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多寫考古題,才能知道出題方向
82
(10 分51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91 年 - 91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_學科能力測驗:社會(歷史)#10256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今人研究中國古史,多有「傳說時代」的觀念,某學者說:「從現在的歷史來看,只有到殷墟時代,才能算作進入了狹義的歷史時代。」此處所謂「狹義的歷史」是指「信史」。這位學者的意見反映了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家的史學方法,請問這位學者以殷墟時代為「傳說時代」與「信史」間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為中國文獻中沒有關於殷墟時代以前的記載,故只有憑藉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們才能得知商以前的歷史
(B)雖然中國文獻中有許多關於殷墟時代以前的記載,但學者認為必須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證明為信史
(C)中國的考古發現中最早文物出自殷墟,且歷史研究的唯一根據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國的信史始自殷墟
(D)中國文化淵源於殷商文化,在殷墟時代以前的歷史多非中國文化,故不是中國史的一部分


2(A).

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禮論〉一篇,說明「禮」的起源是因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爭奪,結果發生亂事,於是統治者才制定「禮義」,以確立每個人應遵行的分際。請問;這本著作是:
(A)《荀子》 
(B)《墨子》 
(C)《韓非子》 
(D)《莊子》


3(C).

某一本歷史著作有如下的敘述:「在萬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學士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對其中的一人諮詢較為頻繁,但從名義上說,他和另外的幾位大學士仍處於平等的地位。這以後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張居正名為首輔或稱元輔,其他大學士的任命則出於他的推薦,……」請問:其所指的制度為何?
(A)漢代內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內閣制 
(D)清代八旗制度


4(B).

有一項法令規定:禁止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等當今政治上顯赫的家族之間彼此通婚。請問該法令頒布的時代可能是:
(A)漢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5(B).

在一份與戶籍登錄有關的古文書記載:「戶主余善意,年二十二歲,……擁有二十畝永業田,二十八畝已受,七畝口分田,總計應受田一頃六十一畝,一畝居住園宅,一頃三十三畝未受……」請問這份文書反映的制度為何?
(A)王莽的王田制度 
(B)唐代的均田制 
(C)北宋的青苗法 
(D)明代的一條鞭法


6(B).
X


張三編寫的歷史劇「七世紀商人李生傳奇」,被學者批評其史實錯誤連連。劇中有以下幾段情節,請依據歷史知識判斷,哪一個選項依據的是正確的史實?
(A)李生到長安做生意,他選擇了位在長安城南,面對長安大街的住家,並改裝為店面
(B)接著李生來到蘇州,蘇州城內會館林立,李生在會館內認識了許多同鄉
(C)後來李生在廣州經營奇珍異寶的貿易,接觸的商人包括阿拉伯人,聽到許多阿拉伯逸聞
(D)最後,李生來到漳州,經營海外貿易,將中國的絲織品運往呂宋島銷售


7(D).

以下記載是中國正史對外族的描述: 《史記》:「(匈奴)逆天理,……以盜竊為務,……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漢書》:「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人面獸心。」 《新唐書》:「(回紇)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 關於史料中所謂「盜竊」或「寇抄」的討論,以下選項何者適當?
(A)因為游牧民族生活貧困,嚮往農業民族的生活方式,常以劫掠的手段取得經濟利益,故外族入侵的確是盜賊的行為
(B)外族有盜賊的天性,道德有嚴重缺陷,在這種民族性的驅使下,不斷入侵農業民族,故外族入侵的確是盜賊的行為
(C)這些記載都出自中國統治階層,是農業民族對於游牧民族的刻板印象,並非實情,游牧民族根本不需要入侵農業民族
(D)外族的確不斷入侵,正史的記載反映了農業民族的憤怒,只是傳統正史不考慮游牧民族的立場及游牧社會的經濟特性


8(A).

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多主張「師夷長技」以改革中國,而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認識的西方「長技」卻有不同。中國欲效法的西方長處,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適當?
(A)器物→政治制度→西方思潮   
(B)器物→西方思潮→政治制度
(C)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西方思潮 
(D)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器物


9(C).
X


右表資料顯示臺灣人理解日語的人口比率。由該表可知,臺灣人口中理解日語的比率漸增。1930年起的大幅增加,是因為日本政府設立「國語講習所」,而自1937年起,理解日語的比率再次大幅增加。請問其最主要的原因為何?
 
(A)日本政府普設學校,使臺灣人可以接受小學教育

(B)日本政府鼓勵臺灣人接受高等教育,增加臺灣人學習日語意願

(C)1935年起日本在臺灣實施有限度的地方自治選舉,增加臺灣人學習日語的意願

(D)日本政府在二次大戰期間推行「皇民化」運動


10(C).

從十七世紀中葉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中國人口從一億五千萬增加到四億以上,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沒有發生導致人口大量減少的戰亂 
(B)人民生育能力提高
(C)農作物種類與產量增加 
(D)領土大規模擴張


11(D).

國民政府遷臺以後,臺灣政治上的反對運動是經過哪一場事件後,形成跨縣市的結合,後來更成為打破黨禁的動力?
(A)霧社事件 
(B)二二八事件 
(C)退出聯合國 
(D)美麗島事件


12(C).

臺灣光復後推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奠定其後經濟發展的基礎。下列敘述何者適當?
(A)政府強制地主將土地以公告地價現值賣給實際耕作的佃農,若農民沒有足夠的資金,可向政府貸款
(B)政府沒收地主土地,強制發放給實際耕作的佃農,且政府不補償地主的損失
(C)政府強制.收地主多餘的土地,發給地主公營企業的股票與實物債券作為補償
(D)凡是欲從事農業經營之人,若無土地,可以向政府申請開發國有土地,若經營有成,該土地可轉為私有


13(B).

一位歷史學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國史的論文中,描述某一事件:「最重要的就是愛國主義運動—反帝國主義運動。……爭回我國在青島的主權;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覺醒。……《新青年》發行以後,啟蒙的中心思想凝聚在強調青年人的重要性上……」請問:此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 
(C)蘆溝橋事變 
(D)文化大革命


14(C).

福建泉州人張大川於1870年渡海來臺,在臺灣娶妻生子,至第四代為張光明。1950年,福建泉州張讓隨軍來臺。在一次聚會中,張讓與張光明發現他們的曾祖父是兄弟。然而張光明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閩南族群,而張讓則被認為是外省族群,請問:他們被歸類為不同族群的原因為何?
(A)語言不同 
(B)血緣不同 
(C)來臺時間不同 
(D)風俗習慣不同


15(A).

「加蚋仔」位於臺北市西南角、新店溪與淡水河匯流處的右岸,以往未興建堤防時, 每逢颱風豪雨容易氾濫。根據考證,加蚋仔是「原住民」的社名。康熙年間「漢人」 來此墾荒,種植甘蔗、花卉、蔬菜等作物。文中所提到的「原住民」與「漢人」依序是指何者?
(A)平埔族、閩南人 
(B)泰雅族、客家人 
(C)泰雅族、閩南人 
(D)平埔族、客家人


16(B).

「太明開始對教育有了懷疑了。最少是對教育方法有所懷疑。想起來有很多不能了解的。比如小學校不用體罰,也能提高教育的效果;為甚麼公學校不能那樣?小學校按照學則辦理,為甚麼公學校把重點放在農業教育?」 請回答以下問題: 這部小說所說的是甚麼時代、甚麼地方的事?
(A)滿清時代,福建 
(B)日據時代,臺灣
(C)1945年以後,臺灣 
(D)二十世紀初,香港


17(A).

一部小說中有以下一段情節: 「太明開始對教育有了懷疑了。最少是對教育方法有所懷疑。想起來有很多不能了解的。比如小學校不用體罰,也能提高教育的效果;為甚麼公學校不能那樣?小學校按照學則辦理,為甚麼公學校把重點放在農業教育?」 請回答以下問題: 在小學校與公學校接受教育的人各是誰?
(A)小學校是日本人;公學校是臺灣人 
(B)小學校是外省人;公學校是本省人
(C)小學校是英國人;公學校是香港人 
(D)小學校是滿人;公學校是漢人


18(C).
X


資料一:1928年,傅斯年先生在談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時,指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我們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顯明了。」 資料二:二十世紀初,法國一位研究古代社會的學者,談到歷史家在歷史寫作中的角色時,說:「並不是我在說話,而是歷史透過我的口在說話。」 對於這兩段資料,我們應如何理解?
(A)資料一對史學表現樂觀精神,資料二則透露悲觀心理
(B)資料一的重點是史料,資料二的重點是史家,彼此並無關聯
(C)兩段資料都否定歷史家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D)兩位學者都受到近代歐洲科學實證主義的影響


19(C).

十八世紀一位英國學者針對「圈地運動」前後的變化,指出:「過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農民,靠自己耕種土地的產品和公有地上放養的羊、家禽、豬等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幾乎不必向市場購買。如果土地落到少數大租地農場主手中,他們就必須為別人勞動才能維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場上去購買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因為將有更多尋找職業的人被趕到城市裡去,城市和手工業工場將會擴大。」根據上述材料,應如何理解「圈地運動」及其影響?
(A)圈地運動使農民流離失所,為英國社會帶來動亂,直接導致英國王權的解體
(B)圈地運動使英國農業支離破碎,成為後來中產階級必須克服的難題,因而延緩工業革命的發生
(C)圈地運動迫使人們仰賴市場供應生活物資,反而提昇農業生產效率,為後來工業革命打下基礎
(D)圈地運動使農村勞力移向城市,對後來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構成不利的影響


20(D).
X


一本歷史書討論某次戰爭爆發時,某國軍隊的組成狀況是:在每100個動員的士兵裡,約有25人講日耳曼語,22人講馬札兒語,12人講捷克語,9人講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8人講波蘭語,7人講烏克蘭語,7人講羅馬尼亞語,5人講斯洛伐克語,3人講斯洛凡尼亞語,1人講義大利語。根據此一組成方式,這支軍隊應是:
(A)1812年遠征俄國的拿破崙大軍
(B)1914年參與世界大戰的奧匈帝國軍隊
(C)1939年入侵波蘭的納粹德軍
(D)1968年干預「布拉格之春」的華沙公約國軍隊


21(B).

某生到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其章節包括「個人的發展」、「古典的復興」、「世界和人的發現」、「社會和節慶」等。由這些章節安排看來,此書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路易十四時代》   
(B)《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
(C)《論自由與代議政治》 
(D)《夢的解析》


22(A).

十九世紀末,有人說:「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鄰國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只能按西洋人對待此類國家之辦法而對待之。」請問:說這段話的人,他的國籍為何?
(A)日本 
(B)朝鮮 
(C)俄國 
(D)中國


23(D).
X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是影響當前中東地區穩定的關鍵因素。以阿衝突是從哪一場戰爭結束以後才開始的?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第二次世界大戰 
(C)六日戰爭 
(D)波斯灣戰爭


24(D).

以下是1930年代一位領袖的演講:「我國人民必須從既無希望又無秩序的國際主義中解放出來,接受一種有意識、有步驟的狂熱民族主義的教育……。其次,應該使我國人民擺脫荒謬的議會主義,教導他們與民主的瘋狂性鬥爭,並認識到權威與領導的必要性。第三,應該使人民擺脫對外援的可憐的信心,即所謂相信民族和解、世界和平、國際聯盟與國際團結,我們將摧毀這些思想。世界上只有一種法律,也就是自身力量的法律……。」請問:這是一場甚麼樣的演講?
(A)史達林號召蘇聯人民反抗帝國主義
(B)邱吉爾呼籲英國人民反抗納粹德國的侵略
(C)毛澤東號召人民反抗南京國民政府
(D)希特勒鼓吹法西斯主義


25(C).

十九世紀後期,帝國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下列有關這個階段的敘述,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A)這是工業革命擴張促成的結果
(B)帝國主義者自以為把進步文明帶給被殖民者
(C)從事新帝國主義擴張的都是歐洲國家
(D)社會達爾文主義為其提供侵略的理論基礎


26(B).

下圖描繪一處刑場,請問:畫中情景可能出現在哪一個時期?

(A)宗教改革時期,羅馬教廷迫害異端的情景

(B)法國大革命時期,恐怖統治的景象

(C)史達林統治時期,俄共處決反革命分子的一幕

(D)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情況


27(A).

一位傳教士描寫他在一個殖民地上看到的現象:「這些魔鬼在廣大的土地上進行蹂躪、破壞、殺戮,那裏原先是一片安樂景象,有美麗的大省、寬廣的谷地、可愛的區域、很大的村莊,人口眾多、黃金豐富。他們對各個民族趕盡殺絕,不留下任何說別種語言的人,只有那些逃進山洞或地洞的人才逃脫這殘酷可憎的命運。他們採用種種奇異、極端殘忍、不公正與褻瀆宗教的手段,屠殺、毀滅了這些無辜的人民。」請問:這是指哪一個國家對哪一個殖民地的掠奪?
(A)西班牙對南美洲 
(B)英國對阿富汗 
(C)日本對臺灣 
(D)英國對印度


28(A).

有一本書上說:「每一個人都是他自己經濟事務的最佳裁判者,自由競爭和致富的慾望可以導致社會整體財富的增加。儘管每個人都是自私的、而且常常不顧及共同的利益,但是他們的共同活動,卻自然地趨於全體的共同經濟福祉。這種情況,就如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節一切一樣。」請根據這段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這種理論符合下列何者的主張或政策?
(A)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B)魏勃夫婦(Sidney and Beatrice Webb)的「費邊主義」
(C)凱因斯(John Keynes)的經濟學說
(D)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新政」(New Deal)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91 年 - 91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_學科能力測驗:社會(歷史)#10256-阿摩線上測驗

1000060384867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8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