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猶豫不決是一個錯誤,遲早你都要採取行動,否則機會稍縱即逝。
80
(1 分26 秒)
1(C).

6. 下列對《荀子•勸學》解讀的選項,何者最為妥當?
(A)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意思。
(B)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 ― 「的」是「之」的意思。
(C)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 「結」字形容心志之堅定。
(D)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指容易因為環境影響而混淆是非 的人。


2(C).

8. 以下四個選項中的「文章」一詞,其中哪一個與其他三個的意思不同?
(A)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B) 奧窔之間,簟席之上,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荀子•非十 二子》)
(C) 鷹隼乏采,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文章才力,有似於此。(《文心雕龍•風骨》)
(D) 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莊子•逍遙遊》)


3(C).

11. 以下「」中的字義解釋,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B)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凡事如是,難可「逆」料。
(C)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諸侯義而撫之,百姓欣而奉之,國可以「固」。
(D)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4(C).

12. 下列選項的敘述,何者為是?
(A)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四個「病」字中,有兩個動詞,兩個名詞。
(B) 「道可道,非常道。」三個「道」字中,有兩個動詞,一個名詞。
(C) 「物物而不物於物。」四個「物」字中,有兩個動詞,兩個名詞。
(D)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三個「大」字中,有兩個動詞, 一個形容詞。


5(D).

17. 修辭有借代法,即不直接說出所要說的人、事、物,而借用其他事物來替代。下列何者不 是借代法?
(A)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B) 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C) 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D) 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6(A).

21. 趙孟頫的字有一種天生的貴氣,一切喜怒哀樂、窘窮憤懣,都可以被他寫的雍容華貴。人 生豈是沒有苦難?筆墨中怎可能沒有滄桑?而趙孟頫依然從容以對,那是天生的華貴之氣 戰勝了內心的苦惱。晚明的傅山瞧不起趙孟頫,但又忍不住學趙孟頫,學了以後又說不過 爾爾,如同董其昌一輩子都在吹噓自己比趙孟頫高明。傅山狂鬱,董其昌淡雅,卻始終在 趙孟頫的優雅中俯首。(侯吉諒〈筆下含情〉) 依據上文,敘述最妥當的選項是:
(A) 趙孟頫的字雍容華貴,完全是來自於他的天生貴氣。
(B) 傅山曾經學習過趙孟頫的字,但始終對自己的書法不滿。
(C) 董其昌對於他人說趙孟頫比他高明的評語,始終淡然視之。
(D) 作者認為傅山、董其昌與趙孟頫的書法風格相互模仿。


7(B).
X


23.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 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下列哪一個選項的解說不妥當?
(A) 「口爽」意指滿足口腹之欲。
(B) 人若是過度沈溺於感官享受,將使感官失去正常功能。
(C) 人若是沉迷於追逐獵物與稀有寶物,他的心會逐漸地兇狠狂妄,行為遠離常道!
(D) 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任由感官慾望無限擴張。


8(C).

33. 下列詩詞,何者是送別之作?
(A)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
(B)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杜牧)
(C)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D)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


9(A).

40. 文學作品中常見將抽象聽覺具體形象化的寫法,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將激越的琵琶聲 以「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具體形象化。下列文句中何者使用這樣的寫法?
(A) 那低咽的簫聲又傳來了,幽幽的,如同一隻到處漫遊的火焰微弱的螢蟲,飛到她的 心中。
(B) 我躲進有紗窗的屋裡,聽蚊蚋撞玻璃門的聲音、青蛙跳水的聲音。
(C) 一陣風掠過去,周遭的椰樹都沙沙的鳴了起來。
(D) 陽光好亮,透過葉隙叮叮噹噹擲下一大把金幣。


10(B).
X


42. 「仔細看,舌上布滿眾多乳突,□□□□這裡,有人的挑剔和憎愛,有人的饕餮和品鑑, 華麗又齷齪。」(黃信恩〈扼口〉) 上文□□□□可用甲、乙、丙、丁四段文句補足。請問哪一選項的順序最妥當?
(甲) 味蕾萬千,酸甜苦鹹於此共榮。
(乙) 這是口腔裡最聖潔也最邪惡的一塊肌肉。
(丙) 生命的滋味,讚美與咒詛都來自同條舌根,
(丁) 禍端與祝福於此共載,善緣與惡緣從此締結。
(A) 甲丙丁乙
(B) 乙甲丙丁
(C) 丙乙甲丁
(D) 丁甲丙乙


快捷工具

近期錯題測驗-私醫聯招◆國文-阿摩線上測驗

c pinkyuri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