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研一上
阿摩第 5 期
28673枚
 5 

【國小】心理與教育測驗—人格測驗總整理

發表于: 2013/02/10



人格測驗

 





人格測驗





人格



涵義



由英文的Personality翻譯而來,指人格身心特徵的動力組織,不僅包含個人的身體與心理各方面的特徵,還包含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及他人對其思想與行為反應的評價。





特性



(1)一致性  (2)獨特性  (3)統整性  (4)發展性  (5)持續性





人格理論



(1)Rogers認為人格測驗在進行諮商輔導中,並非必要的程序。

(2)Lanyon與Goadstein認為大多數的人格測驗工具在人格理論上均被視為是中性的。

(3)特質論者主張人格特質是決定行為的主要因素。

(4)情境論者認為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動力關係,常因個體所處情境不同而有所變化,因此情境才是決定行為的主要因素。(5)Bowers對兩個理論提出折衷的看法,認為個體的行為是人個特質與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編製



1、反應偏向問題:受測者可能受到威脅以防衛性心態對測驗刺激加以反應,或為使別人對他有良老印象,而表現比事實更好。

(1)因應策略:採用含意不明或屬於中性的刺激或項目;採用強迫選擇式項目來減低受測者歪曲答

案;在測驗中包含一些測謊量表來測驗其隱瞞程度。

2、信度問題:人格測驗屬於情感性測驗,受測者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影響,因此求再測信度時,往往有較低的傾向。

(1)因應策略:採用折半信度與內部一致性信度。

3、效度問題:人格特性難以做明顯界定、效標行為或樣本的不易建立、反應偏向的干擾等。





種類



(1)投射法測驗       (2)自陳量表法         (3)行為評鑑法





 

 





投射法測驗





緣起



由1905年Jung設計的字詞聯想法,但在1938年由Frank倡導。





內涵



(1)一個人對結構不明確的情況與模糊不清楚的刺激之反應,很自然地會呈現其人格特性。

(2)其分析著重在尋找受測者在反應上較為突出而一致的答案型態,然後對其人格特性加以解釋。





 

 

 

 

 

 

 

 

分類

 

 

 

 

 

 

 

 

 

 

 

 

 

 

 

 

 

分類

 



字詞與語句測驗



 

 

字詞測驗



1、三個步驟:

(1)呈現第一個刺激字詞(記錄其對字詞的反應時間長度)。

(2)呈現其他刺激字詞(比較其反應與第一個字詞反應有何差異,並記錄時間長度)

(3)向受測者發問,使他有說明或解釋的機會。

2、自由聯想測驗:

(1)由Kent與Rosenoff所編製,共100個刺激詞,以精神病理了觀點,評量受測者的反應,發現精神病患的一般反應頻率比正常人的反應低。





 

 

語句完成測驗



(1)將一系列的句根呈現或口述給受測者,再由他將其完成為完整的句子。

(2)爭議最多的是「句根」的結構性問題,Rotter與Rafferty主張句根應儘量不具明顯的結構,如「我的母

          親…」「我想…」;Sacks認為應偏重結構性較明顯的句根,如「我最大的夢想是…..」「當他只能靠

         自己的時候,他……」。

(3)該測驗無時間限制,但Kinball的研究顯示,予以速度的限制則更可引發真實的作答;Cromwell則持

         相反的意見。

(4)對於結果的解釋,大多數傾向注重反應內容的解釋,可分為直覺印象法與半客觀法。





 

墨漬測驗



羅夏克墨漬測驗



1、以心理分析學派的為基礎,藉病患對墨漬圖片的反應來了解他的深層潛意識問題。

2、(其墨漬都是對稱的)適用對象為成人,過程可分為自由聯想及詢問:

(1)自由聯想(記錄反應時間、全部作答時間、墨漬方位)。

(2)詢問(依其反應方位與內容提出問題,讓受測者做解釋及說明)。

(3)視情況可再做「極限測試」(當受測者的反應與一般人相異或特別怪異時)。

3、其解釋依施測者的經驗或以評分為依據:部位、決定因素、內容、從眾反應、形式。





霍茲曼墨漬測驗



1、分A、B兩套,墨漬有些對稱,有些不對稱





主體統覺測驗



1、於1943年由Murray編製,施測者將一系列圖片呈報給受測者,再由受測者依自己的感覺編一個故事來說明圖畫內容。

2、共30張圖片,均為黑白,另一張空白,共31張。

3、1949年由Thompson改編,使其適用黑人受測者。

4、1949年Ballack以動物為畫片編製了3~10歲兒童使用的「兒童統覺測驗」。

5、由McCelland所發展的「需求成就評分系統」將故事歸納為下列三類別:

(1)不相關意像:受測者所說的故事內容不涉及到「成就」的內容,評分為「-1」。

(2)可疑性成就意像:受測者所說的故事內容涉及「成就」,但非故事主題,評分為「0」。

(3)成就意像:受測者所說的故事內容全部涉及到「成就」,評分為「+1」。





 

 

繪畫測驗



1、最早於1926年由Goodenough所編製的「畫人測驗」,認為圖畫是非語言的表達工具,受

測者所畫出的人形、事物或動物會反映其對人事物的感覺與看法。

(1)給受測者一支筆與白紙,並令其在白紙上畫一個人,不給其他的指導語,要求受測者畫兩張畫,第二張的人物必須與第一張人物性別相反,在畫完後給予受測者解釋說明的機會。

2、1948年由Buch所編製的「屋-樹-人測驗」,要求受測者在紙上分別畫房屋、樹木和人。

3、1949年由Koch所編製的「畫樹測驗」,要求受測者在紙上畫一棵樹。

4、由Levy所編制的「動物畫故事測驗」,要求受測者畫一隻動物,並說與該動物相關的故事。

5、由Burns所編製的「家庭活動繪畫技術」,要求受測者畫出家庭的所有人,並說互動情況。

6、由Prout仿照「家庭活動繪畫技術」所編製讀「學校活動繪畫技術」。





 

 

 

其他



勞先威克圖畫挫折研究



1、於1941年由Rosenzweig編製「圖畫挫折研究」,共有24張卡通圖畫,每張圖畫皆

設計一個遭遇挫折的場面,而且有兩人的對話,其中一人說話,要求另一人回答。

(1)分析反應分為「反應類型」:「障礙-支配」型、「自我防衛型」「需求堅持型」。

(2)            「侵犯方向」:「責己反應」、「責他反應」、「免責反應」。

2、犯罪少年以「責他反應」、「自我防衛者」較多。





班達視動格式塔測驗



1、於1938年由Bender編製的「班達視動格式塔測驗」,以評估視動協調,用於臨床或學校作為神精甄別的工具。





評估



(1)正面:測驗的隱敝性能消滅受測者在反應上有意隱瞞的可能。

(2)負面:潛意識無法具體界定概念,難以科學方法證實、能否達到打破個體在測驗時的隱瞞、以個人主觀來解釋結果,有相關大的差異、尚未依標準化過程建立常模、常模的對象等。




 

 

 

 

 

 

 




 

 





自陳量表法





緣起



因第一次大戰爆發,美國大量徵兵,為了了解這些新兵的狀況,無法運用傳統費時費力的面談,才設計自陳量表。





內涵



1、受測者對內容做「是」或「否」兩選一;「是」、「否」或「不能決定」三選一的回答。

2、一般以團體方式實施。





 

 

 

 

 

 

 

 

 

 

分類



 

 

 

 

 

 

 

內容效度法



定義



編製者決定其所預測的特質,再針對它依自己的判斷和理念編製適當的敘述語句為內容。





吳德沃斯個人事實表格



(1)一次大戰,美軍為了檢定新兵人格特質和情緒問題,編製了「吳氏個人事實表格」。

(2)以精神疾病的症狀來設計項目,例:「你走路時是否人人在跟蹤?」「你經常作惡夢嗎?」





貝爾適應量表



(1)於1934年由Bell所編製「貝爾適應量表」,以家庭、健康、順從(社會)、情緒四個適應分數為主。

(2)1962年由Bell修訂,增加「敵意」「兩性傾向」兩個適應分數。





拜魯特人格量表



(1)於1931年由Bernreuter所編製「拜魯特人格量表」,以神經過敏、自負、內向、優越四個分數為主。





孟尼行為困擾調查表



(1)於1950年由Mooney與Gordon所編製「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它是為方便諮詢人員及受諮商者之間的溝通所設計。

(2)測驗指出受測者最關切的問題,諮商者便針對這些問題與當事人討論。

(3)非測驗工具,故不給分數,僅瞭解其困擾程度,所以沒有常模、信度與效度等數據。





愛德華斯個人偏好量表



1、於1954年由Edwards以Murray的15個人格需求所編製的「愛德華斯個人偏好量表」,

依據Murray的內容編製許多相符合的敘述語句,並對每一語句的社會期望評分與配

對,使其成為一個項目,全量表共225對敘述語句。

(1)每一項目有兩個敘述語句具有同等的社會期望,要求受測者從中選擇一個。本量表分大學男生、大學女生、一般男性成人、一般女性成人四種常模。

2、民56年由我國修訂,民68年加以精簡,稱為「愛氏性格測驗」目前用於輔大。





 

 

 

 

 

效標基準法



定義



編製者對其所預測特質之性質不作任何假設,量表所含蓋項目的選擇完成依其所用效標的實徵關係為基礎,又稱「實徵法」(以控制組與效標組的資料來分辨受測者的分數接近哪一組)。



























1、於1941年由Hathaway與Mc Konley所編製「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其測量偏重人

格多方面的特性,目的是對變態行為的評鑑提供一種輔助的診斷工具,適用於16歲以

上具小六程度者。

(1)若在某一分量表上平均數高於兩個標準差,即被視為高分。

(2)如果該分數很高,則表示自我防衛很強;分數過低,則表示過份自我批評。

(3)「虛偽分數」:了解受測者是否有說謊情形,如果分數超過10,即表示不誠實。

(4)「頻率分數」:又稱「效度分數」,分數很高即表示粗心、誤會題意或未認真作答。

(5)「疑問分數」:回答選擇「不知道」的項目多寡。

2、民56年柯永河依其臨床經驗編製「柯氏性格量表」,目前約50個國家使用中,堪稱極

為被廣泛運用的量表。





加利福尼亞心理量表



1、由Gough所編製的「加利福尼亞心理量表」,是以測量正常人的人格特徵為目的,適用13歲以上的人。

(1)分為5大類共25的分量表:「人際關係和對人的態度」、「社會化、成熟責任感」、「成就和智能效率」、「思考和行為傾向」、「特殊潛能與指數」。

2、於民國67年由陽國樞與李本華修訂,稱為「青少年心理測驗」。





明尼蘇達諮商量表



(1)由Layton等人所編製「明尼蘇達諮商量表」,目的在了解學生的適應情形,做為教師輔導學生的參考,共355個項目。





 

 

 

 

因素分析法



定義



選定不須藉外界的效標而完全依據各項目之間之共有關係而決定。





 

基晉性格量表



1、最初由Guilford和Martom先後編製三個量表,包含13個人格特質。

2、由我國修訂為「基氏人格測驗」,民81年再度改編為「賴氏人格測驗」。

3、民92年修訂「賴氏人格測驗」,增加「緊張不安」、「焦慮」兩個分量表,用來鑑別受測者心理是否健康。

2、1949年由Guilford和Zimmerman依13個人格特質編製「基晉氏性格量表」,包括10個人格特質,每個特質10個項目,共300個。有三種答案:「是」「?」「否」。





塞斯頓性格量表



(1)針對「基晉氏性格量表」加以分析,編製「塞斯頓性格量表」,共分七個分量表:活動性、健壯性、衝動性、支配性、穩定性、社會性、反省性。





卡泰爾16人格因素問卷



(1)Cattell由資料中找到4000個人格詞彙,將其合併為171個人個特質,再一因素分析法得出35個表面特質,再以樣本做分析得出12個根源特質,施測後加上4個人格特質,最後總共16個人格特質,稱為「16人格因素問卷」。

(2)共5個題本,A為正本B為複本,適用中等以上能力者;C為正本D為複本,適用6年級以上閱讀能力者;E適用6年級以上下讀能力者。





柯式性格量表



(1)於民66年由柯永河所編製「柯式性格量表」,共282個項目、11個分量表。

(2)之後柯永河指導學生建立「男性量表」與「女性量表」,再加上「毛斯雷人格量表」的「內外向」及「神經質」,現在共15個分量表





 

 

序列系統法



定義



(1)對其所預測的人格特質在理論上先加以界定(2)依據定義建立測驗項目並將此項目實施於合適樣本(3)檢定其內部一致性及以效標基準法鑑定其效度。





人格研究表格



(1)於1967年由Jackson所編製「人格研究表格」,共分22個量表,前20個量表測量不同的人格特質,後兩個「期望」、「罕見」用來評估受測者作答態度。





賈克遜人格量表



(1)1974年由Jackson所編製「賈克遜人格量表」,偏向社會和人際關係,可運用在臨床與諮商情境。





高爾登人格量表



1、先後編製三種人格量表:

(1)Gordon Personal Probile:測得支配性、責任感、情緒穩定性、社會性四種人格特質。

(2)Gordon Personal Inventory:測得審慎性、創新性、個人關係、精力四種人格特質。

(3)Gordon Personal Probile Inventory:前兩個量表再加上「自尊」。

2、要求受測者必需對每組選一個合個人心意的,另選一個不喜歡的,是強迫選擇法的測驗。





評估



(1)記分較客觀、解釋有常模為據。

(2)面對不坦誠或有掩飾的答案,均有效度量表及校正量表測試,對不坦誠之答案不予採信。




 

 

 

 

 

 




 

 





行為評鑑法





緣起



早期採古典制約或操作性制約的「S-R」模式,並將結果建立行為與情境間的「因果關係」。之後認知行為改變論強調「交互作用」的影響,使「S-R」模式加入「有機體」(O),變成「S-O-R」,重視行為與情境外也兼顧個體特徵,稱為「個體的內隱行為」,如個人的想法、情緒等。





內涵





 

 

分類



行為觀察







 



自然觀察



設計(控制)觀察





定義



在自然場所或情境的觀察



一種經特殊設計及控制情境的觀察





例子



家庭、學校、工作場所



心理研究室





優點



對個體的行為做真實的記錄,不敝經推論過程



能將個體行為在設計情境中測量出來





缺點



有觀察者的偏見在內及人力時間的耗費



非真實生活的行為,故對其正確度存疑





.





行為問卷



1、在編製過成中為經標準化程序,故無建立常模,檢定其信度與效度。

2、屬於非正式的工具。





行為檢核與行為評定量表



(1)行為檢核:舉出一系列描述語句,觀察者依據該表比對,指出受觀察者是否有哪些行為。行為評定量表;再進一步對該行為作高低的評定。

(2)使用上方便、耗時不多,所以被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