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沒有危機意識,就是世界最大的危機。
50
(4 分27 秒)
模式:循序漸進模式
【精選】 - 高普考/三四等/高員級◆國文難度:(1921~1930)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X


「生上月下言何恩?土上兩人共相親;三人騎牛牛無角,草木中間一個人。」這對聯其實是一則謎語,請根據謎底內容判斷,它最適合掛在什麼地方?
(A) 醫院
(B) 動物園
(C) 茶藝館
(D) 寺廟


2(C).

100、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篳路藍縷」乃說明:
(A)蠻荒世界生活悠閒自在
(B)離群索居之安樂
(C)始創業之艱辛
(D)路途遙遠難行。


3(D).

杜甫〈春日憶李白〉一詩,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下列敘述,何者不符合杜甫原意?
(A)讚賞李白的詩超越塵俗
(B)讚賞李白的詩多采多姿
(C)稱許李白的詩清新有如庾信,俊逸有如鮑照
(D)稱許李白的文章比詩寫得好,要跟他好好討論


4(C).
X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呂氏春秋.先識覽》)
【題組】9. 對於子路拯溺取牛之事,孔子的態度是:
(A)嚴厲斥責
(B)頗表讚許
(C)不以為然
(D)不置可否


5(B).

雜史
(A)經
(B)史
(C)子
(D)集


6(C).

下列描述西湖之詩,那一首除描寫景物外,亦隱含對時人苟安江南之慨嘆?
(A)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B)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C)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D)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7(B).
X


二、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題組】26.「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句中的「假」字,意思是:
(A)假想
(B)假冒
(C)假設
(D)假借


8(A).
X


第一次看到這樣密密麻麻上千上萬的鎖,是在上一世紀八○年代的黃山。沿路的護欄上也是這樣密密麻麻扣著上千上萬的鎖。有專門賣鎖的人,替遊客把姓名快速鐫刻在鎖上,扣在護欄上,發願、祝禱,永遠在一起,然後把鑰匙遠遠扔向山谷。沒有鑰匙的鎖,再也打不開的鎖,祈願的人好像也相信可以永遠不分開了。  我細看了一下,鎖上鐫刻的名字,很多是夫妻、愛侶,兩個人的姓名,有時候圈在一個同心結中。也有的姓名是兄弟三人,或姊妹倆人,也有貪心的,把一家父母兄弟姊妹都刻上去,加上「不離棄」「永不分離」等字樣。  黃山山路陡峻、坎坷、崎嶇,風景奇險,步步驚魂。一路上看著這麼多鎖,這麼多鎖上的名字,這麼多海枯石爛、生死不渝的銘刻,這麼多沒有鑰匙、永遠打不開的鎖,這麼多希望不再分離的親人愛侶的願望,心裡一陣一陣心酸。……  其實,在華人傳統裡,一直有給孩子頸脖上掛鎖的習俗。孩子誕生,親友送禮,也還會用黃金、白銀打一個鎖片做禮物。我去巴黎讀書時,母親給我打過一個特大號的銀鎖片,我當時其實還不知道「鎖」在一起,對戰亂中離散過的人有多麼深重的象徵涵義。  但是,華人「鎖」的符號象徵,為什麼會飄洋過海到了巴黎?是華人觀光客在這城市的祈願嗎?美好的度假時光,把自己跟親人鎖在異國的城市橋梁上,把鑰匙扔進塞納河裡,再也找不到,再也打不開,就可以生生世世不再分開了。半世紀以來,相見與分離都不艱難的巴黎人,可以了解這樣一把一把鎖相扣、相堆疊、密密麻麻牽連糾纏在一起的象徵意義嗎?(蔣勳〈鎖〉)(回答492-493題)
【題組】492.黃山陡峻的山路上,沿途有「這麼多沒有鑰匙、永遠打不開的鎖」的根本原因是: 
(A)商人們刻意行銷的商業手段 
(B)當地特有的文化習俗 
(C)為了祈求孩子長命百歲 
(D)人們害怕離散,不願失去彼此。


9(A).
X


2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孫子兵法》) 下列何者不屬於上文所述用兵之理?
(A)隱藏真正的實力,讓敵人難以分辨
(B)讓形勢變得混雜,然後再乘虛而入
(C)事先把退路斷絕,將士必拚死向前
(D)躲開勁敵的鋒芒,再尋找機會反擊


10(B).

4 「看待事情時,不存在沒有立場的觀點,然而所有立場都只是一種主張,而非權威。大部分時刻我們沒有同時選擇多種不同立場的自由,但是卻有超越所有立場的自由。只有進入這樣的境界,才是回到一切立場的根源。」 下列選項,最符合文意的是:
(A)人生於世注定只能片面地看事情
(B)放下成見預設,最可能認清事實
(C)要多方綜合考察,才能正確判斷
(D)要盡可能將主張昇華為一種權威


快捷工具

【精選】 - 高普考/三四等/高員級◆國文難度:(1921~1930)-阿摩線上測驗

Evan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