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成功不僅要親眼目睹,還要有備而來
100
(17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新北市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聯合甄選試題:國文科#119706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1. 下列何者引號內單字的讀音完全相同?
(A)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
(B) 急急梳頭畢,斂「衽」前問其姓╱傳言黃帝「妊」二十月而生
(C) 「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
(D)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2(C).

2. 甲、未嘗君之羮,請以「遺」之(《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乙、遂營目前之務, 而「遺」千載之功(《典論•論文》);丙、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出 師表〉);丁、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以上文句,「遺」之解釋相同的是:
(A) 甲乙
(B) 乙丙
(C) 乙丁
(D) 甲丁


3(D).

3. 下列文句何者運用成語最適當?
(A) 李小姐當選好人好事代表,可謂實至名歸。她行善之事,簡直罄竹難書
(B) 范仲淹應該是以工代賑的始作俑者,成為後世紛紛起而效尤的賑災楷模
(C) 張先生遇事總是首鼠兩端,態度果決,終於左右逢源,獲得升遷的機會
(D) 戴資穎蟬聯世界球后多年,卻在東京奧運飲恨西北,僅奪羽球女單銀牌


4(D).

4. 沈光文〈贈友人歸武林〉:「卻有機緣在,相逢意氣同。來看雲起處,共話月明中。 去去程何遠,悠悠思不窮。錢塘江上水,直與海潮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此詩為五言古詩
(B) 此詩仄起首句用韻
(C) 沈光文的友人是俠客
(D) 沈光文和友人都是性情中人


5(C).

5. 閱讀下文。對於本文字詞、文句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
 新城王欽文太翁家有圉人王姓,初入勞山學道,久之不火食,惟啖松子及白石。遍體生毛。既數年,念母老歸里,漸復火食,猶啖石如故。向日視之,即知石之甘苦酸鹹,如 啖芋然。母死,復入山,今又十七八年矣。
(A) 「圉人王姓」:姓王的遠房表親
(B) 「向日視之」:平常看待這些石頭
(C) 「如啖芋然」:好像是吃芋頭的樣子
(D) 「今又十七八年」:現在還如十七八歲


6(C).

6. 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時候,杜甫不是在記錄時間嗎?唱「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記錄時間嗎?林布蘭一年一年畫自畫像,從少年輕狂畫到滿目蒼涼──他不是在記錄時間嗎?(龍應台〈時間〉)下列與上文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唱「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人是歐陽修
(B) 荷蘭畫家林布蘭畫了許多自畫像,是一種自戀的表現
(C) 杜甫透過枝葉蕭蕭飄落與江水奔流不息,表達韶光的易逝
(D) 人們以不同的形式為時光留下印記,表示時間是可被永遠封存的


7(B).

請閱讀以下甲、乙兩段文字,並回答 7~8 題:
【甲】
       我們到底為什麼會被這些歌曲「洗腦」呢?到底有多少人被這些旋律影響?這些旋律又為什麼會在腦中唱個不停?
       首先,這些歌曲是由一連串鮮明的旋律所組成。旋律鮮明、琅琅上口是它們讓人忘不了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則是「重複播放」。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近期之內不斷重複聽到一首歌,那首歌可能就會深植人心了。
       然而,由於現代科技有太多工具可以讓歌曲「重複播放」,因此,雖然「餘音繞樑」 的現象以前就有了,它卻在現代社會中加劇。我們可以發現「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 的現象,其實是影響廣泛的「侵擾式假想」案例。在侵擾理論(elaborated-intrusion theory) 中,科學家認為渴癮(craving)的發生可分為兩階段,一開始為渴望目標的侵擾,接著為 內心成像(mental imagery)的鋪敘。
       雖然科學界還沒有找出確切的原因,但至少我們可以推測怎樣別讓那些旋律唱個不 停:先別按下 replay 了!

【乙】
       英文學習者閱讀很多單字書、文法書後,實際使用時仍無法靈活運用,這是因為學習語言過程中缺乏稱為「語感」的經驗,影響語言表達的適宜度。
       語感無法經由考試具體測量,是一種長時間大量使用語言所累積的經驗,是對語言的習慣與直覺。因此在聽說讀寫時,可以快速自然表達和運用,不會停頓思考單字意思、文法邏輯或在腦中翻譯,如同母語人士使用流暢。
       以上,我們瞭解語感可以增進自然、準確和快速表達。每種語言有各自的邏輯規則系統,比如主詞、動詞和形容詞的位置順序或陳述方式等等。若受到母語中文的思維習慣,表達英文時會出現什麼問題呢?以下說明兩者的差異與影響。
       陳述方式:語言的表述方式與民族文化性有關,比如使用中文時,常常先鋪陳敘述甚至迂迴,最後才說出內容的重點;但以英文表達時,則是開門見山,直說重點。
       語法邏輯:中文語法邏輯和英文不同,若用中文思考表達英文容易出現「中式英 文」,也就是能大致理解涵義,但語句不通順或遣詞用字和母語人士的慣用說法不同。

【題組】7. 對於甲文的解讀,下列何者最適當?
(A) 取消各種影音播放器的 replay 功能,人心才能恢復平靜
(B) 「洗腦」歌曲的產生應該與「侵擾式假想」的心理作用有關
(C) 古代沒有「重複播放」的技術,所謂「餘音繞樑」現象顯然是虛構
(D) 「三日不絕於耳」的主要原因在於音樂是否由一連串鮮明的旋律組成


8(B).

【題組】8. 若從乙文的說明來探究甲文所謂「重複播放」的意義,下列何者的理解最適當?
(A) 會使人自然忘記母語,是學習英文的不二法門
(B) 可以形成語感經驗,達到「侵擾式假想」的效果
(C) 能深植人心,逐漸統合不同語言的邏輯規則系統
(D) 讓中英文能夠對應轉譯,可以避免受到母語習慣的影響


9(C).

9. 母親是半開放的女性。她的腳也是半放的,穿著青緞繡花鞋,玲瓏輕巧。母親談笑潑剌,豪爽不羈,戴著玳瑁眼鏡,很文明的樣子,好像五四女性,喜歡新鮮事物, 也喜歡讀《增廣賢文》,聽她唸著:女慕貞潔,男效良才。她把《三字經》背得滾瓜爛熟。床邊小几上永遠擺著一疊線裝《紅樓夢》和《西廂記》。我要看的只是書裡畫的古美人。(聶華苓《三輩子》)下列與上文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 作者母親有很文明的樣子,是因她談笑潑剌、豪爽不羈
(B) 作者說他的母親是半開放的女性,主因是她的腳是半放的
(C) 作者母親喜讀《增廣賢文》、熟背《三字經》,表達她傳統的一面
(D) 作者母親只看《紅樓夢》、《西廂記》裡畫的古美人,表達她開放的一面


10(C).

10.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份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龍應台〈(不)相信〉) 下列與上文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 作者曾相信文明和愚昧、野蠻不會同時出現
(B) 作者以為任何國家的人都可能有愚昧、野蠻的行為
(C) 作者提醒我們野蠻仍無處不在,須時常惕勵、覺察
(D) 既然野蠻和文明的一線之隔隨時可抹掉,就不應再相信文明


【非選題】
二、簡答題:
(一)、下文節錄自清代王必昌〈臺灣賦〉。閱讀後,請回答下列問題:
         果蓏之實,別種非一:番檨熟於盛夏,西瓜獻於元日;牙蕉子結數層,鳳梨香聞滿室。若菩提果、波羅蜜、釋迦果、金鈴橘,尤中土所罕見而莫悉。厥有檳榔,生此遐方: 雜椰子而間栽,夾扶留以代糧;飢餐飽嚼,分咀共嘗。婚姻飾之以成禮,詬誶得之而輒忘。為領略其滋味,殆恍惚夫醉鄉。
註:扶留,即荖藤,其莖、葉與花序常用以和檳榔嚼食。

【題組】1. 本文總共提到幾種「果蓏之實」?(5 分)並請推敲「西瓜獻於元日」的意思為何?(5 分)


【非選題】
【題組】2. 請翻譯本文對於檳榔的說明。(10 分)

【非選題】
(二)、下列甲文節錄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乙文是柳宗元〈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閱讀後,請回答下列問題:
【甲】
〈始得西山宴遊記〉有言:「自余為僇人,居是州,……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 之。……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乙】
       法華寺居永州,地最高。有僧曰覺照,照居寺西廡下。廡之外有大竹數萬,又其外山形下絕。然而薪蒸篠簜蒙雜擁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將有見焉。照謂余曰:『是其下有陂池芙蕖,申以湘水之流,眾山之會,果去是,其見遠矣。』遂命僕人持刀斧,群而翦焉。叢莽下頹,萬類皆出,曠焉茫焉,天為之益高,地為之加闢;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澤之大,咸若有而增廣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遺乎後,不可曠也。余時謫為州司馬,官外乎常員,而心得無事。乃取官之祿秩,以為其亭,其高且廣,蓋方丈者二焉。
       或議照之居於斯,而不早為是也。余謂昔之上人者,不起宴坐,足以觀於空色之實, 而遊乎物之終始。其照也逾寂,其覺也逾有。然則向之礙之者為果礙耶?今之闢之者為 果闢耶?彼所謂覺而照者,吾詎知其不由是道也?豈若吾族之挈挈於通塞有無之方以自 挾耶?或曰:『然則宜書之。』乃書於石。

【題組】1. 甲文敘述,可知法華西亭對柳宗元別具意義,此意義為何?(5 分)


【非選題】
【題組】2. 乙文〈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請先推斷此記的寫作年代?接著敘述此記的大意?最後說明此記對我們解讀〈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助益?(15 分)

【非選題】
三、申論題:
(一)、下列甲文、乙詩分別為《楚辭.漁父》、〈再別康橋〉,其時代、形式皆不同。若 在教學安排時,將二者合併為一個單元,那麼單元主題應該如何設定?請先說明主題名 稱,再闡釋主題的教學目標與重點。(20 分)
【甲】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 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乙】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非選題】
(二)、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提到:「語文是社會溝通與互動的媒介,也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語言溝通與理性思辨的知能,奠定適性發展與終身學習的基礎,幫助學生了解並探究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促進族群互動與相互理解。」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魯迅(1881-1936)、蔣渭水(1888-1931)、胡適 (1891-1962)、賴和(1894-1943)四位,對當時的中國或臺灣的新文化、現代文學卓有貢獻,尤其是他們均善於透過現代文學作品的創作來宣傳新文化的理念,充分展現語文的特質。請從上述四位選擇二位,首先,簡述這二位各自的貢獻;接著,各列舉他們的一篇作品,來說明該作品擬表達、宣傳什麼樣的新文化理念,與社會進行什麼樣的溝通與互動?試就以上申述之。(20 分)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113 年 - 113 新北市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聯合甄選試題:國文科#119706-阿摩線上測驗

劉格瑜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