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只要您掌握現有的,並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你才會成功
5
(37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_分科測驗:歷史科#121696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D).

1. 1935年福建省政府出版考察報告指出:查「某地」足為福建省振興產業之參考,考察項目: 鐵道建設、教育、林業、水利灌溉、稻米、甘蔗、茶葉、鴉片取締與專賣等。報告中 「某地」應是:
(A)朝鮮
(B)沖繩
(C)印尼
(D)臺灣


2(A).

2. 研究中國史的學者指出:交通事務關涉廣泛,在隋唐以後政府的分職上,常視為兵部的 業務,由兵部掌管。直到近代,交通才獨立為一個專業部門;而史學研究上,則把交通史 歸入經濟史的一環。由此觀之,隋唐以後的政府比較看重交通的哪種功能?
(A)國防治安與政治控制
(B)物資運輸與經濟調節
(C)統一文化與齊整風俗
(D)國際互動與人民往來


3(B).
X


3. 西元九世紀初,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創建了一個涵蓋西歐的帝國。查理曼推展基督教和文化, 他的宮廷學者群集,學術昌盛,帶來了一次文藝復興。學者指出:查理曼推動文藝復興, 留下許多珍貴的古代文獻抄本。當時,傳抄與保存這些古抄本,主要是倚靠哪個機構?
(A)修道院
(B)宮廷
(C)大學
(D)教堂


4( ).
X


4. 歷史課討論「人群移動」主題,老師提供一份光緒年間大清國發給七歲孩童劉○○的部分護照資料,如圖1。同學們針對此資料發表意見:
甲生:清朝統治臺灣後曾頒布「渡臺禁令」,必須持有圖中護照才能來臺灣
乙生:護 照提到「道卡斯族」,這是漢人跨越土牛線到原住民區域的通行證
丙生:護照寫有「日本國臺灣」,這是馬關條約後清政府發給往臺灣的證照
丁生:護照中明確註明旅客個人資料,應該是為方便臺灣政府官員的查驗
哪些同學的說法正確?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甲丁



5( ).
X


5. 學者在福建泉州發現一塊以印度南部泰米爾文刻的石碑,內容:「向莊嚴的濕婆神致敬。 願此地繁榮昌盛。時在釋迦曆1203年哲帝萊月(西元1281年4月),港主為感謝察合臺大汗 御賜商業執照,特建寺廟,敬奉神靈入坐,並願吉祥的大汗幸福昌盛。」這一碑文可用於 研究何種主題?
(A)唐帝國的東西文化交流
(B)伊斯蘭教致力傳播教義
(C)印度的君主向中國朝貢
(D)蒙古帝國在亞洲的擴張


6( ).
X


6. 十八世紀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失去在東南亞的貿易主導權,英國則擴大在亞洲的貿易 規模。這種變化與下列何者有關?
(A)中國積極扶植華商,壓縮荷蘭的貿易空間
(B)英國失去北美洲殖民地後,重心轉向亞洲
(C)荷蘭擴大美洲投資,降低對東南亞的倚賴
(D)日本實施鎖國,荷蘭喪失東亞的貿易據點


7( ).
X


7. 施琅曾上奏朝廷,呼籲:「(今)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 澎湖兩處。臺灣設總兵一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共計兵一萬 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從上文語氣,施琅的呼籲,應是出現在哪一階段?
(A)集結大軍,準備渡海攻臺
(B)攻占澎湖,鄭軍退守臺灣
(C)鄭氏甫降,臺灣棄留未定
(D)納入版圖,規劃治臺細節


8( ).
X


8. 某個時期,臺灣許多知識分子呼籲開放黨禁。他們批評說:執政黨違逆世界民主潮流,策動 言論抨擊有意籌組新政黨的人士。執政黨卻辯稱,現在正值動員戡亂「非常時期」,不宜 另組新黨,以免「分散力量」。但我們想問「非常時期」已過了十幾年,究竟何時才終了? 我們難道要一輩子「非常時期」下去?上述開放黨禁的主張,最可能出現在何時?
(A)1945年,中日戰爭終結,政府結束訓政,預備實施憲政
(B)1950年,韓戰爆發,知識界欲籌組新政黨,對抗共產黨
(C)1960年,自由派人士希望成立新政黨,以落實政黨政治
(D)1986年,黨外人士積極籌組政黨,突破戒嚴時期的黨禁


9( ).
X


9. 1860年代,英國人必麒麟從福建到臺灣,在打狗海關、安平海關和英國商行任職七年。因 經歷豐富,又通曉華人方言,他在1877年應聘到「某地」出任首任「華民護民官」,負責 處理華人幫會的糾紛、查禁華人走私「苦力」貿易。文中「某地」最可能是今日何地?必麒麟 受僱於誰?
(A)新加坡;英國殖民政府
(B)廣州;兩廣總督
(C)香港;英國商行
(D)廈門;英國租界領事館


10( ).
X


10. 古人面對無法預期的災禍,往往祈求神祇以平息災難。圖2是明清時期因某種災難而興建的廟宇分布圖,黑點標示這種廟宇所在地。這種廟宇供奉的神祇最可能是:

(A)禳除蝗災的蝗神
(B)協助避疫的王爺
(C)布施醫藥的保生大帝
(D)護佑海上生活的媽祖



11( ).
X


11. 1550年,哈布斯堡皇室邀請耶穌會到奧地利成立分會,協助改革維也納大學。耶穌會領袖羅耀拉致函皇帝:「要對付當前肆虐於德意志的惡,最好的辦法是求助於大學,它們以模範的宗教生活與純正的公教教義引人向善。……陛下將在維也納成立耶穌會,天主保佑這辦法能奏效。」文中「肆虐於德意志的惡」,指的最可能是:
(A)黑死病大爆發,帶來社會危機
(B)宗教改革蔓延,造成社會分裂
(C)獵巫活動猖獗,導致社會不安
(D)政教衝突頻仍,破壞社會和諧


12( ).
X


12. 一位學者指出:關於族群歷史源流問題,以往經常使用口傳、神話來彌補文獻資料所不及; 然而這類資料只能視為是文化上的一種表現,不一定是客觀發生過的史實,考古發掘的 出土資料才是掌握關鍵的鑰匙。這位學者的論述支持:
(A)口傳、神話足以重建族群的源流
(B)文獻是研究族群源流的唯一史料
(C)神話最能解釋族群源流的差異性
(D)物質證據能更具體反映族群源流


13( ).
X


13.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軍方因應俄國與法國的結盟,設計一個兩面作戰計畫:由於法國 動員比俄國迅速,德國必須在六星期內,調動大部分軍力快速擊敗法國,僅留少數部隊 防備俄國。待擊敗法國後,即可火速將德軍東調,全力對付數量龐大但動員緩慢的俄軍。 這項作戰構想,是基於德國有快速的運兵能力,因其擁有:
(A)現代化高速公路
(B)便捷的鐵路運輸
(C)快速的航空機隊
(D)龐大的海運船團


14( ).
X


14. 某一時期,有本雜誌寫到:旗袍已經滿街可見,這旗袍的流行真比學術教育的普及還傳得 快……現在為第一步的「革命」,先把旗袍的兩袖不要了,這是我國女國民一年來的第一 大事業。這段文字最可能反映哪個時代的氛圍?
(A)1920年代,新文化運動
(B)1940年代,新生活運動
(C)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
(D)1980年代,性別平權運動


15( ).
X


15. 一位山西讀書人在1914年寫的日記:予之幼時,即有萬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讀兵書……年 垂四十,身雖登科,終無機會風雲,不得已而舌耕度日。光緒季年,國家變法維新,吾道 將就漸滅;迄宣統三年,革命黨起,紛擾中華,國遂淪亡,予即無舌耕之地,困厄於鄉已 數年矣。從日記內容判斷,這位讀書人的政治立場最可能是:
(A)認同清朝統治
(B)肯定維新變法
(C)支持廢除科舉
(D)歡迎共和制度


16( ).
X


16. 《總統蔣公(蔣中正)大事長編初稿》記載兩則資料: 資料甲、「正午會談,對毛澤東應召來渝(重慶)後之方針,決以誠摯待之。政治與軍事應整 個解決,但政治之要求,予以極度之寬容,而對軍事則嚴格之統一,不稍遷就。」 資料乙、「此時對共黨應以主動與之妥洽,准予整編共軍為十二個師,如其真能接受政令、 軍令,則政治上當準備委派共黨二人,並予以一省之主席,以觀後效。」 這兩則資料應是何時的記錄?
(A)1924年聯俄容共時期
(B)1927年國民黨清黨時
(C)1936年西安事變期間
(D)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


17( ).
X


17. 表1是1830-1970年,四個國家實質人均GDP增長表,以1960年美元價值為基準。依據近代世界經濟發展史判斷,表中 甲、乙、丙、丁四個國家先後順序應是:

(A)美國、英國、日本、西德
(B)日本、西德、美國、英國
(C)西德、日本、英國、美國
(D)英國、美國、西德、日本



18( ).
X


18. 這個社會的地方官員,每年須查核轄地人口狀況。除貴族、公務員、年老和殘疾者外,凡 居住城內,身高滿七尺,六十歲以下男子,平時須服勞役,戰時則入伍;凡居住城外, 身高滿六尺,六十五歲以下男子,平時須服勞役,但戰時無權當兵,只能擔任後勤工作。 地方官員通常由貴族出任,城內公共事務需徵求城內男子的意見才能作決策。這個社會 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春秋早期的城邦
(B)秦漢時期的郡縣
(C)北朝時期的塢堡
(D)中唐時期的藩鎮


19( ).
X


19. 1851年美國作家梅爾維爾出版《白鯨記》,描寫捕鯨船在海上與鯨魚艱難的搏鬥場面。 這本書反映十九世紀美國和若干歐洲國家捕鯨業的榮景,但二十世紀後這個行業逐漸衰微。 關於捕鯨業的興衰,以下哪個敘述為是?
(A)歐美的捕鯨業是近代國家為控制海權而順帶產生的行業
(B)在現代畜牧業發展之前,鯨魚是歐美國家重要肉品來源
(C)獵捕鯨魚主要是為取鯨油,這是石油發展前的重要能源
(D)十九世紀捕鯨是為科學探究,後因環保觀念興起而蕭條


20( ).
X


20. 某一時期,日本國家政策公然排除英美文化的影響,禁止英美音樂,要「消滅頹廢的爵士 樂」,還發動語言淨化運動,要改變日語中混雜西方語彙的現象。這最可能發生於何時?
(A)1920年代,日本經濟不景氣,發生抑美論
(B)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期間,鼓吹反美論
(C)1960年代,日本學生運動中,提出仇美論
(D)19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時,出現疑美論


21( ).
X


21. 1930年代,德國作家布萊希特(1898-1956)以詩句表達對傳統史書的不滿:「誰建造了底比斯 的七門?/在書裡你會找到國王的名字。/國王難道搬得動大石頭?……每一頁都是 勝利,/誰為勝利者準備了酒宴?/每十年就出個偉人,/酒宴的帳單交由誰來交付?/ 記載越多,/問題就越多。」從詩句內容推斷,下列何者最能切合布萊希特對史書關注主體 的期待?
(A)敘述古希臘英雄遠征、冒險故事的《荷馬史詩》
(B)分析阻礙明末改革之結構因素的《萬曆十五年》
(C)討論塑造國王之偉大形象的《製作路易十四》
(D)書寫近代工人結社活動的《英國工會運動史》


22( ).
X


22.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實施食物配給,從奶油、肉類到麵包與馬鈴薯,陸續管制。 甚至規定:「優良」公民可有較多配額;「次等」人民每天只能在下午四點以後的一小時內, 前往指定商店購買有限的商品,商品價格不但高出一成,且很多商品都已售完。當時德國 政府區分「優良」公民與「次等」人民,依據的標準為何?
(A)族裔
(B)性別
(C)教育程度
(D)經濟地位


23( ).
X


23. 一位史家考察某地區的音樂文化,指出:「儘管這個地區和西方世界已經往來好幾個世紀, 但歐洲文化的影響在音樂方面幾乎未留下任何痕跡。」又說:「直到今天,除了一些業已 西化的孤立地區之外,這個地區仍是國際知名大演奏家世界巡迴表演行程中的留白 處。……對這個地區大部分地方而言,西方音樂依然是極為異樣的外國產物。」這位史家 討論的地區最可能是:
(A)拉丁美洲
(B)中東
(C)東亞
(D)東歐


24( ).
X


24. 明清時期,民間買賣土地的契約必須詳載賣、買雙方、仲介的「中人」,及撰寫契約的 「代筆」的姓名,交易的標的、價格,註明土地範圍,並向官府呈報登記,由買方繳納 報官時的稅金。學者從以上資訊,主張明清時期有一項基礎,促成土地買賣可靠,而能 蓬勃發展。該基礎最可能是:
(A)市場價格資訊公開透明
(B)政府積極管理交易活動
(C)民間風氣強調交易誠信
(D)仲介協助交易收費低廉


25( ).
X


25-26為題組
       臺灣總督府委託伊能嘉矩進行臺灣踏查。伊能嘉矩於 1897 年 11 月的「踏查日記」, 記載他到大庄(今花蓮富里鄉東里村)聽一位名叫 Taoren 的老人說:我們平埔人最初住在前山舊鳳山縣,受到客人(移入的漢人)壓迫,不得已推舉族中 Poanvura 等三人為首, 帶領族人避到後山的巴塱衛(今臺東大武鄉),然後北上到卑南。在卑南,受到卑南「蕃」 欺負,忍受七年後,舉族北遷到璞石閣(今花蓮玉里鎮)南側的大庄定居。

【題組】25. 總督府委託伊能嘉矩進行全臺灣踏查,最主要目的應是:
(A)純為對臺灣原住民族進行族群分類
(B)理解漢人與原住民族風俗習慣異同
(C)進行「蕃」地探險以調查土地產權
(D)瞭解「蕃」地實情以制訂治理政策


26( ).
X


【題組】26. 這段「踏查日記」的內容,可做為下列哪項研究的參考?
(A)清領時期臺灣分類械鬥
(B)臺灣開港後的社會變遷
(C)日治時期「蕃」地教育
(D)南臺灣平埔族群的東遷


27( ).
X


27-28為題組
閱讀以下三則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甲、「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疲弊。」
資料乙、「王既克大邑商(商朝國都),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治理)民。』」
資料丙、「(本報)專錄中國時務,兼譯外洋新聞,凡於學術治術有關切要者,巨細畢登。」

【題組】27. 三則資料的時間先後排序為何?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28( ).
X


【題組】28. 資料甲的主張最可能出自下列何人?
(A)春秋時期的齊國官員
(B)戰國時期的越國官員
(C)三國時期的魏國官員
(D)北宋時期的西夏官員


29( ).
X


29-30為題組
        自十七世紀後期以來,這種外來飲品在英國倫敦掀起一波風潮。城中出現許多販售據點,店家往往提供充足的座位和報章雜誌,顧客只需花幾便士買杯飲品,便可在這裡社交,學習新知。這種場合成為討論時事和思想的開放論壇,被稱為「便士大學」。

【題組】29. 上文所說的「便士大學」最可能是指:
(A)沙龍
(B)咖啡館
(C)俱樂部
(D)書店


30( ).
X


【題組】30. 上述現象與當時英國的哪項發展最相關?
(A)光榮革命發生,平民獲得選舉權
(B)知性貴婦出現,形塑了社交生活
(C)工商業的發展,帶來了市民社會
(D)實施義務教育,提高人民識字率


31( ).
X


31. 以下是兩則關於「檳榔」的資料:
資料甲、2014 年 10 月《聯合報》報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描述檳榔,提到 「明朝時漢人移民臺灣,發現原住民嚼食檳榔塊,入境隨俗。」學者則指出: 漢人開始接觸檳榔可溯及漢武帝時期,距今超過兩千年,柳宗元、黃庭堅都是 愛好者。
資料乙、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檳榔不僅是日常嚼食、強化認同的民族「食物」,也是族人社交網絡中彼此餽贈的「禮物」、表達男女情愛的「信物」,和向祖靈獻祭 的必備「供物」。
根據上述資料與你的歷史知識判斷,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漢人嚼食檳榔是始於移民臺灣後,向原住民族學習,入境隨俗
(B)檳榔除了是臺灣原住民族的食物,也是婚禮和社交場合的禮物
(C)檳榔是臺灣原生種植物,嚼食檳榔是臺灣原住民族的特有習俗
(D)西拉雅族的「夜祭」是為了追思祖靈,檳榔是重要的祭品之一
(E)臺灣氣候濕熱,日治時期總督府經常將檳榔用於防止瘟疫蔓延


32( ).
X


32. 《世說新語》是一部五世紀南朝的軼事集,收錄三國時吳地好勇鬥狠的周處,刺虎、殺蛟、 改過自新後,在晉朝仕宦的傳聞。後來唐人編撰《晉書》,便依《世說新語》編寫了周處 「除三害」的情節,還敘述周處求見江南大族陸機、陸雲兄弟,請教自新之道的經過。 但根據清朝學者考證,周處接近成年時,陸機兄弟尚未出生。根據上述資料,可以推斷:
(A)周處除三害情節,可能是出之虛構
(B)虛構軼事之目的,是鼓勵改過自新
(C)求見二陸故事,反映社會重視門第
(D)史書可能因稽考不慎,而摻雜不實
(E)《晉書》虛構故事,不具史料價值


33( ).
X


33. 以下兩則敘述,呈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與殖民地的關係:
 資料甲、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各殖民地紛紛出兵為祖國作戰,加拿大平時雖一再要求更多自治權,此時亦表現同仇敵愾精神。德國曾多方離間, 殖民地不為所動,出動數百萬人參戰,印度出兵達 130 萬人。
資料乙、戰後,英國為酬庸殖民地在戰時的犧牲與貢獻,支持加拿大、紐西蘭、澳洲、 南非等殖民地派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國際聯盟成立時,這四個殖民地更以主權國家地位成為會員國。 這兩段敘述呈現的英國與其殖民地的關係是:
(A)各殖民地與英國同文同種,參戰是為保全共同文化傳統
(B)英國一向善待殖民地,殖民地派兵助戰是一種無私回饋
(C)英國殖民地參戰並非全為保衛母國,也具民族自決意義
(D)戰後英國對各殖民地採一視同仁原則,全面提升其地位
(E)多數殖民地地位能獲提升,是因其在參戰中展現了實力


34( ).
X


34. 1920年代,家用電器問世,深刻影響工業化地區的家庭生活。「家庭電氣化是否減少婦女 家庭勞動量?」此議題引起廣泛討論。以下是兩則資料:
資料甲、1928 年美國奧勒岡州一項調查:農場主婦(許多人不用電)每週家務時間 61 小時, 電氣化城鎮主婦 63.4 小時。二次世界大戰後另一調查:農場主婦每週 60.55 小時, 小城市婦女 78.35 小時,大城市婦女則是 80.57 小時。
資料乙、某學者認為:「電力使得家務性質改變,但並未消除家務負擔。由於清潔標準提高, 女性家務量隨之增加,又因為技術使家務容易完成,人們期望家務要經常做。」
根據上述資料,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兩則資料都支持:家庭電氣化減輕婦女的家務工作負擔
(B)資料甲顯示:電氣化程度高地區婦女做家務的時間越短
(C)資料乙可以解釋:資料甲中城市婦女家務時間何以更多
(D)資料乙顯示:電氣化反而提高人們對於家務要求的標準
(E)兩項資料可見:電氣化改變家務型態而不是減少工作量


35( ).
X


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
一、以下兩則關於臺灣茶葉栽種與運銷的資料:
資料甲、「臺北產茶近約百年,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夷)之茶植於??魚坑 (今瑞芳),發育甚佳……遂互相傳植。……道光間,運往福州,每擔需納入口稅銀二圓。……滬尾開口,外商漸至。時英人德克來設德記洋行……深知茶葉有利。乃自 安溪配至茶種,勸農分植,而貸其費。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
資料乙、「淡北石碇、拳山二堡,居民多以植茶為業。道光年間,各商運茶往福州售賣;每茶 一擔,收入口稅銀二圓,方准投行售賣。迨同治元年,滬尾開口通商,茶葉遂無庸 運往省城。省中既無入口稅銀可徵,臺地亦無落地釐銀可抽,而茶葉出產,遞年愈廣。」

【題組】35. 根據這兩則資料,清代臺灣茶葉的貿易型態,經歷怎樣的變化?
(A)從國際貿易到兩岸貿易
(B)從兩岸貿易到國際貿易
(C)從島內貿易到走私貿易
(D)從走私貿易到合法貿易


36( ).
X


二、近年來,印度政府數度在公開場合,以「婆羅多國」(Bharat)取代「印度」(India), 稱自己的國家,以彰顯本土精神,引發討論。「印度」之名,出現於七世紀中國佛教經典。 唐僧玄奘(602-664)和義淨(635-713)曾先後留學印度,在著作中有如下討論:
資料甲、玄奘指出:「天竺的稱法,眾說紛紜,過去有人稱之身毒,有的叫它賢豆,按照 音譯,應稱作印度。⋯⋯『印度』,用唐人的話說,就是月亮。不過,在天竺, 月亮有多種稱法,『印度』只是其中之一。⋯⋯天竺出了指引眾生的聖賢,就像 月亮臨照大地。基於此一深義,天竺被稱作印度。」
資料乙、義淨說:「有人將印度譯為月亮,雖不無道理,不過『印度』不是月亮的通稱。 而且,就像西方國家稱大唐為支那,只是一個標識,並無其他深義。此外,大家 應瞭解,五天竺(東西南北中)一向泛稱為婆羅門國,就如北方之地照例通稱為 胡彊,實則,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
資料丙、現代學者季羡林指出:「印度之名,起源於梵文 Sindhu 一詞,此字本義為河流, 後又專指今之印度河。公元前六世紀,操伊朗語的波斯人從西北方侵入印度, 首遇此大河,便以該河名 Sindhu 命名其所在地。」

【題組】38. 依季羡林之見,「印度」一詞最初是指稱:
(A)明月照臨之國
(B)聖賢輩出之土
(C)婆羅門的國度
(D)大河流經之地


37( ).
X


三、「餐桌禮儀」的變化是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視角,其變化又與物質文化(如餐具等)的 進展息息相關,成為晚近新文化史的研究課題之一。以下是三則有關歐洲餐桌禮儀的資料:
資料甲、十二世紀貴族宴會情形:餐具很少,多半是放在桌上公用,一片麵包可以當盤子 用。賓客是用手從同一個盤裡抓取魚、肉直接入口,並與鄰座共用酒杯和湯盆。
資料乙、十六世紀法國宮廷宴會情形:餐具種類與數量變多,出現了個人的餐盤、餐具組、 酒杯等。賓客不再以手指浸入菜盤翻找好吃部位,以免被視為粗野;也不會和鄰座共用酒杯或湯盆,因會令人覺得尷尬。
資料丙、學者指出:「餐桌禮儀」是表現在外的儀態,也是身分的表徵。用餐時能恰如其分 地控制、運用身體動作,可以展現個人的優越社會身分。

【題組】41. 從資料甲到資料乙呈現的歐洲社會史發展情況,最能以下列何種過程或現象說明?
(A)文明化的過程
(B)資本化的過程
(C)世俗化的現象
(D)封建化的現象


38( ).
X


四、1789 年 7 月 14 日是法國大革命的轉捩點,成為法國國慶日。但法國近代史上,對這一日的 詮釋和評價因時而異。以下是 1880 年代兩則關於這一日的評述:
資料甲、「7 月 14 日!光輝的週年紀念日!……人民群起攻擊象徵封建制度的石頭……推翻 王室、擊垮特權階級……讓幾世紀以來卑屈的法國人站起來,取得獨立,朝向自由。」
 資料乙、「1789 年 7 月 14 日是動亂的一天;……抗命、背叛、逃兵的一天;打家劫舍的一天;…… 總之,這一天……恰如其分地是被稱為『恐怖統治』的革命時期之真正開始。」

【題組】 44. 兩則資料寫作的時代背景為何?何者代表當時的官方觀點?
(A)第二帝國,甲
(B)第二帝國,乙
(C)第三共和,甲
(D)第三共和,乙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_分科測驗:歷史科#121696-阿摩線上測驗

黃美綾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