(A).

8. 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 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 無情惱。」有關此闋詞的風格特色,敘述最貼切的是下列哪一選項?
(A)清新婉約
(B)瀟灑豪放
(C)沉鬱頓挫
(D)樸實自然


9(B).

14.閱讀下列書信,依序填入的用語,正確的是哪一選項? 某某經理【1】:敬啟者,頃閱網路求職網,藉悉 貴公司徴聘行政人員,因不揣冒 昧,願效毛遂自薦。鄙人今夏甫自某某大學某某系畢業,在校期間,尚知兢兢業業, 不敢自逸。敢乞 賜函機會,俾能發揮所學。茲將簡歷表、畢業證書影本及自傳等隨 函奉呈 察閱,敬祈 【2】為荷。 【3】李大同【4】
(A)公鑒/示覆/晚/拜啟
(B)崇鑒/示覆/晚/敬啟
(C)賜鑒/德音/後學/手啟
(D)青鑒/德音/後學/敬書


10(A).

3. 在臺灣現代詩史上有「詩魔」之譽的詩人是:
(A)洛 夫
(B)向 陽
(C)林煥彰
(D) 楊 煥


11(C).

19. 有一本史書因為其中有很多「殺人自生,亡人自存」的內容,故遭批評為「不 可以臨教化」(劉向);「邪說」(曾鞏);「叛經離道之書」(李夢陽)。此本書 是:
(A)《國語》
(B)《資治通鑑》
(C)《戰國策》
(D)《貞觀政要》


12(B).

26-27 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26-27 題。 
在寶可夢故事和遊戲中不斷出現「演化」或「進化」的設計,是寶可夢發展歷程上 很重要的一環,但也容易造成知識的混淆。這個設計讓寶可夢的形態有更複雜的變化, 同時強化了寶可夢與生俱來的能力,甚至賦予其新技能。然而這和我們所認知的生物 演化(evolution)意涵並不同,絕不能混為一談。舉例來說,由「綠毛蟲」變為「鐵甲蛹」、 再變成「巴大蝶」的過程,不能類比為演化,而應和昆蟲生活史中的變態(metamorphosis) 相對應。由此可見,寶可夢的「演化」其實更近似於個體發育的過程。 
另一方面,生物學的演化法則包含了三個要素。第一是個體間的變異,其次是此 變異可以遺傳給下一代,再來是這些變異可能會因個體適應力不同而在族群中被天擇 選汰。這三個要素構成了演化天擇理論的基本架構,也解釋了生物種化和滅絕背後的 機制。在寶可夢動畫或遊戲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這三個要素的作用和影響,但仍可在 許多角色的設定上,推敲出其設計概念。 (摘錄自《科學人雜誌》)

【題組】26.關於文中「演化」的概念,下列說明最適切的是哪一選項?
(A)寶可夢中的進化概念等同於生物的演化
(B)演化是個體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變異
(C)變態是屬於生物演化中個體發育的一種歷程
(D)現實與寶可夢中的演化都是物競天擇的呈現


13(D).

52.下列有關先秦諸子百家之敘述,何者為正確?
(A)戰國時儒、法二家並稱「顯學」
(B)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為商鞅
(C)墨家主節葬、節用,而反對迷信,不敬鬼神
(D)荀子主性惡之論,是故其說尚禮義法後王,而以勸學修身為先務


14(D).

73.下列選項,何者「」中的讀音相同?
(A)「漩」渦/「旋」風
(B)邂「逅」/汙「垢」
(C)「浣」 衣/童「玩」
(D)寒「畯」/「竣」工


15(C).

88.成語「早眠晏起」之「晏」字,其意義為下列哪一項?
(A)安
(B)樂
(C)遲
(D)速


16(A).

閱讀下文後,回答 31-35 題。 
       有人主張文字的演進,是由圖畫演進為表意,再演進為表音。這是「起於圖畫、 終於音聲」的一種見解,這解釋了某些拼音文字的演進歷程。不過,這樣的文字就只 剩下「音」 ,以及因「音」而偶發的一些聯想了。如此的發展到了極致,變成了純粹理性 的編碼系統,文化積澱的痕跡便消失了,也就喪失了文明創造中最可貴的精華── 人文性。中國文字不一樣,數千年來還在不斷的增長、生發。這種「增長的人文性」, 源於中國文字的最大特點,那就是「方塊化」。
      中國文字是方塊文字,與其他圖畫文字,如古埃及文字,從一開始就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 古埃及文字是「成幅」表現的(如圖一),共組成一圖的各個部件,沒有明確的獨立地位,只是零件。 這些零件 ,最終成為「 詞 」的 很少,多半成了無意義的音符。而中國文字的「方塊」則是將原始圖畫中的部件抽象化並獨立出來,一個方塊字就是 一個表述的基本單位,成了一個個獨立自主的「詞」。 將「圖畫」從「具象」到「抽象」,從「形象思維」到「概念思維」,這是一種文明程度的提升、人文性的展現。
     所以,有多少中國字,就有多少最基本的概念。中國字的傳承,經過幾千年的孳乳 派生,產生了概念和語義、語用上的種種變化。一個字,就有著一部自己的演變史。 (改寫自許進雄《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人生歷程與信仰篇》,中央 研究院院士何大安推薦序)60f4dc8cef91c.jpg

【題組】33. 本文的主旨為何?
(A)介紹中國文字,凸顯其文化價值
(B) 剖析文字構造,解說文字演變史
(C) 比較兩種文字,凸顯古文明重要性
(D)分析文字特色,推論文字演化原因


17(D).

9. 「學不得法,猶願魚而無網,心雖勤而無獲;若得其要,猶順流馭舟, _______。」根據文意,畫線處填入下列何者最恰當?
(A)心不知其所往
(B)氣不礙其暢達
(C)意不盡而有餘
(D)體不勞而致遠


18(C).

17. 部首除了可以查閱字辭典資料外,更可以運用部首涵意掌握字義。下列哪 一個部首具有藏匿的意思?
(A)厂
(B)匚部
(C)匸部
(D)凵部 


19(B).

18. 108年施行的十二年國教課綱較之以往的九年一貫課程有一些新的特色與 主張。下列何者不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語文領域》的特 色或調整?
(A)語文知識能力轉化為語文素養
(B)國小每週國語教學時數為六節
(C)能力指標調整修正為學習表現
(D)注音符號改為標音符號與運用


20(B).

閱讀下文後,回答 6-10 題。
        二月十日,在臺灣漢族歡慶年節的牛年初四,有一輛似乎要褪掉白色光澤的雪鐵龍, 快意恩仇地翻越中部橫貫公路,經梨山左轉而下,逕奔宜蘭支線。也許它要到蘭陽平原, 也或許過了獨立山驀然向左,直取北橫穿突而去。後來,我們在思源埡口看到了近乎灰色的孤獨的雪鐵龍,面對突然升起的濃霧而猶豫不決的畫面,最後,雪鐵龍似乎被吞噬在滿天飛舞的雲霧之中。
       會不會在面對天幕一般的濃霧就猶疑不決呢?這是我在年節旅行發出的第一次疑懼。
       思源埡口往南山的斷崖突然升起的霧陣,的確讓我在雪鐵龍的車體裡驚訝造物者的詭異。我從後視鏡的一方小小的鏡框看見它收攏著環山的好晴好日,眼前卻是一方天地所設下的陷阱般的迷霧。我放緩離合器,想像族人在兩、三百年前越過白狗大山,穿越梨山、 環山時的戒慎情境。環山族人稱 Skajau(司卡要),充滿鹿角的美地之意。在祖居地 Pins bugan(賓斯博干)對著巨石起誓分離後的族人,來到滿山遍野充滿鹿群的美地便決定定 居,另一部充滿冒險犯難精神的族人又一次次進行遷移的生死遊戲,他們來到思源埡口面 對午後所遇到的捲動天地的濃霧時,會不會也在心底升起了猶疑的想像?日後我並沒有在 思源埡口,見到族人遺留任何凌亂的、錯置的、猶疑的腳步,卻在口語相傳裡見證了族人 終究是勇敢的越過思源埡口,沿著蘭陽溪兩側高地、遠望太平洋建立了足以生根立命的部落。
       當我停在 Pianan(南山)面對不斷包圍我的濃霧時,其實並沒有看到高地上的部落, 它們當然都已經不在高地,而是在日據時期被武力驅迫或者以新闢稻田誘引,遷移到離河 面更近的淺山地區。也因為短短一百年來數度的遷移,追索每一個部落真確的位置已經成 為當代族人覓得歷史源頭的一門艱深功課。這源頭或許是廢棄的疊石,或許是所剩無幾的 白髮老人,或許是荒山峻嶺中的一坏黃土,更多的,或許是已遭代木時期開路闢土而掩埋 在深山之中的荒野裡的部落了!
       隨著宜蘭支線緩緩下降,南山以下,蘭陽溪以開闊的河面迎接一位疲倦的旅人歸來, 我在宜蘭西面的山腰下俯瞰疾駛而過的車陣時,並無從確知旅人所為何來?也許就只是一 次短暫的旅行吧! 也許又不是! ( 改寫自瓦歷斯.諾幹〈迷霧之旅〉)

【題組】10.文末提到「也許又不是!」的語意為何?
(A)說明這是一件虛構的事
(B)這是一件無從確知的事
(C)為達目標得持續冒險前進
(D)一切本來就不會有正確答案


21(D).

閱讀下文後,回答 11-15 題。
       我果戰士有勇,大將有謀,成算在胸,地利足恃,猶不如誘之登岸而設伏殲之。不然, 汪洋海上以數百人操一舟,東馳西突,以角逐於勝負不可知之地,我即無恙,而彼之所挾者小,我之所勞者大,設防設守,形勢不亦懣乎!然誘之上岸,非有成算,則斷不可。蓋敵一登陸,民心易動,軍心易震,非宿將強兵不能得手也。生,臺人也,為臺灣計,臺北可誘之近岸,臺南則不可。蓋臺北港道深通而有屏蔽,彼之駐輪甚便;若登岸,則反失所恃。臺南則港門雖深,彼之駐輪甚便,四圍無山,港中非可駐輪;彼不登岸,不能久居也。 若臺中諸港,沙線淺灘,難駛鐵船。然澎湖不守,則敵人得之,安穩收泊。有時展輪四掠, 有時載小艇窺闖,臺中難防,臺南、北亦可慮。(洪繻〈籌海議〉)

【題組】14.關於誘敵上岸的敘述,最符合洪繻〈籌海議〉的說法是:
(A)這是臺灣防止外犯中最能夠戰勝的方法
(B)臺南因為地理環境,故適合用這種戰法
(C)四周沒有山丘屏障的港灣適合此種戰法
(D)這種戰法可能造成民心浮動,軍心震恐


22(D).

閱讀下文後,回答 1-5 題
一般人不瞭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例如韓愈在月夜裡聽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韓愈建議「敲」字為佳。這段文字因緣傳為美談,於今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關鍵在於哪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改寫自朱光潛《談文學》)
王夫之《薑齋詩話》云:「『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髮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王夫之以為詩中佳境,對詩人而言,不可「預擬」,初無定景,初非想得,否則,「只是措大燈窗下鑽故紙物事」,或者「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了」。佳句乃當時情景,即詩人「即景會心」、「因景因情」時所拾得,「何勞擬議哉」?(改寫自蕭馳《聖道與詩心》)

【題組】2.乙文中,王夫之認為「或推或敲,必居其一」的原因是:
(A)若韓愈有近似的 經 驗 ,就 無 須揣 摩 賈 島的 實 際狀 況 ,可 直 接 選 出 推或 敲
(B)若 韓 愈能 從 全詩 調 和 的情 境 來考 慮 , 就能 知 道用 推或敲, 何 者 意 境較 佳
(C)若 賈 島能 從 傳統 佳 作 中鍛 鍊 用字 技 巧 ,就 能 輕易 選 定推 或 敲 , 不必 詢 問他 人
(D)若 賈 島能 依 據真 實 經 驗, 寫 出當 時 景 物及 內 在情 感 ,就 能 清 楚 應 選擇 推 或敲


23(D).

閱讀下文後,回答16-20題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 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 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 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兩書均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世說新語》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 整: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 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 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 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題組】17.關於文中引述的三則周處傳說,說明不適當的是:
(A)孔約提及義興時有三害,周處為其一,而未述及周處的改過自新
(B)祖台之未提到義興三害,聚焦於周處斬蛟,敘述較孔約《志怪》生動
(C)《世說新語》增加里人相慶、周處聞知情節,以突出周處悔悟自新的轉 折
(D)《世說新語》渲染周處殺虎以見其兇彊,呈現與志怪相異的志人特質


24(A).

【題組】19.下列哪一個選項最能符合文中所描述的「周處除三害」傳說的核心情節?
(A)義興三害→週處射虎斬蛟→週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
(B)週處年少英勇絕倫→義興卻遭遇三大禍害→週處除其二
(C)週處就是鄉裡所患→義興有虎蛟作祟→週處殺之而後改過
(D)義興墮水患→週處力戰數日擊退蒼蛟→鄉人謂之英雄


25(D).

閱讀下文,回答 31-35 題。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 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 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 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故桓公問管仲:「治國最奚患?」對曰:「最患社鼠 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對曰:「君亦見夫為社者乎?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 掘穴托其中,熏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 出則為勢重而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內閑主之情以告外,外內為重,諸臣 百吏以為富,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據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故人臣 執柄而擅禁,明為己者必利,而不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為猛狗而齕有道 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閑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國焉得無亡乎? (摘錄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題組】34. 文中「主焉得無壅,國焉得無亡乎?」一句的意涵,下列何者最合適?
(A)呼告,勸戒君主遠離佞臣
(B)驚嘆,表達國家因此滅亡
(C)懷疑,質問是否有人知曉
(D)激問,強調君主國家危機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精選】 - 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難度:(776~800)-阿摩線上測驗

柳欣晏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