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政策方案的決策途徑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高理性         低理性   理性廣博途徑 滿意途徑 混合掃瞄途徑 垃圾桶途徑 漸進途徑 政治性途徑 提倡者 古典經濟學家 賽蒙(herbert a simon) 艾賽尼(amitai  etzioni)   林布隆(lindblom) 納那亞南(narayanan)與費黑(fahey) 發表   1947《行政行為:行政組織   決策過程研究》一書 1967(混合掃瞄:決策的   第三個途徑)一文 1986(再訪混合掃瞄)一文       論點 一、將需解決的問題孤立。 二、解決問題的所有目標或價值   均可確定,有關的事實與資   訊均可蒐集得到。 三、找到所有解決問題的替選   方案。 四、可準確排列出其優先順序。 一、反對古典經濟學家的「   經濟人」觀點,認為人   是「行政人」,只追求   「滿意的」「足夠好的   」決策。 二、人非純理性的動物,只   是「意圖理性」=「有   限理性」 將第一種( 理性廣博途徑)+   第二種(漸進途徑)=(混合  掃瞄途徑) 一、視組織為「有組織的無   政府狀態」=(組織化   的失序) ※三種特徵:  (一)有問題的偏好:  (二)不明確的技術:  (三)流動式的參與: ※四種量流:  (一)問題:  (二)方案:  (三)參與者:  (四)選擇的機會: 一、目標與手段的選擇同時考慮   。 二、只尋求稍有不同的替選方案   ,不求全盤改變。 三、僅考慮少數可代替的替選   方案,而不考慮所有。 四、每一替選方案僅考慮少數   幾項後果,而不考慮所有。 五、強調無最正確或最佳方案   ,只有較符合實際需要的方   案。 六、必要時,可修改目標去迎合   手段。 一、參與者職位及權力的差異,   對決策有不同的影響力。 二、影響決策的態度取向:接觸   問題程度、個人目標、利益   、時間限制等。 三、決策行動系由「行動管道」   而產生。 四、決策參與者可能與利益團體   相互呼應,擴大其影響力。 主要假設 古典經濟學家假設人是「經   濟人」,追求最大經濟   利益,追求最佳的決策。 一、對行動後果欠缺充分完整的   知識。 二、無法找出所有可能的替選   方案,選擇第一個可接受   的方案。 三、有若干替選方案,也難以   準確排列出其優先順序。 一、先採取理性途徑架構,   基本的政策制定程序先   立下基本的決策方向,   後以漸進方法制訂   詳細的執行辦法。 二、將政策制定分成二個層   次處理。 一、視組織為「有組織的   無政府狀態」=   (組織化的失序) 二、自我利益問題:自己重視   的問題。 三、適當時機:把許多問題、   答案拋進垃圾桶。 四、問題形成至採取政策解決,   少理性思考,皆為政治因素   、政治氣候、國家氛圍來   影響,「誰最有權力,就   去做決定」、「先有答案,   才去找問題」。 五、決策無次序性。   任何決策參與者,對決策都只有   部分的影響力,最終的決策   結果乃是決策參與者互動的   產物。 具體作法   一、根據過去經驗,尋求滿意   的決策。 二、「例常性的」反應--選擇   第一個令他滿意的決策,   而非最佳的決策。 三、替選方案的評比標準,   依據主要客觀的環境及    實際需要而定。 一、先設法區分基本決定與   漸進決定的層次。 二、依照對目標的看法,   尋找主要替選方案,   然後作成基本決定。 三、按照基本決定內容   再作成漸進決定,   使政策實際執行。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