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測驗 - 112 年 - 112 專技高考_建築師:建築結構#117513-阿摩線上測驗
CC0420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42分
2 下圖的門形構架,梁為剛體(EI=∞),若忽略構件的軸向變形時,當柱的 EI 值不變,但柱高
由 h 增為 2 h 時,則頂層在相同外力下,其側向位移將會增加為原先的多少倍?
(A) 2 倍
(B) 4 倍
(C) 6 倍
(D) 8 倍
8 一結構如圖所示,上部為一個短柱,底部為兩個面積較小的長柱支撐,中間塗黑部分為剛體,
當頂端受到一外力 P 作用時,最頂部的位移為多少?
(A) PL/AE
(B) 4 PL/5 AE
(C) 3 PL/2 AE
(D) 3 PL/5 AE
11 圖示管狀結構(Tubular Structure)的外管受側力作用時,若管面為完全剛性,則傾覆彎矩造成的底部應力會如圖示虛線的線性分布,但實際管狀結構會因剪力遲滯,而造成柱受力的不同,下列有關柱受力的敘述何者正確?
(A)壓力管面之角柱應力較邊柱高,側向管面角柱應力高於線性比例
(B)壓力管面之角柱應力較邊柱低,側向管面角柱應力高於線性比例
(C)壓力管面之角柱應力較邊柱高,側向管面角柱應力低於線性比例
(D)壓力管面之角柱應力較邊柱低,側向管面角柱應力低於線性比例
12 如下圖所示,一構件斜面之中心點受一水平力 P=1000 N 作用,此斜面與水平方向之夾角為
θ=45°,若該構件垂直面之面積 A0=100 cm2,則沿斜面之平均剪應力 τave為多少?
(A) 5 N/cm2
(B) 10 N/cm2
(C) 15 N/cm2
(D) 20 N/cm2
18 圖中所示為三根鋼結構構件的斷面形狀與尺寸。如果這三根構件的長度一致並使用相同的材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若作為柱子使用,則斷面(i)可承受最高的軸向負載
(B)若作為簡支梁使用,則斷面(ii)可承受最高的彎矩負載
(C)若作為懸臂梁使用,則斷面(iii)可承受最高的剪力負載
(D)若作為邊梁使用(該梁承受扭矩),則斷面(i)具有最高的抗扭能力
19 下圖中之圖(i)為一棟兩跨的單層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的結構示意圖。該建築物在遭受恐怖攻擊後,結構局部受損。受損後的建築物如圖(ii)所示,除了中央柱被炸斷外,在數個梁柱接頭處也因混凝土嚴重剝落而形成鉸接點。關於受損前後的建築結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受損前的建築物[圖(i)]是靜定結構
(B)受損後的建築物[圖(ii)]是靜定結構
(C)受損前的建築物[圖(i)]是一次靜不定結構
(D)受損後的建築物[圖(ii)]是內部不穩定結構
25 下圖所示結構中,支承 A 與 B 的反力大小為何?
(A) RA=20 kN, RB=75 kN
(B) RA=25 kN, RB=100 kN
(C) RA=15 kN, RB=80 kN
(D) RA=50 kN, RB=100 kN
26 下圖中之圖(i)所示為一單跨抗彎矩構架(moment-resisting frame)的示意圖。該構架由兩根鋼筋混凝土柱(1)與(2)支撐灰色區域所示的剛體梁;這兩根柱子的側向力與變形關係曲線繪於圖
(ii)之中[註:柱子的邊界條件與圖(i)相同]。有關此構架行為的敘述,何者正確?
(A)若構架的層間變位是 Δ1,則此時施加於構架上的外力為 F=V1+V2
(B)若施加於構架上的外力 F=V3,則此時構架產生的層間變位為 Δ=Δ2+Δ3
(C)若先把構架推到層間變位為 Δ3 處然後完全卸載,之後重新加載直到層間變位為 Δ1,此時柱(1)內部的剪力為 V1
(D)若先把構架推到層間變位為 Δ1 處然後完全卸載,之後重新加載直到外力為 V3,此時構架
產生的層間變位 Δ 約略等於(Δ2+Δ3)/2
28 下圖為一歷史建築的結構示意圖。該建築物的外牆為磚牆,大廳柱為實心的圓形木柱,屋頂則由木造桁架所搭建。磚牆底部埋入地下 0.5 公尺,大廳柱上端為鉸接、下端為鉸支承,木造桁架屋頂兩側末端的節點直接架於磚牆上,屋頂末端節點與磚牆接觸面處的靜摩擦係數為0.3。圖中的空心箭頭代表外部集中載重的施力點,結構構件本身的自重全部忽略。關於此建築結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此結構在水平方向為不穩定結構
(B)此結構為靜不定結構
(C)在圖(i)的外力作用下,該屋頂桁架內沒有任何的零力桿件(zero-force member)
(D)在圖(ii)的外力作用下,該屋頂桁架內有 2 根零力桿件(zero-force member)
31 如下圖所示的三鉸式剛構架,A、E 為鉸支承,C 為鉸接。此剛構架於 B 點承受 6 kN 之外力
作用。有關此剛構架的受力情況,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Ax=3 kN(←),Ay=3 kN(↓),Ex=3 kN(←),Ey=3 kN(↑)
(B) Ax=3 kN(←),Ay=3 kN(↑),Ex=3 kN(←),Ey=3 kN(↑)
(C) Ax=3 kN(→),Ay=3 kN(↑),Ex=3 kN(←),Ey=3 kN(↑)
(D) Cx=0 kN,Cy=0 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