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高三上
阿摩第 2 期
50131枚
 2 

【分享】重點整理-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黃德祥ch11-12-近來考不少(前面還有前幾章喔!)

發表于: 2010/03/03



Ch 11 家庭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Ch 12 同儕、學校與社會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Ch 11 家庭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青少年與同儕的互動及社會發展
同儕的影響作用 青少年階段最明顯的轉變之一:同儕的影響力大增,父母影響力相對降低。
青少年的社會比較現象 范士庭傑Festinger「社會比較理論」:認為社會比較是人類的基本驅力,人類有評估自己的能力或意見的需求,而條件與個人相似的他人最容易被當作社會比較的對象。青少少同儕
舒斯Suls木倫Mullen,人的一生有三種主要的社會比較現象:
1.與相似的他人作比較:青春期達到頂峰
2.與不相似的他人作比較:兒童期與中年階段形成兩個高峰
3.時間性比較:個人對不同時段內的自我表所進行的比較。平穩
雪爾澤Seltzer將青少年的社會比較分成五個主要類別:
1.向上比較:使青少年有評估與成就的方向感
2.積極事例的比較:如與運動明星比,提供努力追求極致的方向
3.向下比較:使青少年自我增長,滿足自我防衛
4.相似比較:可增強自我認同與滿足自我效果。使未肯定自己屬性的青少年得以肯定自我
5.範圍建立:透過不同的事例而尋求或發現各種比較的界限。可建立一個內在的參考架構
另有三種特殊的社會比較:
1.目標比較:擁有前進的品質。瞭解自我轉變至成人的責任
2.飽足:解決內在作比較之各種問題。感受自我與過去的經驗
3.與不相似他人作較:透過對自我不同於他人之特性辨識,加強自己認同
社會比較的作作:成功與失敗的依據、酬賞性質
社會比較的影向力:男>女
青少年的友誼與社會技巧發展 影響青少年友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1.性別與年齡:男-朋友團體大,重視成就、權力、自主,追求「地位」;女-團體凝聚力大,重誠諾、忠誠,追求「親密」
「12歲」左右,是同性組合最堅強的時候
2.身體吸引力:尤其是「面部吸引力」與「身體儀表」
3.社會活動:多參與活動,愈容易交到朋友
4.個人特質:男-有自信、傾向內控者;女-依循社會需求、顯得柔弱文雅。高中生受歡迎的因素:「順從團體範」為最重要。
沃克Walker等人將青少年社會技巧區分為:
同儕相關技巧(又分,社會互動技巧、社會因應技巧)
成人相關技巧、自我相關技巧(自我掌握與表現的技巧)
青少年同儕團體的發展與次級文化
青少年同儕團體形成與發展 青少年同儕團體係指:三個以上相同年齡層青少年所組成具有互動特質的群體。青少年同儕團體形成因素:
1.獲取力量,增強自己:感到自己有歸屬,團體是他們的靠山
2.逃避孤獨與寂寞
3.評估與澄清自己:同儕團體對自我辨識與認定有很大的影響
4.逃避責任與工作:逃避成人的指責、減少自己責任與工作…
青少年同儕團體的功能:
1.替代家庭:自己與團體成員處平等地位,較不會有壓迫感
2.穩定性影響:有安全感,對人格發展有益
3.獲得自尊:獲得同儕接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4.得到行為標準:在與他人互動中,可以學到行為準則
5.有安全感:知道自己不異於他人而有安全感
6.有演練機會:透過模仿成人活動學到成人行為,由同儕回饋,自己可以修正
7.示範的機會:提供低社經背景青少年一個行為典範
Adelson認為的同儕功能:補償、排解情緒、影響人格
Rogers認為的同儕功能:
1.雷達功能:他們的行為能由同儕獲得反射,知道自己的行為
2.取代父親的功能:同儕中的領袖可當作父親的替代人物
3.支持獨立的功能 4.建立自我的功能 5.心理依附的功能
6.價值取向功能 7.地位設定 8.負向認定 9.逃避成人要求
唐費Dunphy,青少年同儕團體的發展過程:
1.孤立的同性小黨(聚眾前期):男女團體相互隔離,沒有交往
2.開始形成聚眾性的團體:小團體間有往來,開始異性交往
3.聚眾性團體過渡期:開始個別異性交往,形成混合性團體
4.完全發展的聚眾性團體:男女交往較頻繁階段
5.聚眾瓦解期:成雙成對的男女小團體出現,團體間組織瓦解
青少年的次級文化 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形成之三個模式:
1.心理源生模式:有共同問題人聚集在一起
2.文化轉換模式:模仿上一代的次級文化
3.行為模式:一系列嘗試錯誤行為的結果
次級文化包括的要素:
1.親近:是青少年互助的重要力量
2.獨特的價值與規範: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3.同儕團體認同:產生信心,增加依附力量
4.聖雄式領導:領袖特質有顯著性、優越性、自信、社會敏感度
5.渴求自主:渴求本身次級文化的自主性
6.溝通的特殊管道:反映青少年的心聲,擴散青少年資訊
7.特殊的語言:與兒童、成人、不同次級文化及上一代青少年所使用的語言不同
幫派(gang)的特徵:是統整的、經驗到衝突、具結構性、有一定的大小、不試圖去改變社會標準
常見的幫派類型:社交型(無害的)、非行型(歹行)、暴力型(常以暴力攻擊來化解敵意)、衝突趨向次文化型、吸毒次文化型、半職業性竊盜次文化型、中等階段非行次文化型
學校教育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影響青少年學校成就的主因 1.學校教師:身為一位好老師所應具備的因素,如教學活動多元、活潑、生動,使多數學生能獲得成功、有同詳的計畫和充分的準備、與學生相處融洽、以身作則……所有你想得到的都可以
2.學校大小與班級結構:
大學校優點-資源較多、有較多的學習楷模、有較多活動可以參與…;缺點-師生互動率低、校園擁擠、相對可用資源少、競爭程度高……。小學校就相反嘍!
班級結構:
1)競爭性酬賞:想成一塊大餅,有人多拿了,就一定有人得少拿
2)合作性酬賞:個人成功與他人成功同時並進(想也知道這個好)
3)獨立的酬賞:個人的酬賞與他人無關
班級密度:密度高不好,減少社會活動機會,增加攻擊行為
座位安排:排排坐那種不好,應視課程內容調整
趨近原則:坐附近的互動機會多,較易變成好朋友
3.課程及其他因素:
潛在課程的影響甚至大於正式課,應注意身教、言教、境教等
學校教育品質的增進 學生常規管理方法:
1.金氏方式:事出必有因,應診斷學生問題的起源。
2.葛拉澤方法:<<沒有失敗的學校>>,認為學生行為規範成功的祕訣在學生相信他們不會失敗,反對體罰。若常規不佳,可以採「剝奪權利」與「失去自由」,避免學生失敗
3.瓊森方法:學生需要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亞Adelman泰Taylor二氏方法:提高學習動機才能減少問題
學校效能的提升:
1.賽澤方法:供給教師與學生自我工作與學習的教室。堅持學生能充分精熟他們的課業、對教師與學生提供良好誘因、引導學生專注他們的學業、學習結構須單純化與彈性化。
2.有選擇性的學校:又稱另類學校或非傳統性的學校,是一個非傳統、重人性教育的實驗性學校。如森林小學、毛毛蟲學苑
社會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社會變遷與青少年發展影響 1.社會不當與非法場所增多 2.社會風氣不佳
3.社會福利不健全 4.文化貧乏與色情泛濫
5.大眾傳播品質不佳
社區與青少年發展 1.地理環境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貧窮與文化不利因素


現代家庭的變遷
家庭的意義與功能
家庭是人個形成與發展的中心,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個單位
家庭的功能:
1.生育 2.情愛 3.經濟 4.保護
5.教育 6.休閒娛樂等
現代家庭變遷的特徵
1.家庭往都市集中:公共設施不足、交通混亂空氣污染…
2.家庭結構改變:小家庭(核心家庭)漸成時尚
3.生育率下、離婚率增加
4.生活水準提高、家庭日益富裕
5.職業婦女增加:家庭責任重新分配、鑰匙兒增加…
6.家庭整體性與結構性的改變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
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發展
馬寇比Maccoby、馬丁Martin,將父母的教養分成:
1.權威型:父母高接納、合理控制,是較佳的方式。
2.獨斷型:控制子女,威脅、體罰、控制物質資源。
3.寬容溺愛型:過度自由,青少年無法制止本身負向行為。
4.寬容冷漠型:漠視青少年需求,形成他們自卑、自我拒絕

青少年的自主與衛星理論
衛星理論:Ausubel,在正常發展行程上,青少年就像一顆衛星,在獨立自主前,繞父母而行,個體依賴父母
脫離衛星化:歷程是漸進的,父母的鼓勵與支持,使青少年配合年齡表現適度自主,對未來有積極影響
脫離衛星化的三種主要機轉:重新衛星化、試著贏得地位、探索
非衛星化:低度價值化(拒絕型)、過度價值化(溺愛型)

親子溝通
艾德沃特認為親子溝通常見問題:
1.低度反應的溝通:溝通者無法掌握訊息
2.不良品質的溝通:溝通未真正反映情緒
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雙向束縛,雙方都傳送不一致的訊息

有效溝通原則:
真誠一致、同理心、少批評多表示關愛、用「我-訊息」

兄弟姐妹的關係
Adler認為家庭團體就像一個「家庭星座」,父母如日月、子女如星星,形成複雜的互動關係

單親家庭青少年的問題與輔導
單親家庭的形成
父母一方死亡、父母離婚、父母分居、父母一方遭遺棄、青少年由單一養父或養母收養、未婚婦女所生養之青少年

父母離婚的家庭結構
離婚後倘父親或母親再婚,會形成混合式家庭(blended family)
父母離婚所造成的問題
1.家庭危機與離婚者的適應
2.孩子的監護權屬
3.離婚父母再婚
4.孩子對父母離婚的反應方式(年齡是關鍵)
否認階段憤怒階段協議階段沮喪階段接受階段

如何輔導父母離婚的青少年
導師:瞭解學生家庭結構與狀況、注意學生情緒變化、注意日常用語、制止學生的不當排擠或諷刺、隨時提供建議與協助
輔導教師:當導師的顧問、進行個別諮商、認知與閱讀輔導(藉此改變其信念)、進行團體諮商(最有效的方法)、追蹤輔導

青少年的婚姻問題與輔導
青少年早婚問題與輔導
青少年早婚問題:生活適應困難、較難適當的教養子女、財力的壓力、人際關係適應困難、性關係滿意度低
青少年早婚者的輔導:進行有效的婚前輔導與性教育、社會福利政策的配合
青少年的同居問題
同居類型:短暫型、喜歡與方便型、親密關係型、預備結婚型、試婚型、婚姻替代型
問題:父母態度、情感問題、家事問題、社會標籤問題、性問題


Ch 12 同儕、學校與社會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青少年與同儕的互動及社會發展
同儕的影響作用
青少年階段最明顯的轉變之一:同儕的影響力大增,父母影響力相對降低。

青少年的社會比較現象
范士庭傑Festinger「社會比較理論」:認為社會比較是人類的基本驅力,人類有評估自己的能力或意見的需求,而條件與個人相似的他人最容易被當作社會比較的對象。青少年之於同儕
舒斯Suls木倫Mullen,人的一生有三種主要的社會比較現象:
1.與相似的他人作比較:青春期達到頂峰
2.與不相似的他人作比較:兒童期與中年階段形成兩個高峰
3.時間性比較:個人對不同時段內的自我表所進行的比較。平穩
雪爾澤Seltzer將青少年的社會比較分成五個主要類別:
1.向上比較:使青少年有評估與成就的方向感
2.積極事例的比較:如與運動明星比,提供努力追求極致的方向
3.向下比較:使青少年自我增長,滿足自我防衛
4.相似比較:可增強自我認同與滿足自我效果。使未肯定自己屬性的青少年得以肯定自我
5.範圍建立:透過不同的事例而尋求或發現各種比較的界限。可建立一個內在的參考架構
另有三種特殊的社會比較:
1.目標比較:擁有前進的品質。瞭解自我轉變至成人的責任
2.飽足:解決內在作比較之各種問題。感受自我與過去的經驗
3.與不相似他人作較:透過對自我不同於他人之特性辨識,加強自己認同
社會比較的作用:成功與失敗的依據、酬賞性質
社會比較的影向力:男>女

青少年的友誼與社會技巧發展

影響青少年友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1.性別與年齡:男-朋友團體大,重視成就、權力、自主,追求「地位」;女-團體凝聚力大,重誠諾、忠誠,追求「親密」
「12歲」左右,是同性組合最堅強的時候
2.身體吸引力:尤其是「面部吸引力」與「身體儀表」
3.社會活動:多參與活動,愈容易交到朋友
4.個人特質:男-有自信、傾向內控者;女-依循社會需求、顯得柔弱文雅。高中生受歡迎的因素:「順從團體範」為最重要。

沃克Walker等人將青少年社會技巧區分為:
同儕相關技巧(又分,社會互動技巧、社會因應技巧)
成人相關技巧、自我相關技巧(自我掌握與表現的技巧)

青少年同儕團體的發展與次級文化
青少年同儕團體形成與發展
青少年同儕團體係指:三個以上相同年齡層青少年所組成具有互動特質的群體。青少年同儕團體形成因素:
1.獲取力量,增強自己:感到自己有歸屬,團體是他們的靠山
2.逃避孤獨與寂寞
3.評估與澄清自己:同儕團體對自我辨識與認定有很大的影響
4.逃避責任與工作:逃避成人的指責、減少自己責任與工作…

青少年同儕團體的功能:
1.替代家庭:自己與團體成員處平等地位,較不會有壓迫感
2.穩定性影響:有安全感,對人格發展有益
3.獲得自尊:獲得同儕接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4.得到行為標準:在與他人互動中,可以學到行為準則
5.有安全感:知道自己不異於他人而有安全感
6.有演練機會:透過模仿成人活動學到成人行為,由同儕回饋,自己可以修正
7.示範的機會:提供低社經背景青少年一個行為典範

Adelson認為的同儕功能:補償、排解情緒、影響人格

Rogers認為的同儕功能:
1.雷達功能:他們的行為能由同儕獲得反射,知道自己的行為
2.取代父親的功能:同儕中的領袖可當作父親的替代人物
3.支持獨立的功能 4.建立自我的功能 5.心理依附的功能
6.價值取向功能 7.地位設定 8.負向認定 9.逃避成人要求

唐費Dunphy,青少年同儕團體的發展過程:
1.孤立的同性小黨(聚眾前期):男女團體相互隔離,沒有交往
2.開始形成聚眾性的團體:小團體間有往來,開始異性交往
3.聚眾性團體過渡期:開始個別異性交往,形成混合性團體
4.完全發展的聚眾性團體:男女交往較頻繁階段
5.聚眾瓦解期:成雙成對的男女小團體出現,團體間組織瓦解

青少年的次級文化
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形成之三個模式:
1.心理源生模式:有共同問題人聚集在一起
2.文化轉換模式:模仿上一代的次級文化
3.行為模式:一系列嘗試錯誤行為的結果

次級文化包括的要素:
1.親近:是青少年互助的重要力量
2.獨特的價值與規範: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3.同儕團體認同:產生信心,增加依附力量
4.聖雄式領導:領袖特質有顯著性、優越性、自信、社會敏感度
5.渴求自主:渴求本身次級文化的自主性
6.溝通的特殊管道:反映青少年的心聲,擴散青少年資訊
7.特殊的語言:與兒童、成人、不同次級文化及上一代青少年所使用的語言不同
幫派(gang)的特徵:是統整的、經驗到衝突、具結構性、有一定的大小、不試圖去改變社會標準
常見的幫派類型:社交型(無害的)、非行型(歹行)、暴力型(常以暴力攻擊來化解敵意)、衝突趨向次文化型、吸毒次文化型、半職業性竊盜次文化型、中等階段非行次文化型

學校教育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影響青少年學校成就的主因
1.學校教師:身為一位好老師所應具備的因素,如教學活動多元、活潑、生動,使多數學生能獲得成功、有同詳的計畫和充分的準備、與學生相處融洽、以身作則……所有你想得到的都可以
2.學校大小與班級結構:
大學校優點-資源較多、有較多的學習楷模、有較多活動可以參與…;缺點-師生互動率低、校園擁擠、相對可用資源少、競爭程度高……。小學校就相反嘍!
班級結構:
1)競爭性酬賞:想成一塊大餅,有人多拿了,就一定有人得少拿
2)合作性酬賞:個人成功與他人成功同時並進(想也知道這個好)
3)獨立的酬賞:個人的酬賞與他人無關
班級密度:密度高不好,減少社會活動機會,增加攻擊行為
座位安排:排排坐那種不好,應視課程內容調整
趨近原則:坐附近的互動機會多,較易變成好朋友
3.課程及其他因素:
潛在課程的影響甚至大於正式課,應注意身教、言教、境教等

學校教育品質的增進
學生常規管理方法:
1.金氏方式:事出必有因,應診斷學生問題的起源。
2.葛拉澤方法:<<沒有失敗的學校>>,認為學生行為規範成功的祕訣在學生相信他們不會失敗,反對體罰。若常規不佳,可以採「剝奪權利」與「失去自由」,避免學生失敗
3.瓊森方法:學生需要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亞Adelman泰Taylor二氏方法:提高學習動機才能減少問題

學校效能的提升:
1.賽澤方法:供給教師與學生自我工作與學習的教室。堅持學生能充分精熟他們的課業、對教師與學生提供良好誘因、引導學生專注他們的學業、學習結構須單純化與彈性化。
2.有選擇性的學校:又稱另類學校或非傳統性的學校,是一個非傳統、重人性教育的實驗性學校。如森林小學、毛毛蟲學苑

社會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社會變遷與青少年發展影響
1.社會不當與非法場所增多
2.社會風氣不佳
3.社會福利不健全
4.文化貧乏與色情泛濫
5.大眾傳播品質不佳

社區與青少年發展
1.地理環境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貧窮與文化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