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測驗 - 114 年 - 114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_學科能力測驗試題:國語文綜合能力#125134-阿摩線上測驗
oo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30分
2. 下列文句,完全 沒有 錯別字的是:
(A)辯論比賽上,辯士伶牙利齒能言善道
(B)老張刻意賣弄學問,反顯得矯柔造作
(C)科學交流會後,李同學覺得大有展獲
(D)他剽竊別人智慧,還恬不知恥地炫耀
3. 依據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月亮從大大小小的雲朵裡照下來,就像是從厚薄不勻的□□□中滲出來的,滴到 柏油路上,濃一塊,淡一塊,成了深深淺淺的□□。□□的城市。街上的人都那麼匆匆地 趕路,各找各的營養。(聶華苓〈月光•枯井•三腳貓〉)
(A)破海綿/皎潔/貪婪
(B)破海綿/青蒼/貧血
(C)舊報紙/青蒼/貪婪
(D)舊報紙/皎潔/貧血
4. 丘成桐是知名數學家,下文將數學與文學並談,主要用意是強調: 《詩經》的「北風其涼」,假風以刺威虐;「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皆興發 於此而義歸於彼。有深度的文學作品必須有「義」、有「比興」,數學亦如是。我們 在尋求真知時,往往只能依循研究的大方向,憑著對大自然的感覺邁進,這種感覺因個人 的修養而定。文學家為了描述最佳意境,不見得忠實描寫現象界。如賈島追究「僧推 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的區別,並不在乎所說的是不同的事實。數學家創造美好的 理論,也不必依隨大自然的規律,只要邏輯推導沒有問題,就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 (改寫自丘成桐〈數學和中國文學的比較〉)
(A)數學家若兼具文學修養,即可將寫作原理轉用於創造數學理論
(B)數學家雖可不依大自然規律,但無法如詩人般不忠實描寫現象
(C)數學家在論證有效下,可如詩人般馳騁想像,憑感覺創造理論
(D)數學家的意圖,如同「比興」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待讀者解謎
5. 下文_____處,若要填入使文意前後連貫的文句,最適當的是:
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畫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 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_____。天下之廣, 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王安石〈材論〉)
(A)人君苟欲之,斯至矣
(B)古之人,於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C)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
(D)後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
6-8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6-8題。
深夜,斜臥床榻,隨手抽取一本小几上疊放的書漫讀助眠,已是長年習慣。書宜輕巧易掌握,內容勿過於深奧嚴肅,否則刺激興奮,反失效果。那夜,從書堆抽出體積特小的日本岩波書店口袋型書,曾閱讀過部分而未竟,書頁間夾著一張書籤,姑且從有書籤的那頁讀起來。翻閱兩三頁後,忽有一張小小的短箋滑下,上面印著淺淺好看藍紫色的鉛印字:
這幾行文字與我手中捧讀的書全不相關。把紙片反過來看,正中央印著岩波書店新印製的辭典《廣辭苑》書脊樣本,原來正面文字是為第五版《廣辭苑》做的廣告。
廣告何以題為「山笑」,又引用郭熙「四時山」的字句呢?根據《廣辭苑》,「山笑」 一詞,是俳句(日本古典短詩)的季節語,典出於北宋郭熙的《山水訓》。按捺不住好奇,索性走到書房去查究。《山水訓》的原文是這樣的:「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粧,冬山慘淡而如睡。」雖然日文廣告詞引述的文字,把原文的「如笑」、「如滴」、「如粧」、「如睡」改為「山笑」、 「山滴」、「山粧」、「山眠」,以適合其語言習慣,且文章次序也略有變動,但郭熙 的絕妙比喻,卻被生動地化為一則含帶商業性質的文字裡,不得不令人佩服!至於在四季 不同山色中擇取「山笑」為題,從我正在閱讀的書印刷發行時間推斷,應是配合此書是 春季版的效果,也是神來之筆。
日本的文士不僅寫作漢詩文,即使和歌、俳句也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這段廣告詞可以為證。查得這些來龍去脈,我心中釋然,雖則睡意全消,卻經驗了一次愉悅的失眠。 (改寫自林文月〈山笑〉)
6. 有關書中紙片訊息的解讀,敘述最適當的是:
(A)為目前正在閱讀之書的廣告文案
(B)《廣辭苑》收錄俳句四季的季節語詞條
(C)以「山笑」為廣告主題,是依循季節的順序
(D)《廣辭苑》對季節語的解釋,和《山水訓》不完全相同
7. 文末作者說自己「經驗了一次愉悅的失眠」,最可能的原因是:
(A)受到廣告的吸引而渴望讀完此書
(B)俳句優美典雅文詞讓人陶醉不已
(C)掘發郭熙的文句化用於廣告之妙
(D)能查證俳句發展脈絡而感到驕傲
8. 某籤詩占卜遊戲APP受到上文啟發,與文具福氣包合作,擬印製如下圖的祝福卡片置入包中, 內最適合選用的詩句是:
(A)欲去長江水闊茫,行船把定未遭風。戶內用心再作福,看看魚水得相逢
(B)蛩吟唧唧守孤幃,千里懸懸望信歸。等得榮華公子到,秋冬括括雨霏霏
(C)綠柳蒼蒼正當時,任君此去作乾坤。花果結實無殘謝,福祿自有慶家門
(D)八十原來是太公,看看晚景遇文王。目下緊事休相問,勸君且守待運通 山笑─根據《廣辭苑》 俳句的季節語。謂眾樹一齊吐芽的春季華麗景致。相對的,「山眠」指枯槁 失卻精采的山,「山粧」則是被紅葉裝扮的山,各為冬、秋季節語。見於北宋畫家、 兼山水畫理論家郭熙的「四時山」。 《廣辭苑》雖未採入,但青青的夏季的山是「山滴」。 滿分上上籤 籤詩占卜遊戲 APP
9-1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甘蔗是煉糖原料。溫暖潮濕的臺灣適合甘蔗生長,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即有 「釀蔗漿為酒」的記載。荷蘭占領臺灣後,引進製糖技術,將成品銷往日本。日本因地理 環境,長期以來大量依賴外國的進口糖。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積極推動糖業現代化, 成立新式製糖廠。發達的糖業帶動了甜點、煉乳相關產業的發展。現今頗受歡迎的日本 明治巧克力,其製造商「明治製菓」,其實創立於臺灣。
市面上常見的甘蔗,有供榨汁用的白甘蔗與可直接啃食的紅甘蔗。啃甘蔗在焦桐眼中,是複雜的口腔運動。《晉書》載名士顧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 云:『漸入佳境』。」余光中〈埔里甘蔗〉認為吃甘蔗:「無論是倒啖或者順吃/每一口 都是口福/第一口就咬入了佳境/卻笑東晉的名士/嚼來還是太拘謹。」同時分享心得: 「而真要啖得痛快/就務必冰得徹底/嚐到那樣的甜頭,幾乎/捨不得吐掉渣子/ 直到嚥最後的一口/還舔著黏黏的手指頭/像剛斷奶的孩子。」
大伙一起啃甘蔗曾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洪愛珠在〈蘆洲老區涼水兩味〉中,憶起 幼時家族老小並肩而坐啃甘蔗,覺得「於齒間碾緊,吮汁,樂呵呵吐出一碗渣來,是一種 粗爽樸素的消遣。」但現在如果突然想啃,也不易買到。因而不禁說道:「時間這躡步 之賊,是如此將一個許多人啃甘蔗的社會,置換成甘蔗難尋的社會。」
9. 根據上文,關於甘蔗食用與糖業發展,敘述最適當的是:
(A)根據文獻記錄,元代即已種植甘蔗並熬蔗漿為糖
(B)臺灣製糖工業濫觴於日治時期,生產的糖銷往日本
(C)「明治製菓」創立於臺灣,以進口糖為原料生產巧克力
(D)日本積極在殖民地推動糖業現代化,期能解決對進口糖的依賴
10. 關於文中引述眾人吃甘蔗的經驗,敘述 不適當 的是:
(A)由顧愷之與時人對話可知,倒吃甘蔗並不是當時常見的吃法
(B)余光中與顧愷之看法不同,認為順吃或倒啖,無害甘蔗甜美
(C)余光中以剛斷奶的孩子為喻,流露的情懷與洪愛珠的躡步之賊相同
(D)洪愛珠陳述啃甘蔗時口腔中進行的連續動作,呈現焦桐所謂的複雜
11-1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
論小人者,必論其心。小人庸多善事,其心未有無所為而為者。若徒論外事人品真偽, 學術邪正,幾不可辨矣。論君子者,又不當徒論其心,心雖純正,而行事偶失,亦即 是過。故論小人以心者,所以防閑小人之法;論君子以事者,所以造就君子之方。 (魏禧《魏叔子日錄》)
11. 關於「君子行事」,下列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縱有疏失也不易察覺
(B)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
(C)經常招致小人的詆毀
(D)能引領世風正向發展
14. 依上文MBTI,丙的舉證, 不適當 的是:
(A)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②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C)③鄉愿,德之賊也
(D)④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15-1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5-19題。
對三國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戰,然而赤壁最初在李白、杜甫詩中,不過 是一個地名。「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這首〈赤壁〉最早將赤壁之戰與銅雀臺連結,並賦予「赤壁」具體的形象與情感。 「赤壁」自此取代銅雀臺,支配了人們對三國的想像,直至今天。
〈赤壁〉開篇看似平直,卻涵藏深刻。眼前古戟因經歷實戰而折斷,「折」字傳達出 戰爭的暴力。杜牧磨洗戟,並非如兵士般用以傷敵,而是為辨認前朝。於是,戟由「武」 的工具變成了「文」的載體。詩的後半藉「東風」引入虛設的情境:若周瑜未得到偶然 的助力,二喬姊妹將被魏俘虜而禁錮在銅雀臺。首句的未銷之「鐵」,在末句做為囚禁 二喬的鐵鎖重現。「春深」表示草木茂盛,與「折戟」所象徵的受挫欲望,形成對比。 〈赤壁〉為杜牧在黃州任官時所寫,以磨洗折戟,強調了與歷史的相遇是個人性的, 通過與古物直接接觸而實現。
蘇軾被貶黃州,留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影響深遠的名作, 標誌了「赤壁」建構過程的第二個關鍵時刻。
〈赤壁賦〉中,蘇子吟誦的〈月出〉與扣舷所歌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傳達了 求而不得的情思。歌詩裡的悲愁渴望,削弱了「飲酒樂甚」的稱述。不過蘇子並未意識到 這點,反歸咎於吹簫客的悲音,因而發出「何為其然也」的扣問。客在回答中引述 〈短歌行〉詩句,又接連提出問題。客雖未明言曹操橫槊賦詩所賦的就是〈短歌行〉, 卻在赤壁之戰與曹操此詩間,建立起含蓄的關聯。作者蘇軾通過客,為〈短歌行〉標示 了一個具體的創作時空,並從此左右後人對此詩的解讀。
客對赤壁之遊提供了與蘇子截然不同的視角,先前① 「凌萬頃之茫然、羽化登仙」 的浪漫描寫,被他成功地一一否認 。面對客的反駁,蘇子先 ② 以莊子式的相對論回應 「羨長江之無窮」,再申明清風明月,他與客可以取之、用之、享受之。但它們同樣需要 一個感受主體才得以存在(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而且被主體的感受塗上了 主觀色彩。故山水之美不過是心境的反映。由此推論,蘇子在賦文開篇所感受到的一派 空明飄逸,亦是蘇子自身的延伸。
〈赤壁賦〉中蘇子萬物終歸不變的議論,若對照〈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便帶出一層新的涵義:個人生命終期於盡,不像長江明月永恆, 唯一能使之永恆的是歌詩文字。文字將一世梟雄對應於某個轉瞬即逝的困局而生發的 憂思,塑造為一篇經久的藝術作品,在曹操和他的水軍艦隊灰飛煙滅後,依然感動著千載 之後的人們。於是,在曹操釃酒臨江而賦詩的形象中,我們看到了飲酒作歌的蘇子與創作 〈赤壁賦〉的蘇軾。蘇、曹二人的受挫,並不有損其文學創造的偉大。(改寫自田曉菲 《赤壁之戟》)
15.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對杜牧〈赤壁〉一詩意象解讀的是:
(A)「戟」被賦予殺敵之外的作用,呈現了文武交疊的影像
(B)「鐵未銷」暗示戰事慘烈,並隱喻赤壁之戰的影響深鉅
(C)「東風」喻生命的復甦,意謂二喬在銅雀臺享受新生活
(D)「銅雀」指銅雀臺,藉空間的閉鎖以暗示政治權力轉移
16.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對杜牧〈赤壁〉寫作特色說明的是:
(A)結合銅雀臺的典故,首開以赤壁之戰入詩的風氣
(B)透過特寫古兵器戟,寄託以文治取代武事的理想
(C)藉東風興發想像,隱含人未必是歷史成敗的關鍵
(D)經由磨洗動作暗示真相難明,並批判梟雄的野心
17. 依據上文,客在〈赤壁賦〉中扮演的角色,說明最適當的是:
(A)帶出曹操詩句,建構一世梟雄形象
(B)照見蘇子欲求,提出質疑引發反思
(C)對照古今,揭示鐘鼎山林的人生領悟
(D)開展想像,呈顯空明飄逸的主體心境
18. 上文畫線處如欲引述〈赤壁賦〉原文為論據,是否適當的研判是: ①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A)①、②皆適當
(B)①適當,②不適當
(C)①不適當,②無法判斷
(D)①無法判斷,②不適當
19. 關於杜牧與蘇軾的赤壁書寫,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皆在歌詠前代詩人的同時,重疊自身影像以寄託心志
(B)皆對歷史事件賦予個人想像,而將赤壁轉變為文學意象
(C)均拼貼片斷訊息以進行歷史想像,重現赤壁之戰發生場景
(D)均透過人與自然的對比,凸顯文學書寫對生命有限的突破
20-2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0-21題。
廳壁不宜太素,亦忌太華。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須濃淡得宜,錯綜有致。予謂 裱軸不如實貼;軸慮風起動搖,損傷名跡,實貼則無是患,且覺大小咸宜也。實貼 又不如實畫,「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洲」自是高人韻事。 予齋頭偶仿此制,而又變幻其形,良朋至止,無不耳目一新, 低回留之不能去者。
因予性嗜禽鳥,而又最惡樊籠,二事難全,終年搜索枯腸,一悟遂成良法。乃於 廳旁四壁,倩四名手,盡寫著色花樹,而繞以雲煙,即以所愛禽鳥,蓄於虯枝老幹之上。 畫止空跡,鳥有實形,如何可蓄?曰:不難,蓄之須自鸚鵡始。從來蓄鸚鵡者必用銅架, 即以銅架去其三面,止存立腳之一條,並飲水啄粟之二管。先於所畫松枝之上,穴一小小 壁孔,後以架鸚鵡者插入其中,務使極固,庶往來跳躍,不致動搖。松為著色之松, 鳥亦有色之鳥,互相映發,有如一筆寫成。
良朋至止,仰觀壁畫,忽見枝頭鳥動,葉底翎張,無不色變神飛,詫為仙筆;乃驚疑 未定,又復載飛載鳴,似欲翱翔而下矣。諦觀熟視,方知個裡情形,有不抵掌叫絕, 而稱巧奪天工者乎?(節錄自李漁《閒情偶寄•廳壁》)
20. 關於上文對廳堂壁面的設計,敘述最適當的是:
(A)風格極簡或華麗皆可接受,但不能缺少名人書畫作品
(B)書畫貼於壁面以免風吹損傷,且可依喜好來裁切尺寸
(C)將滄洲直接繪於廳堂壁面,藉此懷念當年相識的舊友
(D)邀請名家實畫景物於壁面,並融入個人喜好選擇題材
21. 根據上文朋友抵掌稱「巧奪天工」的原因,最可能是:
(A)觀賞繞以雲煙的花樹與鸚鵡,對畫壁的開創之舉驚為仙筆
(B)肯定主人的創意,既將花樹繪於壁面,又打造鸚鵡的樂園
(C)驚嘆虛實相映的樹林與鸚鵡,理解裝置方法後方恍然大悟
(D)發現裝置能操控鸚鵡,使其動靜自如,顯現主人深知鳥性 顧虎頭:東晉畫家顧愷之。 滄洲:古稱隱士居住的地方。
22-2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2-24題。
甲《小兒藥證直訣》匯集北宋兒科大家錢乙的醫療觀點與方法,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兒科專著。錢乙注重五臟、五行間的生剋關係,並提出相應的治法和方劑,而小兒臟腑 柔弱,故主張用藥應避免強攻。
書中保存了二十多個醫療案例與一百多種方劑。這些 方劑或以五臟與五色的對應關係命名,如導赤散、益黃散、 瀉白散、瀉青丸;或以方中主要藥材阿膠命名,如阿膠散。
阿膠散是錢乙研創新方的代表,注重補肺止咳的主要療效,又用甘草、糯米護脾胃以培土生金。至於化裁古方, 如香連丸,主治熱痢。古制用黃連苦降以清熱,木香芳烈以行滯。錢乙則加入豆蔻溫澀止瀉,命名豆蔻香連丸。雖同樣治療腹痛腹瀉,但寒熱通澀之性有別。
乙 東都張氏孫,九歲,病肺熱。……其證:嗽喘,悶亂,飲水不止,全不能食。錢氏 用使君子丸、 _____。張曰:「本有熱,何以又行溫藥?他醫用涼藥攻之,一月尚無效。」 錢曰:「涼藥久則寒不能食。小兒虛不能食,當補脾,候飲食如故,即瀉肺經,病必 愈矣。」服補脾藥二日,其子欲飲食。錢以_____瀉其肺,遂愈。張曰:「何以不虛?」 錢曰:「先實其脾,然後瀉其肺,故不虛也。」(《小兒藥證直訣》)
22. 甲文敘及「豆蔻香連丸」,主要是為了強調錢乙:
(A)不拘限於傳統,合宜調整用藥
(B)善於改變藥性,易溫澀為寒涼
(C)致力考察古今方劑藥材的差異
(D)積極保存古代醫典所載的名藥
24. 綜合甲乙二文,下列①、②是否符合錢乙醫療觀點,最適當的研判是: ①五臟母子相生,治療時宜先補母,母實之後再瀉子。 ②不強攻病證,待小兒飲食恢復正常後,方對症用藥。
(A)①、②皆符合
(B)①、②皆不符合
(C)①符合,②不符合
(D)①不符合,②符合
25. 下列各組「」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刑仁講讓,示民有「常」/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B)人煙「猶」是,而蕭條矣/同居一府,「猶」同室之兄弟至親也
(C)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
(D)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竟「率」意而鴉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
(E)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巾箱妝奩「冠」鏡首飾之盛,非人間之物
26. 下列文句畫底線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邱老師 腹笥甚廣 ,上課引經據典,學生感佩不已
(B)在民眾熱情擁戴下,他滿懷 箕山之志 ,決定參選市長
(C)臺北的冬天又濕又冷,如果沒有電暖器,肯定 席不暇暖
(D)連假時車潮湧入熱門觀光景點,遊客 摩頂放踵 ,寸步難行
(E)企業主管應拿出吐 哺握髮 的態度,積極攬才,打造國際競爭力
27. 關於博物館的場所特性,符合下文敘述的是:
博物館雖然是向大眾開放的空間,但多數人去參觀時,會認為不能穿著太沒「文化」 的服裝,以符合場所的調性。博物館也會制定一套規則來約制參觀者的行動,如入館前 須經歷像宗教淨化的程序─特定物品或過大的背包不能攜入、隨身背包通過安檢、 驗票;入館後更須遵守與文物間的安全距離,不能跨越禁止區域,不能拍照。而展場的 布置與建議參觀路線,也提供了一個有秩序的、不會引起騷亂的世界。
博物館的展示讓參觀者以為身在「現場」,卻也決定了參觀者可以看什麼、看不到什麼。博物館做為知識集合場,自然成為特定領域的權威,它一方面闡釋作品,對參觀者 進行教育,一方面也讓觀眾意識到自己是知識的主體。(改寫自廖世璋〈博物館的社會 不平等〉、徐夢可〈博物館觀眾身分的雙重屬性〉)
(A)各博物館所呈現的場所調性,往往受參觀者身分與觀展規則影響而有別
(B)入館前的多道程序,主要是為了減少觀展干擾,營造歷史的「現場」感
(C)博物館的文物分類與展廳安排,已預設某種引導參觀者理解世界的途徑
(D)過度講求秩序,拉遠了參觀者與文物的距離,也減低博物館的教育成效
(E)博物館參觀者的視野雖受到知識權威的限制,卻獲得掌握知識的滿足感
28. 依據下文,關於桃花源的文字或圖繪,敘述適當的是:
類似「桃花源」的故事在各地區頗為常見,情節或許各不相同,但大致環繞著一個 不變的主題,即仙境與人間的互通偶然出現。凡人在無意間穿過仙境的「入口」,體驗 到各種人間所無法想像的美好,但這只能是短暫而無可回復的。源起於中國的「桃花源」 則有其特別之處,即具有鮮明的自然山水美景形象,而不僅以美食、遊樂等享受界定其 基本內容。
以陶潛〈桃花源記〉為例,「仙境」始自武陵漁人所「忽逢」之「夾岸數百步」的 「桃花林」,旋即為「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絕美景致所吸引,從而步入 「彷彿若有光」的山洞,這些元素可以說是人間與仙境短暫遇合的引子。「桃花源」傳說實是以某種「理想化」的山水形象做為其開展的基礎。這點對其傳布過程中之所以與 山水繪畫產生密切的關聯,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自古以來,對於實地景觀的圖繪並非山水畫的主流,絕大多數是以經過「理想化」 的完美山水形象呈現。桃花源的傳說既植基於此,正與山水畫之旨趣相符合,極便於 取為主題,遂使其在文字之外,再得視覺圖像傳播之利。約唐代之後,桃花源傳說便與 「桃源圖」出現了緊密的共出關係。整個「桃花源」意象之形塑,如果說很早便以文字與 圖繪兩種不同形式所共同完成,並持續發展,實在一點也不為過。(改寫自石守謙〈移動 的桃花源─桃花源意象的形塑與在東亞的傳布〉)
(A)桃花源故事啟發了中國山水圖畫,重寫意而不重寫實
(B)二者皆描繪完美的山水形象,且圖繪有助文字具象化
(C)以圖繪與文字來形塑,但分別開展出同中有異的桃源意象
(D)〈桃花源記〉開頭的山水意象具理想性,引發仙境的聯想
(E)〈桃花源記〉特殊在於以偶遇為主題,但不含享樂的元素
29.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則」之前提出一種假設情況(不效), 「則」之後敘述結果。下列文句,屬於相同表意方式的是:
(A)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B)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C)門人然燭來,則道士獨坐,而客杳矣
(D)然同自內府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
(E)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30-3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0-31題。
甲 晚明文人嗜遊山水,旅遊對他們而言,是一項綜合性的審美活動,標誌著生活的雅化。 文人遊賞之後,會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詩文記錄下來。由於當時刻書作坊眾多, 文人雅士書寫的遊記,可整理出版,向公眾發行。撰寫遊記,便成為士人重要的文化 資本,用以塑造品味,並以此區別普通遊客。
從晚明文人的論述與當時出現的大量西湖旅遊書籍可知,西湖已成為文人旅遊的 重要目的地。文人在記遊詩文中,以自身的審美情趣,對西湖風景資源進行梳理、總結, 發展了與大眾不同的遊觀。作品發行後,對閱讀者多會產生行為與審美的指引,從而 不斷塑造並加強西湖景物的內涵。
乙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然杭人遊湖,止午、未、 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 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丙 西湖之妙,山光水影,明媚相涵。圖畫天開,鏡花自照,四時皆宜也。然湧金門苦於官皂,錢塘門苦僧、苦客,清波門苦鬼。勝在岳墳,最勝在孤山與斷橋。吾極不樂豪家徽賈,重樓架舫,優喧粉笑,勢利傳杯,留門趨入。所喜者野航兩棹,坐恰兩三, 隨處夷猶,侶同鷗鷺。或柳堤魚酒,或僧屋飯蔬,可信可宿。不過一二金而輕移曲探, 可盡兩湖之致。(王思任〈遊杭州諸勝記〉)
30. 綜合上述三文,關於晚明文人的記遊,說明適當的是:
(A)偏重經驗的總結,而不著力於食宿行程的翔實記錄
(B)既用以記錄遊蹤,亦塑造了旅遊目的地的景物內涵
(C)遊記刊刻發行後,往往引發閱讀者跟風模仿其書寫風格
(D)個人的審美情趣、生活的雅化,在乙、丙二文中分別以待月、野航展現
(E)文人與大眾遊觀方式的不同,在乙、丙二文中都以空間選擇的差異呈現
31. 乙、丙文發行後,杭州旅店若提供「跟著袁進士、王進士遊西湖」自助行程建議,符合 乙、丙文的介紹文字是:
(A)首選賞遊方案:畫舫周遊,盡覽湖光山色
(B)彈性食宿規劃:依航線或個人喜好,安排餐飲住宿
(C)專屬加碼行程:山僧相伴同遊,觀鷗鷺高飛,陶然忘機
(D)誠心推薦:六橋待月、岳墳尋幽訪古
(E)貼心提醒:喜好清靜者,切忌午後遊錢塘門
32-36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2-36題。
張氏以髮長委地,立梳床前。靖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虯,乘蹇驢而來, 投革囊於爐前,取枕攲臥,看張氏梳頭。靖怒甚,未決,猶刷馬。張氏熟視其面, 一手握髮,一手映身搖示靖,令勿怒。急急梳頭畢,斂衽前問其姓。臥客答曰:「姓張。」 對曰:「妾亦姓張,合是妹。」遽拜之。……張氏遙呼曰:「李郎且來拜三兄!」 靖驟拜之,遂環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計已熟矣。」客曰:「飢甚!」 靖出市胡餅。客抽腰間匕首,切肉共食。……客曰:「觀李郎之行,貧士也,何以致 斯異人?」曰:「靖雖貧,亦有心者焉。他人見問,固不言,兄之問,則無隱耳。」 具言其由。曰:「然則將何之?」曰:「將避地太原。」客曰:「然,吾故謂非君所 能致也。」曰:「有酒乎?」靖曰:「主人西則酒肆也。」靖取酒一斗,酒既巡,客曰: 「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靖曰:「不敢。」於是開革囊,取一人頭並 心肝,卻頭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負心者,銜之十年,今始獲, 吾憾釋矣。」又曰:「觀李郎儀形器宇,真丈夫也。」
凡是理解、思考,都需要概念框架。剛才你說「有默契」,就是明白對方有相同的理解 框架;又說「不懂」,則是缺乏理解對方的框架。框架不同的人,很容易雞同鴨講。 若不試著接近對方的框架,就無法消除隔閡。
這麼說,《西遊記》的唐僧剛收孫悟空為徒時,曾因為孫悟空打死強盜大吵一架, 就是沒有相同理解框架。孫悟空強調那是正當防衛,唐僧則認為打劫罪不致死, 不該傷人性命。
唐僧斥責孫悟空沒有慈悲好善之心,「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也出自特定的身分框架。
哈!你們不打遊戲去看《西遊記》?不過,身分確實是人際關係的常見框架。「你是哥哥,怎不讓弟弟?」就是在設定兄長本分框架。紅拂去找李靖並說「願託喬木」, 則是引導對方走進終身伴侶的框架。
孫悟空氣得丟下師父,本想回花果山,但東海龍王提醒他:若不保護唐僧,「到底是個 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孫悟空想了想,選擇回唐僧身邊。
當初他大鬧天宮,得到「弼馬溫」一職,又棄官自封「齊天大聖」,應該也是在找合適的身分框架。
人們常說要跳脫框架,活出自我。但孫悟空若不走進「西天取經」的框架,就成不了 「鬥戰聖佛」。人們即使能擺脫一個框架,也無法擺脫所有框架。甚至可以說,若沒 活在某個框架裡,可能也不知道什麼是自我肯定的方式。
32. 下列①、②「→」後,是就前人名言所提出的看法。關於這兩項看法是否符合上文觀點, 最適當的研判是:(占2分,單選題) ①「你可以從外表的美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不能以此評論一個人。」→人其實 不適合以任何框架「評論」,有框架反而會壓抑才能的發揮。 ②「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發現與否,其實無關眼睛構造, 而是得先具備「看見」某個事物的概念框架,才能發現它的美。
(A)①、②皆符合
(B)①、②皆不符合
(C)①符合,②不符合
(D)①不符合,②符合
試卷測驗 - 114 年 - 114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_學科能力測驗試題:國語文綜合能力#125134-阿摩線上測驗
oo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30分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