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編: 王麗雲 、 譚光鼎-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

主題:衝突論Bowles 與 Gintis社會再製/帕森士Parsons/墨頓Merton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衝突論的代表人物之一Bowles包爾斯 與 Gintis金提斯(1976)所著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一書,可以說是馬克思衝突理論在教育社會學上的經典之作(楊瑩,民83:75)。Bowles 與 Gintis(1976)主要是從教育和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中,說明學校教育是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因素,批判結構功能論所說教育符合機會均等的原則。 其理論意涵: (一)學校教育再制社會階層 (二)再製意識與符應原則       二、和諧理論學派:   帕森士Parsons   將社會行為(social action)作為社會學的分析單位,並將互相作用的網路稱為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個人被社會制度賦予行為的期望,也就是「角色」,當個人發揮角色的功能,社會就能夠處於穩定發展的狀態;帕氏透過對社會體系的分析來闡述角色代表的意義。   認為社會體系有四種作用:模式的維持(pattern-maintenance),體系的統整(integration),目標的達成(goal-attainment),適應的作用(adaptation)。   在研究美國中小學班級體系時,分析其兩項主要功能:「社會化」與「選擇」   墨頓Merton   功能主義的集大成者,將原有的理論加以修正,使其更為完備。   柯來(Cooley)的「鏡中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8%82%B2%E7%A4%BE%E4%BC%9A%E5%AD%A6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