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學力代表過去,財力代表現在,學習力代表未來。
100
(3 分14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08 年 - 108 警察特考種考試_三等_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76848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1 假設某年暑假期間,青少年幫派成員滋事案件急遽增多,傷亡人數持續上升,社會輿論大肆批評, 民心不安。警政署長下令於 D 日 H 時起,實施為期一週的「全國大掃黑」專案勤務。試問下列 何者最適合描述此一決策模型的特性?
(A)菁英主義模型
(B)制度主義模型
(C)統合主義模型
(D)多元主義模型


2(B).

2 傳播媒體日益發達,對於公共問題的注意力與關注度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對於警察政策具有重 大的影響力。下列有關媒體與警察政策議程之間的敘述,何者錯誤?
(A)在某些議題下,政策議程可能會影響媒體議程,然後媒體議程再型塑大眾對於公共議程的認知
(B)傳播媒體影響公共議程的關鍵,並非其所討論議題的內容與態度,而是傳播工具
(C)傳播議程、公共議程與警察政策議程三者之間的關係,相互影響,也很難說出一定的影響順序
(D)傳播媒體對治安議題的關注度愈高,民眾認為治安議題的重要性程度愈高


3(D).

3 Bardach(1977)主張,有關警察機關執行政策造成反效果的原因,下列何者錯誤?
(A)警政資源分散
(B)政策目標偏離
(C)政策資源浪費
(D)政策評估錯誤


4(C).

4 根據 Dunn(2012)主張的公共政策分析,下列何者不是其政策資訊要素(policy-information components):
(A)政策問題
(B)政策方案
(C)政策歷程
(D)政策結果


5(D).

5 有關警政問題的分類,下列敍述何者錯誤?
(A)結構良好的問題,發生機率可以計算
(B)結構良好的問題,方案後果確定
(C)結構不良的問題,政策決定者很多
(D)結構不良的問題,政策方案有限 


6(B).

6 根據 Dunn(2012)主張的公共政策分析,下列何者不是其政策分析方法(policy-analytic methods):
(A)問題建構(problem structuring)
(B)探索(Exploring)
(C)預測(forecasting)
(D)評估(evaluation)


7(D).

7 下列有關於警察政策形成(Policy Formation)的敘述,何者錯誤?
(A)警察政策形成泛指自警察問題的發生、設計規劃替選方案、將選定方案合法化,而產生政策的 整個過程
(B)有組織的團體會將多元文化與多元意見帶進政府決策之中,團體之間的競爭在政策形成中扮演 著重要的角色
(C)政策鐵三角理論認為警察政策是由國會、警察行政部門與特殊利益團體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盟所 決定
(D)利益團體、公私組織與一般民眾會針對包括治安政策在內的特定議題結合起來,形成自發性的 政策次級單位(autonomous policy subunits),發揮影響力,他們的穩定性(stability)與獨立 性(autonomy)均高於政策鐵三角


8(B).

8 為有效解決問題,決策的選擇必須兼顧多項目標的達成,決策者要在不同的價值目標之間做出取 捨。當我們了解民眾最在意的犯罪問題是詐欺和竊盜時,因此而將警察組織的資源優先配置在這 些問題上。此種情況,指的是下列那個步驟?
(A)確認問題
(B)確定目標
(C)擬定方案
(D)評估方案


9(D).

9 下列何者不是第三造警政(Third-party policing)合作的對象:
(A)大樓管理委員會
(B)房東
(C)企業負責人
(D)加害者本人


10(D).

10 下列何者不是警察人員的政策分析專家倫理:
(A)警察人員在規劃政策時,要避免政策分析受到個人私利影響
(B)警察人員在規劃政策時,應以事實為依據
(C)警察人員在擬定政策時,若涉及價值的取捨時,應說明其取捨之理由
(D)警察人員在擬定政策過程,應以專家意見為主,以提升警察工作的可行性


11(C).

11 有關警察行為課責(accountability)機制,下列何者不是 Bayley(1998)主張的內在顯性控制機 制(Internal-inclusive):
(A)層級(指揮系統)的監督
(B)組織內的紀律程序
(C)公會監督
(D)同儕監督


12(D).

12 進行政策可行性分析時,必須顧及各相關層面。在臺灣,若是將警察組織提升到部會的層級,便 會讓一般民眾或媒體有警察「擴權」的聯想,因而造成可行性的阻礙。針對此一現象,下列那一 個描述最適當?
(A)法律可行性(legal feasibility)較低
(B)行政可行性(administrative feasibility)較低
(C)技術可行性(technical feasibility)較低
(D)政治可行性(political feasibility)較低


13(E).

【已刪除】13 下列何者不是「犯罪轉移理論」(Crime Displacement)主張的犯罪轉移:
(A)地理上的犯罪轉移(geographical displacement)
(B)時間上的犯罪轉移(temporal displacement)
(C)犯罪行為人的轉移(criminal displacement)
(D)犯罪類型的轉移(crime type displacement)
(E)一律給分


14(C).

14 有關犯罪型態理論(Crime Pattern Theory),下列敍述何者錯誤?
(A)主要探討人(people)和事物(things)如何在社區中移動而發生犯罪
(B)有三個核心觀念:中心點(nodes)、路徑(paths)及邊緣(edges)
(C)犯罪嫌犯不會在其活動的中心範疇尋找合適的犯罪對象
(D)犯罪型態理論注重犯罪的地理分布


15(D).

15 根據 Newman(1973)的研究,建築物必須要具備四要素方能有效地抑制犯罪的發生,下列何者 不是 Newman 主張的四要素之一:
(A)領域感(territoriality)
(B)自然監控的存在(natural surveillance)
(C)建築物給人的形象(image)
(D)建築物的防衛能力(defense capability)


16(E).

【已刪除】16 犯罪預防由公共醫療模式角度可區分為三個層次:初級、次級與三級預防,下列何者不屬於初級犯罪預防作為:
(A)設置監控系統
(B)減少失業人口
(C)改變建築物設計
(D)警察的出現
(E)一律給分


17(B).

17 針對「被害者導向」三級預防措施,下列敍述何者錯誤?
(A)犯罪預防宣導,係針對一般大眾之初級預防措施
(B)被害預測,係針對有被害風險者之初級預防措施
(C)重複被害者篩選與預防,係針對風險團體之次級預防措施
(D)被害復健,係針對已被害者之三級預防措施


18(D).

18 根據古典犯罪理論所提出之犯罪預防政策,下列敍述何者錯誤?
(A)嚴厲而迅速的刑罰,能預防犯罪的發生
(B)公平及完善的刑事司法系統,能預防犯罪的發生
(C)公開及透明的處罰方式,能預防犯罪的發生
(D)提高勞動人口的就業率,能預防犯罪的發生


19(B).

19 犯罪之持續與中止,與犯罪預防的策略關係密切,而「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對於犯罪 的持續與中止做深入的研究,下列有關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的敘述,何者錯誤?
(A)此理論的主要研究者為勞伯與桑普森(Laub 與 Sampson),他們主張以個人少年時期的社會 控制程度(社會鍵強弱),解釋少年偏差行為的肇因
(B)此理論屬於橫斷式研究,研究結論發現,年齡與犯罪原因變項彼此有關聯
(C)此理論發現,成年時期的「婚姻」幸福、「職業」良窳等兩個社會鍵是個人成年後是否從事偏 差行為的關鍵因素
(D)此理論發現,持續犯罪者除了缺乏 1.切斷過去不良的影響、2.提供監督或監控以及社會支持和 成長的機會、3.改變日常活動的結構或型態、4.提供自我認同的改變等機制外,其最大的特徵 為個人缺乏意志力以抗拒犯罪的誘惑,以及酒精或毒品的長期濫用


20(D).

20 黑道幫派分子結黨營私,藉團體之力量仗勢欺人,使一般善良百姓蒙受欺凌,無法平安享受生活, 因此,對抗組織犯罪必須有全面性的思維與對策。以下有關幫派活動及警察機關防治組織犯罪的 相關敘述,何者錯誤?
(A)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所指的非法幫派活動,包括詐欺、洗錢、販運槍毒、人口販運等類型
(B)警察機關執行防制幫派活動勤務時,部署調查蒐證警力應以便衣為主,攔檢盤查警力應以制服為主
(C)警察於幫派活動現場帶回警所調查之少年或兒童,除應深入追查其參與緣由及幕後指使者外, 並應清查其是否逃學、逃家及曾否參與類似幫派活動
(D)警察機關應主動於幫派活動場所及其周邊部署交通疏導勤務,並動員義交、義警著制服協助維 持交通秩序 


21(A).

21 兒童及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警察機關與其他政府部門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兒童及少年 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家庭暴力防治法等法令(含施行細則與法規)的規定與授權,在兒少保護工 作上相互合作。這些法規有關警察機關應盡之職責,下列何者錯誤?
(A)警察機關為確保青少年暑假期間安全活動空間,有效降低被害情事發生,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 力量,每年暑期執行春暉專案勤務,以預防青少年偏差行為及被害,維護身心健全發展
(B)臺灣地區兒少福利業務的主管機關為社政機關,一般直接介入處理兒少保護事件是社政人員, 警察人員視案情作必要處置,諸如提供適當保護及照顧,有診治必要者立即送醫,有觸犯刑罰 行為或有觸犯之虞者(含被害案件)逕行調查
(C)警察人員必須接受適當的訓練,以確認和處理兒少受虐的情境
(D)在處理兒少保護事件上,警察人員的職責主要包括受理報案並通報主管機關、調查可能的犯罪 行為、保護兒童


22(C).

22 對於公共問題取得政策議程地位的條件,包括公共問題的性質、政治領導的考慮、利益團體的影 響、特殊意外事件的發生等,下列那一種社會治安事件(event),最容易列入政策議程?
(A)臺北市發生一起離奇死亡車禍,警察全力追緝肇事者
(B)某明星吸食毒品,遭影劇界抵制演出
(C)詐欺犯罪問題嚴重,民眾抱怨不已
(D)某人購屋因產權問題,率眾前往建設公司抗議,引起聚眾滋事糾紛


23(A).

23 柯恩(Cohen)與費爾遜(Felson)的日常活動理論發現,潛在犯罪者與被害者的日常活動對於 犯罪的發生影響甚鉅,對於情境犯罪預防策略的發展貢獻良多。下列有關日常活動理論的敘述何 者正確?①柯恩與費爾遜以 VIVA 來描述犯罪的合適標的,VIVA 指的是價值(Value)、慣性 (Inertia)、可見性(Visibility)及可接近性(Access) ②此理論的驗證,以財產犯罪(property crime)為對象,無法適用於其他犯罪 ③柯恩與費爾遜發現人們在戶外停留的時間,與犯罪數量 無顯著相關 ④犯罪的發生,需要三個條件,分別是合適標的(suitable target)、有動機的犯罪 者(motivated offender)以及缺乏監控(absence of guardians)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4(C).

24 根據 Hirschi(2004)提出之「以家庭為中心之社會化模式」,透過社會化四要件預防犯罪,孩 子的自我控制會逐漸產生,下列何者不屬於該社會化四要件之一:
(A)關心孩子
(B)監督孩子
(C)提供孩子學習與成長機會
(D)輔導矯正孩子低自我控制行為


25(C).

25 Widom(1995)研究發現:早年被虐待和疏忽的兒童,少年被逮捕和成年犯罪的可能性均提高。 Widom 稱這種現象為:
(A)「暴力創傷論」(Trauma of Violence)
(B)「暴力影響論」(Affect of Violence)
(C)「暴力循環論」(Cycle of Violence)
(D)「暴力因果論」(Cause and Effect of Violence)


【非選題】
一、理性決策(Rational decision)包含那些步驟?(10 分)請說明理性決策 思維模式如何應用在警察工作之中?(15 分)

【非選題】
二、Steven P. Lab 指出減少犯罪發生及降低民眾犯罪被害恐懼感是犯罪預防 之目標。請就 Lab 所提出之犯罪預防模式中,以社區與鄰里為主要預防 途徑之方法,列舉相關理論論點及實務應用,並說明社區住宅犯罪預防 之作法。(25 分)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試卷測驗 - 108 年 - 108 警察特考種考試_三等_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76848-阿摩線上測驗

善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