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教育界33年的樹德科技大學校長朱元祥,元月23日即將屆退,走過鼓勵私校辦學的來時路,屆退前他有感而發,指在「先公立、後私立」的政策考量下,對私校持否定態度,其實有欠公允。
朱元祥出身書香世家,民國61年赴美,先後取得杜魯門大學、德州農工大學碩士學位,返台後在中鋼短暫任職,之後轉任教育界,45歲再赴美攻讀博士,2004年接任樹德科大校長。
屆退前夕,遇上「少子化」,學生來源短缺,部分學校面臨退場的窘況,他感慨萬千。他說,20年前,前教育部長吳京主張開放技職校院升格,放寬私人興學限制,不過在台灣選讀大學,普遍是先「公」後「私」,教育部對私校的經費補助,區域整合計畫案也都優先給公立大學,對私校持否定態度,「算是一種歧視」!
他說,私校辦學,其實相對比公立大學有彈性,私大考量到學生入學管道多元,素質不一,以樹德科大為例,即獨創「循環教學法」,挽救課業落後學生。學校將18周的課程分成3階段教授,每6周進行一次會考,不通過的就要重複學習,直到學會搞懂。曾有學生循環17次才過關,但目前平均只要循環1.8次,這項學習法讓學生真正獲益,成為可用之才,但在公立大學,恐怕很難這麼做,顯見私校還是有其功能。
他表示,預計到民國117年、118年,台灣的生源將降到出生率最低點的16萬6800名學子,屆時才是各大學真正的生死交關,挺得過的,表示體質根基穩固,可朝百年教育發展,撐不了的,恐怕就永遠真正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