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卡福利】寫作批改懸賞券,將於 2025/03/31 23:59:59 過期,還沒使用或領取,趕快前往領取並使用吧! 前往查看
阿摩:重複出現的題目,才是最重要的題目
100
(9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98 年 - [無官方正解]98下1高一歷史 - 臺中市市立惠文高中98 下學期高一歷史第一次段考(期中考)#54968
繼續測驗
無法測驗完立即知道正確答案,需要等候一段時間。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 ).
X


1.( )從中國的考古遺址中,我們探究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特色,試問其給了我們下列何種啟示?
(A)中國文化最早是以中原為重心,進而再向四周擴散發展
(B)人類文化的發展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演變出具有地方特性的文明
(C)遠古時代,中國北方的農耕技術遠優於南方
(D)這三處遺址陶器的型制不同之外,在農業作物上及所飼養的牲畜都是同樣的。


2( ).
X


2.( )「黃河是中國文明的母親」這句話如今需要修正。這是因為考古學家發現,中原地區的史前聚落,多在黃河支流附近。因此我們可以推測,中國史前人類選擇居住環境的條件應是什麼?
(A)應該住在大河兩邊,為求便於飲水與農業灌溉
(B)選擇近水的高地,既容易取水,又可避免水患
(C)借助黃河的定期氾濫,帶來肥沃土壤發展農業
(D)因為水利工程發達,所以任何地方皆可以居住。


3( ).
X


3.( )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我們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哪一項顯著的變化?
(A)社會內部出現貧富之分,階級開始出現
(B)東、西文化同時各自發展,呈現彼此對立的態勢
(C)從夯土牆到壕溝,標誌從村落到國家的發展
(D)文字普遍使用,尤其是祭祀、占卜方面的留存最多。


4( ).
X


4.( )西周時代,天子掌有統治天下的權力,占有封建制度中的最高權位。然而,當他接見地位比他低的諸侯時,卻仍以叔父尊稱之。試問這所展現出的是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何種精神?
(A)平等
(B)尊尊
(C)仁愛
(D)親親


5( ).
X


5.( )西周晚期,封建制度逐漸崩解的主要原因應是下列選項中的哪一個?
(A)宗法制度的鬆動和破壞
(B)尚賢 思想的逐漸深入人心
(C)宗族組織逐漸為家庭組織取代
(D)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6( ).
X


6.(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 復結繩而用之。……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試推論其為先秦哪一部書所描繪之理想國家社會?
(A)《荀子》
(B)《孟子》
(C)《老子》
(D)《論語》。


7( ).
X


7.( )楚威王聞莊周賢,想禮聘為相,莊周笑說:「我寧可做一個曳尾於途中的自由龜,不願做一個被供奉在廟堂上的神龜。」且又說:「子去,無汙我。我寧游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根據上述這個故事,試問可以看出莊子具有何種思想?
(A)生死可以齊觀
(B)重利而輕生
(C)自由曠達人生觀
(D)以道觀之,則物無貴賤。


8( ).
X


8.( )「以父系血緣關係為前提,以經濟利益和政治需要為基礎,將同姓、同氏的人民聯結合為一個共同體。」「是一種與家庭、私有制,乃至財產繼承等有各種經濟、政治、社會的制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社會制度。」試問根據以上敘述,判斷其應為中國上古史中的哪一種傳統制度?
(A)封建制度
(B)井田制度
(C)禮樂制度
(D)宗法制度。


9( ).
X


9.( )歷史老師說:「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劇變甚大,卻有新的社會規範出現。」試問下列哪位學生對此一時期的理解「有誤」?
(A)大雄: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B)小叮噹:春秋士人獨善其身,戰國士人遊仕天下
(C)宜靜:開創百家爭鳴之局
(D)技安:郡縣制逐漸取代封建制。


10( ).
X


10.( )中國由商人對祖先神靈敬畏,凡事占卜請示;至周人認為欲保有天下,應效法文王之德,此一轉變反映中 國思想出現何種變化?
(A)不再相信鬼神存在
(B)開始祖先崇拜的信仰
(C)人文精神的躍升
(D)以禮樂制 度來維繫人彼此之間的感情。


11( ).
X


11.( )中國傳統政治演進過程中,「內朝」的形成,所顯示的歷史意義為何?
(A)皇帝權力的增大
(B)皇帝權力的 縮減
(C)宰相權力的增大
(D)君相共治。


12( ).
X


12.( )以下是李斯奏請焚書的內容:「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試根據這篇資料,判斷下列選項中的說法何者合理?
(A)此內容最重要的目的,應在於禁止「以古非今」
(B)各國史書與詩書、百家語,在此次焚書令後,全被焚燒殆盡,造成學術史上的一大浩劫
(C)偶而不小心引用詩、書上的句子者,必須立刻將詩、書丟棄在市場上,以避免禍及其身
(D)若有超過三十天尚未燒完的書,必須運往北方填築長城。


13( ).
X


13.( )根據下列資料判斷是漢代哪一個時期的政治型態?
(A)西漢初年
(B)西漢末年
(C)東漢初年
(D)東漢末年   資料二:《漢書》:「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事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輳並進而歸命天子。」


14( ).
X


14.( )中國北方的草原地帶自春秋時期以來,一直居住著另一群與中原農業民族生活型態完全不同的游牧民族,下列有關游牧民族的敘述何者恰當?
(A)靠畜牧和狩獵維生,經常遷徙,因此沒有農業活動
(B)能製造相當精美的青銅器、鐵器和金銀器,其中以動物紋飾的風格最為凸出
(C)因為天生嗜利的性格,常常南下掠奪農耕民族
(D)社會結構鬆散,不像農耕社會有階級之分。


15( ).
X


15.( )「尚書」在先秦原是掌文書的小官,職卑權輕;漢武帝時成為加予士人方便出入內廷的官銜而已,負責在皇帝與丞相之間轉達文書,但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力;東漢光武帝時,將參政權下放予尚書,有關選舉誅賞與參議朝政,都由尚書負責;漢順帝時尚書已成外朝的官員。由以上對尚書職權變化的敘述,反映出什麼現象?
(A)皇帝不願強臣干政,打壓相權,重用近臣
(B)相權地位不斷提高,君權不斷降低
(C)君權旁落,尚書權力愈來愈大
(D)尚書由朝廷大官變成地方官。


16( ).
X


16.( )「(1)各封王侯國和各郡,都設專官,主管地方財政會計,掌握包括戶口、墾田、物價、農業豐歉等基本情 況和數位資料,每年底由各縣核實情況後,呈報郡國。(2)每年年末專派專官攜帶土地戶籍資料到京師參加 正月朝賀,向皇帝彙報工作,並據此考核官吏的治績,成績優良者獎勵,差次者予以督責,違法亂紀者治 罪。」上面這段資料所描述的哪個朝代的情形:
(A)秦朝
(B)西漢
(C)北魏
(D)明朝。


17( ).
X


17.( )有一批知識分子,目睹宦官亂政,朝政日壞;於是聯合京師太學生和郡國學校的生徒,奮起反抗。宦官指 控他們交結生徒,「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皇帝因此下令逮捕他們,後來雖赦免他們還鄉, 但終身不許任官。這個事件是:
(A)北魏排佛事件
(B)北魏崔浩事件
(C)秦朝阬儒
(D)東漢黨錮之禍。


18( ).
X


18.( )葛洪的《抱朴子》中引述一段歌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 雞。」請問歌謠中所諷刺的現象是:
(A)九品官人法的流弊
(B)科舉八股文制度的遺害
(C)東漢末年選拔 人才制度的流弊
(D)南朝世族「平流進取,坐致公卿」的現象。


19( ).
X


19.(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名相,臨終前交代其國君:「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此人死後,國君並未實行他的遺言,導致慘敗。此人是
(A)蘇綽
(B)王猛
(C)王弼
(D)許劭。


20( ).
X


20.( )五胡融入漢人文化,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匯過程重要一環。下圖即為當時五胡分布與移動情形。其中「丙」是指哪一胡族?
(A)氐
(B)羯
(C)鮮卑
(D)匈奴。


21( ).
X


21.( )唐以前曾行府兵制的朝代有哪些?(甲)北魏(乙)東魏(丙)西魏(丁)北齊(戊)北周(己)隋代
(A)丙戊己
(B)乙戊己
(C)甲丁戊
(D)甲乙丁


22( ).
X


22.( )小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一本書名為《從平城到洛陽》的書,請問該書最有可能敘述什麼內容?
(A)秦 始皇統一六國
(B)漢武帝獨尊儒術
(C)北魏的漢化政策
(D)東晉的土斷政策。


23( ).
X


23.( )(甲)青銅象尊(乙)石磨棒(丙)黑陶鼎(丁)蚌類貝類遺骸,但不見陶片。以考古學家的經驗來看,上述四種物品位於地層的順序,若由上而下,應該如何排列才對?
(A)甲乙丙丁
(B)丙甲丁乙
(C)甲丙乙丁
(D)丙甲乙丁


24( ).
X


24.(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都怨望。」根據上文所述,試問為何會有如此現象?
(A)商鞅變法時,下令將貴族的土地全部都沒收
(B)商鞅變法時,以軍功授田定爵位,貴族亦同,使貴族無法享受特權、如同平民
(C)商鞅變法時,實施「保甲制度」與「連坐法」,用以控制貴族
(D)商鞅鼓勵平民努力耕織、獎勵生產,使貴族無法從事工商業。


25( ).
X


25.( )春秋戰國以後,井田制度逐漸崩潰,土地私有及兼併盛行,試比較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土地私有制度有何不同?
(A)在土地制度方面:前者農民僅擁有私田;後者人民可以擁有土地及買賣土地
(B)在賦役制度方面:前者採勞力助耕公田的方式,再加上十畝私田的生產作為田賦;後者則是按畝納稅
(C)在社會方面:前者展現貴賤分明的現象;後者則是具有貧富均等的優點
(D)在經濟方面:前者奠定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後者則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6( ).
X


26.( )學者指出:在西周封建制度下,「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到了戰國時代以後,平民逐漸獲得姓氏。平民得到姓氏一事與下列哪個趨勢的關係最直接?
(A)皇帝制度的形成
(B)戰爭型態的改變
(C)郡縣制度的發展
(D)賦役制度的變化。


27( ).
X


27.( )漢朝有一個思想家上書給皇帝,論及當時天下大勢,他以下面的比喻,認為此事若不解決,是值得他為漢朝「痛哭」的:「天下之勢,方病大腫。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慮亡聊。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後雖有扁鵲(古代名醫),不能為己。病非徒腫也,又苦蹠盭。……可痛哭者,此病是也。」根據上文所述,你認為他所「痛哭」的事情應是什麼?
(A)漢初諸侯王跋扈
(B)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疾疫流行,鉅鹿人張角以符水為人治病,後來以此群眾引發黃巾之亂
(C)漢初因襲秦朝舊制,法律太過苛猛
(D)東漢末年,五胡分從四周寇邊,有瓦解漢朝帝國之勢。


28( ).
X


28.( )以下四個選項中,何者較符合秦漢時期的中央官制?
(A)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郡守─縣令
(B) 
(C) 
(D)


29( ).
X


29.(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以尚書令為主,有侍中、給事中、常侍等,加上被『甲』信任而授予侍中等頭銜的一些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議軍國大事,掌握實權,成為決策集團這就是『乙』。」根據此段資料,請問以下敘述何者「有誤」?
(A)甲應填入漢武帝
(B)乙應填入中朝
(C)這段敘述與三省制的起源有關
(D)此時的尚書官位高於丞相。


30( ).
X


30.(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不屬於六藝的學問,一概禁止。後來朝廷上的官員大多是由學問不錯的人來出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項特色。請問兩者之間的主要關係是什麼?
(A)這是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必然結果
(B)任官經過考試,學問好的人就容易到朝廷做官
(C)漢武帝雄才大略,選用精熟經學的人到朝廷做官
(D)設立太學,招收博士弟子員,成績優良,出仕做官。


31( ).
X


31.( )這個朝代內部有兩大危機潛伏:一是前朝遷徙進入國境內的異族,勢力日益強盛,與原居民不斷發生衝突,隨時有發生巨變的可能;另一個是地方上宗族勢力的急速膨脹,漸有凌逼中央的趨勢。這是哪一個朝代?
(A)東周
(B)南朝
(C)西晉
(D)西漢。


32( ).
X


32.( )戰國時代,齊國臨淄設立「稷下學官」,各派學者均在此暢所欲言,評論天下大事,人人沐浴在自由的學風下,試問以下甲、乙、丙、丁四個學者,分別代表哪一學派的主張? 甲:什麼「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簡直是一派胡言,「命定說」是暴君為驅使百姓安分認命而提出的謬論,人的貴賤不是命中註定的,而是決定於個人能否自強不息。 乙:夏桀做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為他的賢能,而是因為他的權勢大,唐堯如果是個平民,治不好三家人,不是因為他庸劣,而是因為他的地位低。 丙:我們張開眼睛看的時候只看到白石,而感受不到其堅硬。我們用手摸的時候才發現是堅石,可是卻失去了白的感覺,因為視覺和觸覺不能同時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堅和白是分離的,所以只有堅石和白石的概念,而得不到「堅白石的概念」。 丁:每一個朝代帝王將興起的時候,上天一定先向下民顯示一些祥瑞。黃帝的時候,上天先顯示了大蚯蚓和大螻蛄。於是,黃帝說:「這是土氣占了優勝。」因為曉得土氣占了優勝,所以他制定的服色就以黃為尚,那是取法於土的。
(A)道家、儒家、小說家、陰陽家
(B)法家、儒家、道家、名家
(C)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
(D)儒家、 法家、名家、陰陽家


33( ).
X


33.( )「新石器革命」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之所以稱為「革命」,主要原因在於下列選項中的 哪些史實?
(A)由於生產技術的突破,對生活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B)對自然界依賴減少,以生產代替採集 來取得食物
(C)居住型態改變,群居生活形成,長期聚落的出現
(D)謀生的活動更為忙碌,生活閒暇時間 明顯的減少
(E)開始農業與畜牧兩種新型態的經濟生活,加速文化發展的步伐。


34( ).
X


34.( )東周社會的「士」階層很活躍,關於「士」的敘述,下列哪些是正確的?
(A)懷著自己的主張,遊走各國 ,期望能得到國君賞識者稱為「處士」
(B)官府藏書流落民間,貴族不再壟斷教育
(C)社會變遷劇烈,產 生很多問題急待解決,「士」紛紛提出主張
(D)以知識技能謀生卻不願出仕者稱為「遊士」
(E)孔子開私 人講學風氣,使民眾有機會成為「士」,成就自我。


35( ).
X


35.(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封建的崩潰,使得各方面都產生了劇烈的變動。下列何者是加速封建解體的原因?
(A)牛耕的推廣與耕作技術的進步
(B)軍事成為專門之學
(C)騎兵傳入改變戰爭的型態
(D)墨子主張尚賢 論,不利於封建維持
(E)井田制度被破壞,土地私有制度形成。


36( ).
X


36.( )中國上古的春秋時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試問當時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為何?
(A)各國國君均僭 號稱王,不再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
(B)封建制度逐漸崩潰,列國紛紛各自獨立
(C)諸夏與戎狄彼此相 爭,中原面臨了危機
(D)穩定中原的秩序,成為若干霸者的號召
(E)居於中原周邊的國家往往無法角逐霸 業。


37( ).
X


37.( )某人生長於西周的封建時代,則下列關於他的敘述,何者正確?
(A)若其為諸侯,則必然姓姬
(B)若為 諸侯,更須向天子「朝覲」
(C)若為士,則無封邑,只有食田
(D)若為平民,則無法改變職業
(E)若為奴隸,可憑藉辛勤的工作換得自由。


38( ).
X


38.( )下列有關「漢匈」關係之配合,何者正確?
(A)高祖:開始與匈奴和親
(B)宣帝:呼韓邪入朝稱臣,漢妻以王嬙
(C)昭帝:匈奴釋歸蘇武,以示友好
(D)呂后:冒頓致書呂后,語多侮辱,遂與匈奴決裂
(E)光武: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漢,北匈奴西遁。


39( ).
X


39.( )漢朝制度因襲秦朝者有:
(A)郡國制度
(B)郡縣制度
(C)三公制度
(D)選才任官制度
(E)學校制度。


40( ).
X


40.( )兩漢思想演變的大趨勢,下列何者符合史實?
(A)從漢高祖創業到光武中興,漢朝政治思想主流經法、道(黃老思想)、儒三變
(B)思想雖有主流之分,卻一直攙雜著其他家思想
(C)思想界「合」的趨勢實承襲戰國末期的演變
(D)漢朝皇帝說:「漢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已明指漢朝政治思想是法、道、儒三者合一
(E)不管政治思想演變為何,兩漢政治皆不脫政統高於道統的模式。


41( ).
X


41.( )關於中國郡縣制度的實施下列何者正確?
(A)始於秦朝統一天下之後
(B)秦朝之後中國都實施郡縣制未再實施封建
(C)郡縣的首長都非世襲
(D)和封建制度相較之下,郡縣制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中央無法控制之局
(E)有助於中央集權。


42( ).
X


42.( )北魏孝文帝所實施的華化,其成效與影響為何?
(A)成效顯著,洛陽一帶的胡人漢人漸融為一體
(B)成效不彰,導致洛陽一帶胡漢之間屢生糾紛
(C)王公貴胄和高門大族的生活優裕奢侈,文化活動也很昌盛
(D)因「六鎮」遠離國都,情況顯著惡化,將士地位大為降低
(E)由於華化重心在洛陽,北方「六鎮」地區疏於治理,造成當地官吏貪殘,鎮戶飽受欺凌。


【非選題】
1.以下是西漢時,三位大臣建議皇帝如何處理諸侯勢力日益跋扈的問題: 甲大臣:「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宜。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乙大臣:「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事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幅輳並進而歸命天子。」 丙大臣:「(吳王)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几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請問:

【題組】 (1)甲大臣建議的是什麼政策?


【非選題】
【題組】(2)請排列甲、乙、丙三位大臣的時代順序。

【非選題】
2.右圖是戰國七雄形勢分布圖,請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請寫出代號與國名,皆正確才有分)

【題組】 (1)春秋五霸的晉國,因三家瓜分而亡,新成立的三國在圖中哪些地區?


【非選題】
【題組】(2)春秋末,鷸蚌相爭的吳越,到了戰國被哪一國得漁利給吞併了?

【非選題】
【題組】(3)戰國七雄當中,最後滅掉其他六國,而統一中國者是哪一國?

【非選題】
【題組】(4)《漢書‧溝洫志》:「民歌之曰……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瀉鹵兮生稻粱。」請問上列民歌描述應為圖中哪一國之事?

【非選題】
【題組】(5)某國政治改革家主張:「連什五,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

【非選題】
3.

【題組】(1)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分別是聯合哪兩國共擊匈奴?


【非選題】
【題組】(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成效如何?

【非選題】
4.「有一個時代因戰亂引起大遷徙,朝廷設立很多僑郡、僑縣安置他們,但一個個僑郡、僑縣彷彿是一個個獨立王國,日子久了,這種現象嚴重地影響到朝廷的收入,也助長地方割據的勢力。」請問:

【題組】 (1)這是哪一種制度實施的背景?


【非選題】
【題組】(2)文中所述「因戰亂引起大遷徙」,與哪一件史事有關?

【非選題】
5.中國歷史上有幾場著名的戰爭成功地以寡擊眾,並在戰後建立一番新的局勢。請問:

【題組】 (1)打破曹操統一天下的企圖,造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是哪一場戰爭?


【非選題】
【題組】(2)打破苻堅統一天下的企圖,使東晉得以繼續偏安江南的是哪一場戰爭?


小一上
阿摩第17期
x 300

試卷測驗 - 98 年 - [無官方正解]98下1高一歷史 - 臺中市市立惠文高中98 下學期高一歷史第一次段考(期中考)#54968-阿摩線上測驗

402 07林冠丞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