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利他主義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0諮商的心理學基礎(原人類行為與發展)(B)15 下列與利他主義有關的敘述何者正確?(A)角色取替能力的高低與利他主義無關(B)屬於自我導向苦惱的同理心無助於利他主義的發展(C)利道德推理的層次高低與利他主義無關(D)利他主義有性別上的差異210諮商的心理學基礎(原人類行為與發展)(A)37 下列何者是利他主義(altruism)「感到責任」假設(“felt-responsibility” hypothesis)的主張?(A)個體的同理心可激發其反省利他主義的原則,而覺得有責任幫助難過的人(B)年齡較幼的兒童會比較長的兒童,更能學到並內化(internalization)更多的利他原則,產生責任感(C)年齡較幼的兒童會比較長的兒童,有機會去經歷同理激發出反省思考的責任感(D)兒童的道德發展主要取決於外在環境的制約過程(conditioning)來塑造其應有的責任160教甄◆教育專業科目-幼教(D)21.下列有關社會文化與利他主義關聯的研究發現,何者錯誤?(A)不同的社會文化在贊同和鼓勵利他主義上有明顯的差異(B)幼兒若能觀察助人的楷模表現,也會變得更加樂於助人(C)成人可藉由言語讚美和行為示範來增進幼兒的利社會行為(D)生長在大家庭的幼兒通常比小家庭的幼兒表現較少的利他行為 5(D)29 兒童早期的利他主義(altruism)概念,最主要會反應在下列何種行為?(A)主動幫忙(B)模仿(C)對人微笑(D)與他人分享教師專業碩士◆幼兒發展與保育(C)利他主義者在幼兒時期的教養環境特質,以下何者正確?(A)父母堅持道德規範嚴刑重賞(B)父母給予幼兒有計畫的品德教育(C)父母提倡利他並親自實踐仁慈和憐憫(D)父母教導品德的重要,回應傷害行為的反應激烈,強力抑止(A)49. 下列何者能讓兒童將同理心激發視為是憐憫而不只是反應個人的情緒,因此發展出 利他主義?(A)角色取替技巧(B)感受責任感(C)自我導向的苦惱(D)同理心社會化(B)對於幼兒的利社會行為,是天生?還是後天學習而來,抑或是人格特質或是一種反應型態,各學派有不同的觀點。下列那一項敘述是不正確的?(A)認知發展論學者弗雷耳(J.H.Flavell) 認為隨著個體的成熟,幼兒的角色取替能力也隨之發展。此時,幼兒比較能從他人的立場來看事情,慢慢發展出利他的社會行為(B)皮亞傑(J.Piaget)認為幼兒六歲之前是屬於「無律期」,在認知的發展上不能顧到人我之間的關係,而且不能按團體的規範去判斷是非。至七歲時,幼兒的認知漸漸進入「他律期」及「自律期」,比較能從他人的角度思考事情(C)弗洛依德(S.Freud)認為一個未經社會化過程的個體,幼兒可從環境中向重要的他人學習,即為「認同作用」,其利社會行為的形成在於幼兒的思想、行為與理想自我一致時,自我受到獎勵而形成(D)社會學習論認為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論是在家庭、學校或社會,成人都會教幼兒應該去幫助別人,他們學習幫助行為主要是經由增強和模仿來達成皮亞傑一、無律期:出生~4歲。二、他律期:4歲~8歲。三、自律階段:8歲~12歲。弗雷耳/傅萊福(J.H.Flavell),「角色取替理論」將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分為四個發展歷程存在期:瞭解他人對同樣事件有不同的意見。需要期:因需要而站在對方觀點,目的在滿足自身需求。推論期:利用實際情況來推斷對方的心理運作情形。應用期:利用實務經驗來解決問題。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利他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