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每天都要比昨天更進步
10
(14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國文閱讀測驗與題組(二)#8403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X


古詩降魏,辭人所遺。雖蕭統簡輯,過冗而不精。劉勰〔緒論〕,亦略而未 備。況夫人懷敝帚,自過千金,《法言》懿則,遂見委廢。至於篇句,零落雖深 ,猶幸有存者,可足徵也。故著此篇,以標準的,粗方大義,誠不越茲,後之君 子,庶可以考已。 徐楨卿《談藝錄》 關於本文的敘述何者錯誤?
(A)作者認為魏代以後之詩不值一提
(B)作者認為《文選》一書,冗長而不精要
(C)文中的"懿"字義同《詩經˙大雅˙瞻卬》:「"懿"厥哲婦,為梟為鴟。」
(D)文中提到的《法言》一書,著於西漢


2(B).
X


歐陽文忠公記梅聖俞<河豚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謂河豚出于暮春,食柳絮而肥,殆不然。今浙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常州江陰最先得。方出時,一尾至直千錢,然不多得,非富人大家預以金噉漁人未易致。二月後,日益多,一尾纔百錢耳。柳絮時,人已不食,謂之斑子,或言其腹中生蟲,故惡之,而江西人始得食。蓋河豚出于海,初與潮俱上,至春深,其類稍流入于江。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也。 葉夢得《石林詩話》
【題組】下列關於本文選項何者有誤?
(A)如欲尋找歐陽修對於梅聖俞詩之評論,可檢索《六一詩話》
(B)暮春之時,人已不食河豚
(C)上元後之河豚,已不復貴重
(D)因梅聖俞為江西人,且著詩之時已是暮春,方有"河豚出于暮春,食柳絮而肥"的概念


3(C).
X


【題組】下列何者詩詞中,植物開花的季節與本文之季節相同?
(A)剌莖澹蕩碧,花片參差紅。吳歌秋水冷,湘廟夜雲空。濃豔香露裡,美人青鏡中。南樓未歸客,一夕練塘東。
(B)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妬,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C)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裡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億、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裡,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D)香清粉澹怨殘春,蝶翅蜂須戀蕊塵。 閑倚晚風生悵望,靜留遲日學因循。 休將薜荔為青瑣,好與玫瑰作近鄰。 零落若教隨暮雨,又應愁殺別離人。


4(D).
X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在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 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莊子‧天道》 關於本文之敘述何者有誤?
(A)隆殺之服係指喪服
(B)羽旄之容係指華美的服裝
(C)本文出自莊子後學之手,已與莊子本人之思想有所不同
(D)主張天道之根本在於君王,人道之末節在於臣下


5(B).
X


閏月,辛亥,上謂侍臣曰:「朕自立太子,遇物則誨之,見其飯,則曰:『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見其乘馬,則曰:『汝知其勞逸,不竭其力,則常得乘之矣。』見其乘舟,則曰:『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見其息於木下,則曰:『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唐紀十三》
【題組】 下列關於本文之敘述何者有誤
(A)因作者讀罷康氏之文,認為康氏之文雖佳,但仍須努力,精益求精
(B)作者以蘇之嫗的故事,勉勵康氏對於讀書的態度
(C)意義近俗諺”一枝草一點露”
(D)明代以五經取士,而魁卷係指第一名之試卷


6(A).
X


【題組】閱讀本文,下列選項對應文中帝王與臣子的組合,何者最不可能?
(A)李世民/房玄齡
(B)李世民/杜如晦
(C)李隆基/孔穎達
(D)李隆基/賀知章


7(B).
X


【題組】本段文章中大量運用典故,下列選項之配合何者正確?
(A)稼穡艱難句,出自《尚書》
(B)木從繩正句,出自《墨子》
(C)不竭馬力句,出自《史記》
(D)載舟覆舟句,出自《論語》


8(C).

古詩降魏,辭人所遺。雖蕭統簡輯,過冗而不精。劉勰〔緒論〕,亦略而未 備。況夫人懷敝帚,自過千金,《法言》懿則,遂見委廢。至於篇句,零落雖深 ,猶幸有存者,可足徵也。故著此篇,以標準的,粗方大義,誠不越茲,後之君 子,庶可以考已。 徐楨卿《談藝錄》 根據本文作者傳達出的詩歌觀,何者不是其所推崇?
(A)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脫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B)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C)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穫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白複更黑。延年壽命長。岹岹山上亭。皎皎雲間星。遠望使心思。游子戀所生。驅車出北門。遙觀洛陽城。凱風吹長棘。夭夭枝葉傾。黄鳥飛相追。咬咬弄音聲。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羅纓
(D)陟彼北邙兮,噫! 顧覽帝京兮,噫! 宮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勞兮,噫! 遼遼未央兮,噫!


9(D).
X


考宋禮部貢舉條例,載出題必具出處。所列如<周以宗強賦>,則注曰:「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為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又大書其後曰:「出《史記》敘管蔡世家,曰周公主盟,太守十子,周以宗強,嘉仲改過 」云云。故宋人有備對策論經義之書,無備詩賦題之書。至元此制不行,故《錢惟善集》載有鄉試以<羅剎江賦>命題,鎖院三千人不知出處之事。此書之所以作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古賦題》) 閱讀本文,下列選項何者有誤?
(A)宋代科舉考試,其考題皆會注明出處
(B)元代某次科舉考<羅剎江賦>,其難度連宮中之臣子皆不知其出處
(C)不知出處之因,是因舉子長年讀考試用的類書,加上元代考題皆不注出處,而故無法正確作答
(D)文中之<周以宗強賦>屬於律賦


10(B).
X


頭緒繁多,傳奇之大病也。《荊》、《劉》、《拜》、《殺》之得傳於後,止爲一線到底,並無旁見側出之情。三尺童子觀演此劇,皆能了了於心,便便於口,以其始終無二事,貫串只一人也。後來作者不講根源,單籌枝節,謂多一人可謂一人之事。事多則關目亦多,令觀場者如入山陰道中,人人應接不暇。殊不知戲場腳色,止此數人,便換千百個姓名,也只此數人裝扮,止在上場之勤不勤,不在姓名之換不換。與其忽張忽李,令人莫識從來,何如只扮數人,使之頻上頻下,易其事而不易其人,使觀者各暢懷來,如逢故物之爲愈乎?作傳奇者,能以“頭緒忌繁”四字,刻刻關心,則思路不分,文情專一,其爲詞也,如孤桐勁竹,直上無枝,雖難保其必傳,然已有《荊》、《劉》、《拜》、《殺》之勢矣。 閱讀本文,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A)作者認為,從湯顯祖作四大傳奇(荊劉拜殺)後之作品,頭緒繁多,使人接應不暇
(B)頭緒即指現今劇本口語之"支線" " 旁枝 "
(C)作者認為傳奇劇本之劇情設計,應當如孤桐勁竹,直上無枝
(D)荊劉拜殺之後作品有:《西樓記》《琵琶記》《千鍾祿》等


快捷工具

試卷測驗 - 國文閱讀測驗與題組(二)#8403-阿摩線上測驗

ken831102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