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心理防衛機轉
一、 心理防衛機制或簡稱心理防衛(也稱自我防衛機制,防衛機制,防衛機轉,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的自我防禦功能[1],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心理防禦機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禦機制是指童年生活經歷所形成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可以說是原始防禦機制的本質。),其效果越差;離意識的邏輯方法越遠,則越近似於變態心理。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制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制可能帶來心理疾病。 二、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 1. 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真正的防禦機制是無意識進行的。 2. 防禦機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過自我美化(價值提高)而保護自己及防護自己免於受傷害。從它的作用和性質來看,可分為積極的防禦機制和消極的防禦機制兩種。 3. 防禦機制似有自我欺騙的性質,即以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禦機制是藉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4. 防禦機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們在維持正常心理健康狀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禦功能作用改變的結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狀態。 5. 防禦機制可以單一地表達,也可多種機制同時使用。 人格發展對應(開普南(Kaplan)與撒多克(Sadock)於1988 年將防衛機轉分成四類) 級數\分類 逃避型 自騙型 攻擊型 代替型 建設型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narcissistic defenses 幼童出現 成人出現則有相當嚴重的危險性 第一級 否定 歪曲 投射、外射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immature defenses 常見青春期的衝突 偶見成人 第二級 退化情感 內向投射、攝入 幻想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neurotic defenses 自我概念形成後出現帶有內心掙扎成份 第三級 隔離 反向 轉移 合理化 解離 儀式與抵消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 mature defenses 自我概念 相當程度的成熟 相當大解決問題可能 第四級 壓抑、潛抑 預期 補償 仿同 、 認同 昇華 利他 幽默 新編精神科護理學.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黃宣宜博士 總校訂, 永大書局。ISBN:9789867670427 防衛機轉 定義 實例 曲解、妄想distortion 幻想、幻覺Fantasy ●歪曲(英文術語Distortion)是一種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屬於精神病性的心理防衛機制。用誇大的想法來保護其受挫的自尊心,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因歪曲作用而表現的精神病現象,以妄想或幻覺最為常見。妄想是將事實曲解,並且堅信不疑,如頑固地認為配偶對其不貞。幻覺乃是外界並無刺激,而由腦子裡憑空感覺到的聲音、影像或觸覺等反應,它與現實脫節,嚴重歪曲了現實。 ●對於不喜歡承認的事實,自己重新塑造外在事實或重新解讀之,以符合內心需求。 ●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用誇大的想法來保護其受挫的自尊心,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 ●「妄想」將事實曲解,並且堅信不疑 ●「幻覺」外界無刺激,腦子裡憑空感覺,與現實脫節 ●幻想(英文術語Fantasy):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為無力實際處理問題,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像應如何處理困難,使自己存在於幻想世界,以獲得心理平衡,這也是思考上退行作用的表現。理想化作用對一個人的安全感有幫助,但會釀成虛幻的自尊,因為理想化作用帶有濃厚的自我陶醉色彩。這種保護機制常被弱小者所用。理想化(Idealization)是幻想的表現之一,是指對另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或能力估計做過高的評價,以獲得安全感的現象。 例如: 「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現實社會裡倍受欺凌的少女,堅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幫助她脫離困境。 被人揍後,因為無力反抗,幻想痛打敵人以滿足自己的報復心理。 ●利用想像的方法,將自己與現實世界脫離,存在於幻想之境界中,用想像的情感、希望與策略處理及因應心理上的挫折與困難,以得到內心之滿足與降低焦慮的歷程。 ●不必依照現實原則,也不必遵循衍生性思考程序,使用原始性思考因應。 ●工作表現不符理想,而被調離原工作,自己解釋成老闆相當欣賞或另有重用。 ●明明昨天和女朋友分手,卻自以為要和女朋友結婚,甚至還到處向親朋好友發喜帖。 ●人際關係不順:妄想自己是萬人迷或者明星 ●被霸凌者:幻想自己是正義英雄,中二病發 ●感情不順者:幻想自己是公主,可以等到白馬王子 ●父母關係不順:認為不是親生的,幻想原本爸媽人很好 ●「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現實社會裡倍受欺凌的少女,堅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幫助她脫離困境。 ●被人揍後,因為無力反抗,幻想痛打敵人以滿足自己的報復心理。 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on ●透過自傷、自虐或被動不合作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攻擊性。 ●不滿快下班時老闆又交代工作,乾脆延遲下班,連晚飯都在公司吃,或是故意拖延工作進度以示抗議。 行動化acting out ●將內心衝突或衝動直接以肢體行動表現出來。 ●對媽媽很生氣,直接將媽媽煮的飯倒在地上。 ●與男友吵架將他送的禮物摔壞發洩。 退化、退化情感、倒退、退行 regression ●退化情感(英文術語Regression):也稱為倒退,退行。當人感受到嚴重挫折時,放棄成人的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難較少、較安全的時期——兒童時期,使用原先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困難和滿足自己的慾望。完全的放棄努力,讓自己恢復對別人的依賴,從而徹底的逃避成人的責任。而臨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見這種退行行為。短時間、暫時性的退行現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極其需要的。譬如一個成年人,當遇到困難無法對付時,便覺得自己身上的「病」加重了,需要休息,以此來退回到兒童時期被人照顧的生活中去,這就是無意識地使用精神防禦的退行機制。 ●退到較早期的心性發展階段,以減少壓力或獲得本能的部分滿足。 ●面臨非常強大的壓力時,會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早年階段行為。 ●個人將自己的行為改以較幼稚的方式表達出來,藉以暫時獲得安全、滿足以消除焦慮之痛苦的歷程。 ●人在小的時候和長大以後,應付事情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有的時候,當人們遇見挫折的時候,會放棄已經學得的技巧,例如溝通等,而恢復使用比較幼稚的方式,例如耍賴等,以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現象叫「退化作用」。我們常看到有些特別柔弱,「我見猶憐」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照顧,而他們也繼續扮演弱者的角色,不願成長。在同性友誼或兩性關係裡,當有一方預備離去時,另一方便立刻發出「如果你離開我,便是對不起我,討厭我」的可憐者姿態,使對方不敢輕舉妄動。其他如考試到了,便會頭痛、肚子痛,如此便可名正言順的請假等。 ●921地震後國小學童出現夜尿。 ●3歲病童住院後不願用杯子喝奶,只願用奶瓶喝。 ●今年已四歲的小明,自從弟弟出生以後,就變得經常會尿濕褲子。 ●遭遇搶劫後,變得很依賴、常哭泣、吸拇指 身體化somatization ●將精神或心理層面的不適化為軀體症狀來表現。 ●轉化(英文術語Conversion):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例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衝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癥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心情憂鬱或焦慮難以表達,反而抱怨頭痛、腰痠、手麻…等。 ●要考試以前肚子就感到莫名的劇痛。 慮病hypochondriasis ●過度強調或誇大身體的不適或罹病的事實。 ●覺得噁心,胃鏡檢查發現只是潰瘍,卻仍焦慮是否得胃癌。 內射、內化、內向投射、攝入 introjection introjection ●攝入(英文術語Introjection):或稱內向投射,與投射作用相反。指廣泛地、毫無選擇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將它們變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由於攝入作用,有時候人們愛和恨的對象被象徵地變成了自我的組成部分。如當人們失去他們所喜愛的人時,常會模仿他們所失去人的特點,使這些人的舉動或喜好在自己身上出現,以慰藉內心因喪失所愛而產生的痛苦。相反,對外界社會和他人的不滿,在極端情況下變成恨自己因而自殺。內投射也可能是自罪感的表現,他們常常模仿死者的一些性格特點來減輕對死者的內疚感。內投射或仿同的對象,常是所愛,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 ●將他人的想法或價值化成自己內在的一部分。 ●將他人的價值與道德標準擷取並吞併成為自己的。 ●將外界的錯誤或情感指向自己,並過份地承擔一切後果。 ●把外界的價值觀與標準併入自我的結構,即吸收別人的價值觀與標準,使它們不再是外在的威脅 ●子女秉持父母的價值系統,例如「絕不能說謊」、或「只要努力一定成功」。 ●老李幼年時父親管教嚴厲,他常常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下,長大後造成他面對主管時常感到害怕,特別是權威、就事論事、不近人情的主管,但老李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 ●一學生對勤奮用功的女同學產生情感卻未能表達,暗地裡開始比她更用功。 ●看到人類殘害動物,發現自己身為人類真是可恥而對自己感到憎恨,甚至有自殘、自殺的行為。 ●目睹家暴的兒童成長之後亦變成施暴者;受虐兒長久下來也認為暴力是解決的唯一方法 ●戰俘接受敵人的價值觀 外射、投射 projection ●將自己不喜歡或不能接受的事實歸因於他人或外在情況,在妄想或幻覺症狀產生的過程中常見到。 ●將自己的性格投射到他人身上,以為他人的性格與自己的完全一樣。 ●把自己不希望的需求與特質歸諸於他人,認為別人才有那些那些特性。 ●各體將自身問題加諸於他人稱為投射 ●將自己的缺點轉加諸他人,以作為保護自己的方法 ●指的是把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與情緒,推給其他人,認為是別人擁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 ●將自己認為不為社會接受的動機或缺點加諸在別人身上,而減輕自己焦慮的一種潛意識傾向。 ●投射(英文術語Projection):也稱外射,是主觀的將屬於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賦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責任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從而得到一種解脫。它包括嚴重的偏見、因為猜疑而拒絕與人親熱、對外界危險過分警覺。 ●有的時候,我們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覺得我們這麼想,所以別人大約也這樣想。例如莊周臨淵羨魚,便是很貼切的描寫。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責備、批評別人的缺點或過錯,而絲毫未覺察他自己偏偏就有同樣的缺點。其實他潛意識裏很恐懼別人發現自己的缺點,所以便「先下手為強」,把別人痛批一頓,那麼別人便不敢同樣批評他了,正是所謂「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了。臨床上也常發現有些病人老是疑心有人要害他,如果仔細分析,有時可以發現原來是他本來有討厭別人,仇恨別人的念頭,但恨別人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因此他把這念頭推到別人身上,認為是別人先恨他的,那麼他恨別人便是名正言順了。 ●投射也者,原意是指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他人或外物之現象的歷程;例如,「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如是」就是典型的投射心理。惟防衛機轉的投射作用,是指個人將自己不為道德規範或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在別人身上,藉以減少自己因擁有此慾念或缺點而產生焦慮的歷程。當某人常常特別強調或大聲疾呼:「他才是同性戀者」、「他才愛女生」或「他才作弊」時,這個人就很有可能是在使用投射作用,而他正可能就是一個同性戀者,愛女生者或是作弊者。投射作用通常有二個目的,第一個是使用比較小的危險來替代比較大的危險,藉以降低焦慮;第二個是使用保護自己的方法,以表達個人的衝動。 ●合理化與投射很像,合理化是個人都瞭解自己的過失,只是找理由為自己辯護。投射作用個人會否認不具社會認可的品質 ●自己新燙頭髮,就覺得今天同學都一直看她。 ●喜歡籃球教練,就告訴同學說教練看上她了。 ●一個學生平素學習不努力,考試作弊,則認為別的同學學習也不努力,考試善於作弊,而且與自己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屬於這種情況。 ●李小弟自信心較低,常覺得自己做不好事情。平日在活動中常告訴治療師,其他病友瞧不起他,在嘲笑他。 ●有外遇的先生限制自己太太外出,怕紅杏出牆 ●一個小女孩說她自己剛出生的妹妹有多忌妒她,但事實上是她忌妒妹妹 ●小王很想有外遇,但他常認為是同事有外遇的念頭或跡象。 ●王小梅心裡很忌妒陳小齊畫圖畫得比她好,卻對老師說小齊很忌妒他。 ●當一個學生因為作弊而要接受處罰時,反而抱怨班上其他同學亦常常在考試時作弊,藉機將此一不良行為賦予別人 ●一位心存偏見的人常否認自己有偏見,常說:「我不恨他們,是他們討厭我!」 ●一位男性在女同事身上感受到強烈的性吸引力,但他卻一直認為是女同事在挑逗他,如此一來,他就不必去面對或處理自己的不當慾念 ●強姦犯認為受害者穿著暴露,才引發他犯罪。 合理化、文飾作用 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英文術語Rationalization):又稱文飾,指無意識地用一種通過似乎有理的解釋或實際上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為其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 合理化有三種表現: 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 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 推諉(projection),此種自衛機制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推諉於其他理由,找人擔待其過錯。 三者均是掩蓋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找藉口或以社會較能接受的理由解釋不合理的或不被接受的行為、態度或想法。 ●個體對於某些不願接受,賦予合乎情理的解釋,以及勉強能被接受之理由,使其能說服自己或被他人接受 ●製造一個自己以及社會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使它看來合乎邏輯。 ●指個人以一種較容易為社會所接受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如此可幫助個人緩和不能達到目標時的失望,並維護個人自尊。 ●當個人的行為無法符合社會規範,或是遭遇挫折而不能獲得個人所追求的目標時,為了想維護自尊,減低焦慮感,便給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行為原因,很多時候,當事人不惜曲解現實,文飾自身的過錯,但本人卻不知情。底下的例子可以說明平常的合理化作用: 一、喜歡或不喜歡是一種藉口。一個沒被邀請去參加舞會的女孩說:「假如有人請我去,我也不去,因為我不喜歡參加舞會的那群人。」 二、歸罪於他人或以情境做為藉口。「媽媽沒有把我叫醒」,「我有太多其他的事要做」。這些陳述可能是真的,不過,對個人沒有表現出某種行為來說,卻不是真正的理由;假使個人真的關心上述這件事,則他會有警覺性或注意時間。 三、「無可避免的」也是一種藉口。「因為以後老式車的保養費很貴,所以我買了這種新型的車。」 然而,上述例子都顯示出,個人愚弄了他自己,而不是別人;這些藉口的目的,是在意識上使個人覺得舒適一點。而個人也因貪圖這種舒適,而真的相信自己所找的理由是真正的原因,於是情況便難有改善了。 ●早上起不來,就想說反正太早出門也塞車。 ●個案認為他喝酒是因為不幸的婚姻。 ●惡人先告狀、怨天尤人 ●外遇者反控他人不體貼 ●面試沒通過,就說是自己不想要,沒盡力爭取 ●大雄體育表現不佳,卻歸咎於父母遺傳 ●小捷和哥哥打架,媽媽問原因,兩人不約而同都說「是他先打我的!」「是他先踢我的!」 ●成績不理想怪老師出不好 ●自己跌倒怪別人推的 ●教師體罰學生,說孩子不打不成器 ●苓苓老是忘記帶回鉛筆盒,每當媽媽要責備他的粗心時,苓苓總是告訴媽媽是因為有人拿走我的鉛筆盒所 以就沒有帶回來 ●大學聯考失利的美美在諮商中告訴諮商師:「我才不想讀大學,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那麼貴,現在沒考上學校,我正好可以找工作、賺錢,自由自在過生活了。」 ●一位女士非常好賭博,輸了很多錢,她向別人解釋自己賭博是為了贏錢來改善家庭經濟 ●阿明追求班花失敗,悻悻然的對其死黨說:「她這種屬於個性龜毛的,不是我喜歡的那種型 ●在班親會時,劉太太向老師抱怨:「學校舉辦太多的活動,而忽略學生的學業成績,因此小孩基本學測沒考好。」 ●總有些學生在考完試之後,長吁短歎並告訴同學,我確實努力過,奈何我所準備的卻沒有考出來,才會這麼糟糕 ●小華段考成績不理想,回家後對媽媽解釋說:「不是我不用功,而是因為老師出題不當的緣故」。 ●張老師得不到自己全力追求的主任職位,但是他一再表示自己真的一點都不想要 當主任,所以才會如此。 ●二位幼兒在爭奪同一個洋娃娃時,不小心把洋娃娃扯壞,其中一幼兒說:「都是你跟我搶,才把洋娃娃弄壞的!」 ●幼兒園開放家長參觀時,部分抱怨學校不教英語與電腦因此他們的小孩進入後會輸給其同學。 ●大雄經常沒寫功課,但不承認自己不用功,反而怪小叮噹用好玩的玩具吸引他。 酸葡萄 ●凡事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能力無法取得時,就加以破壞 ●這東西我原本就不想要 ●在《伊索寓言》中,一隻狐貍因採不到葡萄。於是說「這葡萄太酸了,我不要吃。」 甜檸檬 ●得不到原來所需求的,而對非原本想要的東西加以讚賞。 ●這東西是好的,我果然有眼光 ● 推諉 ●遇到問題時,將不願接受的事實推到別人事物上。 ●都是他的錯 ●拿錢去揮霍說聯絡感情需要 ●台語俗諺:「不會駕船嫌溪窄」 援例 ●引用慣例或別人的行為來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 ●因為他這樣做,所以我也能這樣做 ●自己遲到說別人遲到也沒受罰 ●阿國闖紅燈被警察攔下來,他向警察指稱其他人闖紅燈都沒事,自己也不應該被罰。 理性化intellectualization ●理智化(英文術語Intellectualization):為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過接受現實,而經由用有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通過這種方法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處境,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或境遇。理智化包括為了避免與人發生親熱的感情而對非生物給予太多的注意,或者為了免得表達出內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現實,或者為了避免感知整體而去注意無關的細節。強迫思維和行為也包括在內,雖然它們也可被認為是某種形式的內心置換。例如,醫師不帶情感的面對醫院裡的生老病死以降低自己內心的焦慮。理智化包括以下機制:隔離(Isol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性(Ritual)、抵消(Undoing)、補償(Compensation)、魔術性思維(Magical thinking)。 ●利用理性(邏輯、分析等)來掩飾內心對壓力產生的情緒。 ●父母要離婚,青少年孩子故意忽略內心焦慮,一直討論獨居生活的優點。 ●喪親者投入喪禮細節,無悲傷情緒顯露。 隔離isolation ●隔離(英文術語Isolation):將部分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處所講的部分事實,乃是指整個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感覺部分。例如:不說人死了,而說仙逝或長眠等,這樣感覺上不會感到太悲哀或不祥;向他人講述自己創傷的故事卻說這是自己身旁朋友的案例,讓自己覺得這件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避免去接觸不願意面對或會引起內心焦慮的想法或記憶。 ●把會令人感到相當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人對某些事件失去感覺,那麼在回想或面對該事件時便不會感到痛苦了。在臨床上,有當事人在陳述自己遭到的迫害或虐待時,彷彿在陳述別人的事,看不出有痛苦的表情,便是隔離作用在運轉的結果。有時隔離作用和超理智是很相似的,對於某些該有情緒的事件,當事人卻顯出一副淡漠的樣子。 ●以大姨媽代替月經,以見上帝代替去世。 ●被強暴者,無情緒地訴說整個過程,彷若其他人的故事。 儀式與抵消undoing ●抵消(英文術語Undoing):這是指以象徵性的事情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補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惡感、內疚感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例如一個丈夫在酒店玩窒息式性愛遊戲玩得太晚,他也許會為妻子帶回較貴重的禮物來抵消他的愧咎之情。 ●有時,抵消作用不是用來彌補已經發生了的事實,而是用來抵消自己內心的罪惡感,或自己以為邪惡的念頭。例如:媽媽照顧小孩,不小心讓小孩碰到了門、撞到了桌角而哭起來,做媽媽的常常會用射門、打桌子的方式來哄小孩子。其實並不是作大人的相信門或桌子真會撞人,或者是射門或打桌子就幫小孩子出了氣,只不過是因為內心不安,覺得自己對孩子照顧不周,故總得做出一些事情來象徵「我也盡了力」,以抵消其內疚。 ●以特定行為來消除內心焦慮,或是達到特別的象徵性意義。 ●抵銷:以象徵性的事情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 ●儀式:形成固定行為模式 ●外遇後心裡有鬼給老婆貴重禮物 ●一個小孩因為犯了過錯,刻意在父母面前表現乖巧的樣子。 ●方同學因偷父母的錢,藉由不斷洗手以抵消內心的罪惡感 ●有一位病人,因為曾經一次不慎說錯了話而出了紕漏,以後他每說一句話,就倒抽一口氣,表示已把剛才的話收回來了,不算數;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沒有說,這樣心理就塌實多了。 ●如不小心打噴嚏沾到人,說聲「對不起」,以抵消自己內疚的心理。 ●打破碗時說「歲歲平安」求平安。 ●歷劫歸來吃豬腳麵線去霉運。 ●念佛號主耶穌、求神赦免、 否認、否定作用Denial ●指無意識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衛機制。意志薄弱而知識結構又單純的人,常會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認機制。 ●不願知覺到可能帶來痛苦或焦慮的事實,因此改變或逃避對事實的解讀。 ●無意識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 ●否定作用是一種最簡單的防衛機轉,它與壓抑作用非常類似;它不似壓抑作用是把已發生的痛苦經驗有目的的遺忘掉,而是根本將已發生的不愉快經驗加以否定,即拒絕接受它們已發生或已存在的事實。易言之,壓抑作用是遺忘不好經驗的歷程,否定作用則是否認不好經驗存在的歷程,也就是說,自我藉著「否定」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俗語所謂的「鴕鳥政策」、「掩耳盜鈴」、「眼不見為淨」,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現。運用否定作用的人,不但否定了事實的存在,而且相信沒有這個事實;準此,如過度使用否定作用,可能就會產生妄想的異常行為。 ●和潛抑作用不同的是,它並非「忘卻」已發生的痛苦之事,而是根本認為它沒發生,彷彿沙漠裏的鴕鳥一般,眼不見為淨。所以一個對子女抱有很大期待的母親,可能拒絕承認自己的小孩能力不足以達到她的要求。有時適度地否定事實可能會增加面對未來的勇氣,例如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以為自己很快就好起來,但是過度的否定,有可能達到妄想的程度而完全脫離現實了。 ●沒有複習功課,就說老師上次沒說今天要考試。 ●成天酗酒者,否認自己有戒酒困擾。 ●小孩打破東西闖了禍,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來; ●癌症病人否認自己患了癌症; ●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 ●母親發生車禍,不想接受時,拒絕接受。 ●一個被學校退學的學生,仍然每天持續到學校上課。 ●日前發生一起學生因課業壓力,跳樓身亡的意外事件。家人聞訊前往認屍,嚎啕大哭:「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我簡直不敢相信!」 潛抑、潛抑作用:壓制Suppression↑無意識;壓抑、抑制Repression↑有意識 ●壓制(英文術語Suppression):雖然在意識中出現了想解決矛盾衝突的衝動,而在意識或半意識中卻作出予以推遲的決定。這種機制包括在尋找困難時的一線希望、把已經認識到的不舒服感受盡量縮小、在困難面前想方設法予以推遲但並不迴避。用壓制的人是這麼說的:「我明天會考慮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確實記得考慮此事。 ●在前意識或潛意識中進行,不由自主地將不悅的想法或感覺壓抑下去。 ●將恐懼、痛苦的想法與感覺不自覺地從意識中加以排除。 ●其他心理防禦機轉的根源:從意識層驅入潛意識層,這些壓抑到潛意識裡的潛抑訊息,僅是暫時的潛伏,並未被遺忘或消失,仍會持續地暗中影響個體的行為,使個體在日常表現中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究理的莫名舉動,亦或產生奇異難解的感覺。 ●潛抑在潛意識裡的內心衝突,其強度並未減弱,它們仍不時以不同方式從潛意識竄越而出,因此個體須不斷耗費心力,才能將其壓抑,使個體常感心神耗竭 ●不自覺將某些使人痛苦或具威脅的想法或感覺排除在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焦慮、自責或罪惡感 ●我們可能特別鍾愛或厭惡某一顏色,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也許答案就在潛意識中。潛抑在潛意識裡的內心衝突,其強度並未減弱,它們仍不時以不同方式想從潛意識竄越出來,因此當事人必須不斷地耗費心力,才能將它們壓下去,所以當事人往往因此而心神耗竭。至於要考試前,須克制看電視的衝動,多讀一點書是屬於有意識的舉動,只能稱之為壓抑(suppression)。 ●有意地將心理反應壓制下來不表現,與潛抑不同的是它有意識層面的介入。 ●壓抑/抑制(英文術語Repression):「壓抑」指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或慾望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性遺忘(不是否認事實),有時表現為口誤筆誤。「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慾望還是有可能會無意識的影響人類的行為。 ●防止不愉快的事情再度發生,將其排除於記憶或意識外 ●是指個體將不容於超我的慾念或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感情、衝動,從意識境界抑制到潛意識境界中的歷程;它是防衛機轉中最基本的形式,而且一旦形成後就很難以去消除之。簡言之,壓抑作用就是把痛苦、不愉快的經驗或心情,及在現實世界中無法達成的慾望,在個人無法覺知的情況下,有目的性的遺忘掉。雖然早期被壓抑的事件,如今已不復記憶,但因它仍存在於潛意識裡,所以還是深深地影響著當下的行為。 ●父親嗜賭不顧家,卻從來不覺得討厭他,因為不知不覺中已將痛恨父親的念頭放進潛意識中。 ●車禍倖存者忘記車禍過程。 ●傑與家人到台中旅遊,曾遭到壞人恐嚇,事後一直不記得曾經去過台中旅遊這件事情 ●想不起來一年前被當掉科目老師名字 ●不自覺主動性遺忘、動機性遺忘 ●痛苦體驗或創傷性事件的選擇性遺忘。一位中年婦女的獨生女於十八歲時死於車禍,事情發生在十月份。當時她非常痛苦,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她把這不堪忍受的情緒抑制、存放到潛意識中去, 「遺忘」了。可以說感情留在意識之中,而觀念卻被忽視了。這些潛意識中的情緒不知不覺地影響她的情緒,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會出現自發抑鬱情緒,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藥物治療也無效。 ●口誤、筆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忘了去赴一個很重要的約會,雖然曾在日曆上大大地做了記號,甚至該買的禮物都準備好了。也許所謂的健忘,是因潛意識裏很恐懼去赴那場約會。 ●李小姐,經歷南亞海嘯事件與親人永隔,近兩個月來持續呈現失眠、過度警覺、易怒、罪惡感、 注意力欠佳等症狀,對外界活動參與度低,話量少且對未來不抱希望,無其他內科問題。 ●王松在國中就學階段,因地震遭逢家庭變故。為避免此一痛苦經驗重現,王松壓抑此一事件,不願再回憶此事,甚至會忘記此一事件發生的日期和景象。 ●被罵很想回嘴,卻控制下來沒有立刻罵回去。 ●自覺今天不想思考被誤解的事,明天再說吧。 ●有個案例說,與某君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的袍澤,在某次戰鬥中被炮火擊中,此時為早上九時卅分,隨即被送入野戰醫院,但因傷重不治,軍醫於二小時後的十一時卅分宣布他的死亡,在這時間內某君全程目睹。之後,某君就常在夢中看到兩個靜止的時鐘,其一為九時卅分,另一則為十一時卅分,其餘的一片空白,這段空白時間所有的事件,都被某君壓抑到潛意識裡去了。 ●病人被先生家暴後,因出現焦慮症狀而入院治療,於會談中病人告訴護理師:「我心理還沒有準備好,目前只想把小孩照顧好,不想談有關最近和先生之間衝突的事。 反作用形成、反向、反應結構、矯枉過正 reaction formation ●反作用形成(英文術語Reaction formation)也稱反向,或者矯枉過正,指意識性的採取某種與潛意識所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行動,因為真實意識表現出來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例如:對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懷有敵意的繼母,往往特別溺愛孩子,企圖證明她沒有敵視孩子。 再如,過分熱情或自我吹噓的行為是對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那種不好與人交往或自卑的強烈衝動的一種反應。當某人希望照顧自己卻明顯地照顧別人、「恨」自己真正喜歡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愛」自己所恨的競爭對手或所不喜愛的職務。例如,某些人發現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無法接受,結果成為強烈的反同性戀者;在班上有暗戀的女生卻故意對她冷嘲熱諷。 相較於其他防衛機制,反作用形成更普遍發生於男性。因為男性被社會期待具備堅強的形象,但事實上大多數男性在被要求實踐為強者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缺陷反而變得更為敏感、焦慮,但這些缺陷與焦慮的感受又不能表現出來(現實環境不允許),因此男性只能藉由攻擊缺陷來掩飾焦慮、想像自己的強壯。由於男性的攻擊形象被視為合理、具有政治正確的,這正中了更多實踐強者的男性下懷,導致他們更放肆地表現出來。但在女性和思想較新穎的男性眼裡,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以相反的行為表現來解決內心衝突,依賴型的人常使用的防衛機轉。 ●將內心的衝動用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來掩飾壓制內心的慾望。 ●個體內心(潛意識中)不能為意識所接受,個體將以相反的態度與行為等型態表現在意識層面 ●完全顛倒自己的感受,並用相反行為表現出來。 ●基於自我防衛的緣故,所表現的行為方向恰與其動機的方向完全相反者稱之。反向作用所支配的行為,表現的極為不自然,顯得過份誇張。 ●為防止危險意念或本能的衝動衝出潛意識,個體可能過份誇大地表現與本身所持態度完全相反的行為。 ●行為上極力表現的,卻恰與內心隱藏的真正動機相反,其刻意展現的相反的面貌,為的就是要壓抑真正的衝動與慾望。 ●人們心中有一些衝動與慾望,但自知這些衝動慾望是不能見容於社會的,所以反而表現出相反的行為出來,為的就是要壓抑這些衝動與慾望。 ●包括兩個步驟:一是先壓抑住一個自己和他人都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二是潛意識裏,為了怕別人察覺自己有這種想法,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背道而馳的行為。所以過度的自尊往往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而有時內心深處明明很渴望獲得某人的青睞,卻總是情不自禁在緊要關頭做出氣走對方的事來。事後想想,也不曉得自己怎麼會這樣做。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便會明白原來是過度擔心內心的渴望被別人發現。這種矯枉過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觀察到。中國話裏的「此地無銀三百兩」便是這種欲蓋彌彰最生動的例子。另外有些偽君子之類的人,心裡很清楚自己是偽善的,雖然也是做出與內心想法相悖的事來,但這不算是反向作用,因他們往往是別有用心啊! ●不喜歡小孩絆住自己的生活,但表現過度寵溺孩子。 ●被迫從事某工作,卻說此工作很棒。 ●一位內心軟弱的人,卻裝出冷漠強硬的姿態 ●過度的自尊與吹噓炫耀往往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 ●繼母對繼子女表面上過份寵愛,可能係由於內心仇視與外在道德壓力所形成的反向作用所致。 ●表現出濃烈的愛來掩飾心中的憤恨 ●一個人覺得自己軟弱和無用,會表現出強硬、冷漠的態度或行為。 ●王小明為維護他在老師心目中好學生的形象,因此對班上經常會找他麻煩,讓他非常討厭的同學,不僅沒有惡言相向,反而表現得特別友善。 ●小男生刻意欺負喜歡的小女生。 ●小智平常人緣很好,也很健談,但一遇到他喜歡的小花時,卻常冷漠以對 ●越是想將某職位占為己有,你越是不敢提及該職位;你越是仇恨某人,反而對他更加友善──因為你擔心真實想法萬一曝光,可能惹來更多麻煩。 ●一個小孩吸大拇指而被媽媽罵,此後,他就把手放到背後,並宣稱自己沒吸大拇指。為什麼要把手放到背後呢?因為他擔心一旦大拇指放到嘴邊,忍不住又吸了,所以反而刻意將手放到背後。 ●小美因父親車禍突然去世而轉學至本校,但入學至今四個月,她一直告訴同學,她父親週末時都帶她去公園玩。 轉移、替代displacement ●轉移或移置(英文術語Displacement):在一種情境下是危險的情感或行動轉移到另一個較為安全的情境下釋放出來。通常是把對強者的情緒、慾望轉移到弱者身上。 ●將無法表達的內心情緒或衝突轉到較安全的人、事、物對象上。 ●把對某人事物積鬱的情緒、衝動(通常為負向) ●滿足動機的管道受到阻礙,乃轉換到另一較安全的目標上。 ●轉移到另一個比較不具危險性與威脅性的人事物身上,以尋求發洩,減輕自己的精神負擔。 ●是指當人的需求或慾念無法經由直接的方式去獲得滿足時,就轉移對象以間接的方式去獲取滿足的歷程。如對某一對象之情感或慾念,不為自己或社會所接受,所以就將之轉移到另一個比較可以被自己或社會所接納之對象身上,以減輕自己精神上之負擔、壓力或焦慮,就稱為是轉移作用。被轉移的對象,可以是人、動物,也可以是無生命的物體。 ●有時,我們會因某種原因不能將情緒施於某個對象上,因而轉移到另一個可以接受此情緒的對象身上,減輕自己的精神負擔。所以當一個學生在學校裏受了挫折,他可能把氣出在家人身上,父母多說一句他都嫌嘮叨,整日裡臉色都不好看,彷彿得罪他的是家人。但如果不仔細分析,他可能也不知道問題出在那裏,只覺得一切都好煩。通常來說,轉移的對象,與原來的對象有相似關係,帶有代替性質,好像小孩子喜歡吃奶嘴,長大了不能再吃,便吸手指頭,再大一點,改為咬筆尖,更大的時候,變成抽香煙或咬口香糖。一個和母親關係不良的小孩,可能會特別親近或排斥與母親年齡或特質相仿的老師。有時因為一份難忘的戀情,而一再愛上具有相同特質的人,正是所謂「記綠緣羅裙,處處憐芳草」。 ●上班時被老闆罵,先生下班罵太太。 ●個案對醫師不滿,卻將怨氣發在護士身上。 ●呂先生因肺部疾患目前戒菸中,當菸癮來時呂先生即以嚼口香糖來轉移想抽菸的慾望 ●幼教老師發現班上某位具攻擊行為之幼兒,在家原來是個身體受虐兒。這種以間接方式來發洩自己憤怒情緒 ●王小弟的寵物是一隻北京狗,他與牠日夜相伴、形影不離,有一日北京狗走失了,王小弟就將北京狗的情感轉移到一隻布娃娃狗上。 ●幼兒受到處罰或責罵後,無法向正確的對象發洩情緒,而有摔打自己玩具的情形 ●雅慧因作業未交在辦公室被老師責罵,回到教室後就大聲斥責其他同學,把氣出在其他人身上 ●老趙在公司時常常受到年輕的主管斥責,為了討生活他常常忍氣吞聲,下班回家後看到兒子看電視,不自覺的把在公司裡受到的氣轉向兒子,大聲責罵兒子不尊重他、沒有叫他 補償compensation ●補償(英文術語Compensation):指個人因心身某個方面有缺陷不能達到某種目標時,有意識地採取其他能夠獲取成功的活動來代償某種能力缺陷而彌補因失敗造成的自卑感。 ●以強調另一個較可行的優點,來彌補實際或想像中的缺失或弱點。 ●發展出一些積極的特質來掩飾弱點或彌補缺陷 ●直接補償:在自己最感自卑的領域裡,加倍努力克服缺陷,更達到卓越非凡 ●間接補償:遭到挫敗後,自知其有力有未逮,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形下,乃轉移其努力的方向,並且獲得成功 ●個人從事某種有目的之活動遭遇過挫敗,或是在容貌、才能、天賦上擁有某些先天的缺點,便希望透過發揚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和優點,或改從事有機會成功的活動,掩飾這些先天或後天的缺憾與自卑。補償作用分為「一般補償」和「過度補償」兩種,一般補償的例子,如容貌平庸的女孩努力讀書,爭取好成績。過度補償則是個人想在自己最感自卑的領域裡,經由加倍努力,不僅能克服缺陷,而且變得卓越非凡,譬如一個天生口吃的人,可能想成為傑出的演說家。 ●身高太矮的男生無法當飛行員,致力於科學研究參加飛機製造工程。 ●數學最後一名變成全班第一 ●對自己外貌感到很自卑者努力健身。 ●普妹培養氣質與化妝術、用強科補弱科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阿明曾有口吃,但他苦練演說技巧,終成名演說家。 ●志明從小喜歡自言自語的「碎碎唸」,這樣的習慣讓人很受不了,也經常受到朋友的嘲笑,想不到長大後他竟成了有名的饒舌歌手。 ●某學生因為國文、英文、數學等學科成績不佳,可是他卻努力地在美術上取得同學的肯定。 隔離、解離dissociation ●解離(英文術語Dissociation):暫時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性格或某種感覺,以期避免情緒苦惱。與神經症性否認同義。它可能包括神遊、癔症性轉換反映、一種突然的毫無根據的優越感或漫不經心的態度,以及短期地否認自己的行為或感情。它也包括為了消除焦慮或苦惱而顯得忙忙碌碌的行為、通過在舞台上表演來「安全」地表達本能慾望,以及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暫地濫用某種藥物或利用宗教的「歡樂」。解離比歪曲較易為別人理解,也比較體諒別人,較發泄短暫。 ●突然暫時地改變一個人對自我或環境的認識。 ●把令人感到相當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當事人對該事件失去感覺。可能轉移到身體病痛、生理疾病來表現(成為轉化) ●心中意念從意識中分離出來獨自運作,結果重要人格分裂。 ●目睹重大災難現場後,記不起回家的路。 ●陳述自己遭到的迫害或虐待時,彷彿在陳述別人的事 ●導致失憶症、夢遊症、多重人格等 利他altruism ●利他(英文術語Altruism):替代性而建設性為他人服務,並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滿足。它包括良性的建設的反向形成、慈善行為,以及對別人的報答性服務。利他與投射及發泄的區別在於,它為別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像的好處。它與反向的區別是,它讓應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滿足。 ●以對他人有利或建設性的方式表達內心需求。 ●替代性而建設性為他人服務,並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滿足。 ●與投射及發泄的區別;為別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像的好處。 ●與反向的區別:讓應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滿足 ●從小照顧中風的父親,父親過世後,擔任義工幫助其他病人。 ●參加志工團體、公益活動 幽默humor ●幽默(英文術語Humor):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表現(如笑話)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以輕鬆的方式表達內心的需求。 ●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 ●文件被同事打翻的咖啡弄髒,則表示:「可見文件多重要,連咖啡都想看一下」。 ●講黃色笑話來宣洩對於性的壓抑 昇華sublimation ●以社會許可的方式彌補原先無法達到的心理需求。 ●將性與攻擊衝動的能量轉向其他管道,是給被社會接納與讚賞的 ●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將不被接受的衝動,朝向另「非本能性」方向作一偏轉,轉化成正向、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方式 ●將不為社會所任的動機或慾望加以改變,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 ●將原始的,不為社會接受的潛在慾望或本能改變,以較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表現出來;於是情感受創的人不再自憐自艾,而將自己的故事寫成暢銷小說;具有攻擊衝動的人參加拳擊比賽;許多藝術家歷經病痛的折磨,卻將肉體的痛苦和情緒的狂暴化為無數人類藝術的瑰寶,如身受耳疾之苦的貝多芬以及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梵谷等,都是昇華作用最好的例子。 ●升華(英文術語Sublimation):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慾望另闢蹊徑用符合社會認同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並得到本能性滿足。 ●從小想當飛官,雖因近視無法如願,長大後買下航空公司經營權。 ●常見於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衝動的發泄。 ●有位保險公司的火災調查員,每次聽到哪裡有火災,就馬上跑過去看,以便調查起火的原因,幫助公司鑒定,是否需要負責給予賠償。這位職員每到火災現場時,總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因為他從小就有這種玩火的慾望,卻不會隨便去放火,變成縱火犯。反而善於利用,當了一名火災調查員,為公司服務,可以說是升華作用典型之例。 ●建國與女友分手,心情壞到極點,好朋友提議好好教訓建國的女友。可是建國把大家勸了下來,他說:「愛伊不著,祝伊幸福(台語)」。 ●紅樓夢失戀的作者將故事寫成書;失戀後的憤怒與哀傷,轉向透過藝術表達。 ●老師發現學生在學校中有肢體霸凌的攻擊行為時,則轉化為以打籃球等體育活動的管道來表現。 ●不滿社會,而合理的改造社會,或者改造自我 ●在學校被人欺負,所以努力考進警校,以維護社會正義。 ●車禍喪子的母親,積極變成車禍受害者協會的理事長。 ●根據報導指出,臨終前原諒肇事者的90 歲阿嬤,她的么子亦謹遵母親遺願,不僅原諒肇事騎士,甚至協助肇事者度過難關。 ●小明與小芬為臺中市某校國二學生,兩人為青梅竹馬,後來因故兩人發生爭吵而分手。小芬告訴輔導室的王老師說:自己這些日子是靠聽時下流行的失戀情歌,並試著創作來讓自己好過一些。 模仿、仿同、認同、表同作用、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 ●仿同或認同(英文術語Identification):是指一種無意識的,有選擇性地吸收、模仿或順從另外一個一般是自己敬愛和尊崇的人或團體的態度或行為的傾向,以對方之長歸為已有,作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去表達,以此吸收他人的優點以增強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納等方面的感受,掩護自己的短處。一般說來仿同的動機是愛慕,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但仿同也可以是兒童早年的心理防禦機制,是未成熟的心理活動。例如:某人以與某富豪見過一面為榮。 仿同有兩種,一種近似模仿。另一種是利用別人的長處,滿足自己的願望、慾望。 例如:一個不帥氣的男孩子喜歡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交往,他可以因為別人誇獎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 仿同也可分為「反感性仿同」,「向強暴者仿同」,「向失落者仿同」。 反感性仿同: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 向強暴者仿同:向恐嚇者模仿,自己也變成一模一樣地去威脅或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向失落者仿同:有時一個人失去他(她)所愛的人時,會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點,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現在自己身上,以安慰內心因喪失所愛而產生的痛苦。 ●企圖去模仿自己羨慕對象的特色,以增加自己內心的價值感。 ●對於成功、有價值的事件、組織或個人的特質,使之與自己的觀念一致,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學習明星的衣著打扮。 ●接受醫師治療後,立志當醫生。 ●家境貧寒,希望自己有天能跟某鉅子一樣富有 1.成為火影、以遇見某人為榮(英雄模仿) 2.以因為別人誇獎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虛榮心) 3.對此人反感,又去模仿此人(戀母情節後來發展為模仿父親男性角色) 4.模仿學習不好的部份 5.模仿失去的人的特點,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現在自己身上 .否認+反向 李小姐,25 歲,初次發病,根據其同事表示,李小姐個性文靜拘謹,平日少與其他同事來往。一個月前李小姐有一個交往5年已論及婚嫁的男友,突然不告而別不知去向,之後李小姐即出現愛管閒事、打扮時髦、瘋狂購物(信用卡已經刷爆2張)、對男同事頻拋媚眼,主動邀請男同事出遊,甚至希望帶其上賓館等現象。 以上的分類與敘述,其實只是為了便於說明而已,事實上,這些潛意識的運作常常是重覆且同時發生,很少單獨出現。其目的乃在保護自我(ego)免於受到傷害,如過度使用,難免悖離現實,而導致個人嚴重的適應不良,甚至衍生各種精神疾病了。
關鍵字:
反向作用、
合理化、
昇華作用、
投射作用、
投射、
防衛機轉、
防衛機制、
轉移作用、
退化作用、
壓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