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夏耘、秋收與冬藏。一年四季的農作,蘊藏自然與文化的豐富意涵。台中市博屋瑪國小是全國第一所以原住民文化為教育理念的實驗小學,學校將泰雅族代代相傳的小米開墾及翻土農事,保留在泰雅文化課程教學體驗之中,讓學生體驗祖先「春耕」的智慧。
小米(trakis)是泰雅族人的主食,族人每年12月開始著手整地,將焚燒過後的雜木、雜草及灰燼當作天然肥料,並透過翻土將灰燼與土壤融合在一起,提供小米肥沃的生長環境。位於台中與苗栗交界大安溪畔的博屋瑪國小,趁著春天來臨之前,進行泰雅文化課程教學體驗:小米開墾及翻土課程活動。
以原住民文化為教育理念,博屋瑪課程除了保留原有國語、英語、數學、科技以及自然生活五項領域課程外,重新整合藝文、健體、綜合、社會等領域,重新建構一套屬於博屋瑪的泰雅文化課程。每周9到11節的泰雅文化課程,以泰雅文化為核心發展出25個主題課程,其中包含「小米文化主題課程」。
小米在泰雅族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不僅是日常主食,也是各項祭儀與部落大事的主角。
課程一開始,學童聆聽耆老講述有關泰雅祖先開墾農地的經過,接著邊走邊唱著泰雅歌謠,步行至開墾的土地。開墾前,先由mrhu(領導者)進行敬祖儀式,儀式後由耆老示範砍伐及除草,再由高年級的學童帶著學弟妹一同工作,耆老在一旁講述早期泰雅祖先的農耕生活。休息時,大家一起享用自備的小米糕、醃肉、鹹魚等,實踐泰雅文化中共食、共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