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的「適」字,與李商隱〈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 限好..-阿摩線上測驗
7F 龜龜 高一上 (2012/12/02)
子路第十三(九)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註釋」 適:抵達。按孔子自魯適衛,據江永鄉黨圖考謂當在魯定公十三年春,時距齊桓公遷衛文公於楚丘及二次遷都于帝丘共計已三百多年。當文公避狄都楚丘時,僅有遺民七百三十口,經此長期休養生息,帝丘已成大邑,故孔子不禁嘆息其人口的眾多。 僕:駕車。 庶:眾,指人口眾盛。 加:使國家更進步。 教之:教之以禮義,使成君子。
「語譯」 (一)孔子到衛國去,冉有替他駕車。孔子看見衛國人煙稠密,就說:「人口好繁盛啊!」冉有說:「人民既已這樣眾多,還需要給... 查看完整內容 子路第十三(九)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註釋」 適:抵達。按孔子自魯適衛,據江永鄉黨圖考謂當在魯定公十三年春,時距齊桓公遷衛文公於楚丘及二次遷都于帝丘共計已三百多年。當文公避狄都楚丘時,僅有遺民七百三十口,經此長期休養生息,帝丘已成大邑,故孔子不禁嘆息其人口的眾多。 僕:駕車。 庶:眾,指人口眾盛。 加:使國家更進步。 教之:教之以禮義,使成君子。
「語譯」 (一)孔子到衛國去,冉有替他駕車。孔子看見衛國人煙稠密,就說:「人口好繁盛啊!」冉有說:「人民既已這樣眾多,還需要給他們增加些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有。」冉有說:「人民已經富有了,還需要給他們增加些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受教育。」 (二)孔 子周遊列國,冉有替他駕車隨從,當來到衛國時,看見人煙稠密,孔子說:「衛國的人口好繁榮稠密啊!」冉有問孔子,說:「人口既然這樣繁榮稠密了,還需要給 他們增加些什麼呢?」孔子說:「要使他們生活富足充裕。」冉有再問:「假如人民生活已經富足了,再進一步還需要增加些什麼呢?」孔子說:「要使它們接受良 好的教育,使之識禮義、知廉恥。」
本章記孔子闡述施政的三大步驟。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先富後教」,先求經濟的富裕,再求教育的發展,以後孟子也繼續發揮了這一主張;儒家的大同境界,便是要求人間天堂的模式,在當下便可得到溫馨與和平,而不必等離開人間後才能得到。 「富」不但指物質充裕,尚意味著「精神的充實。「教」則指著立綱常以制理行道,使每一舉手投足均能達乎自然合宜,這是學道修業者所該明白之事矣。 | |
8F
| |
9F 賈斯敏 大一上 (2012/12/04)
題幹:李商隱〈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語譯: (A)此時魯仲連「適」遊趙: 正好(這個時候,魯仲連正好到趙國遊歷。) (B)子「適」衛,冉有僕 :前往(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當他的隨從) (C)百骸九竅,無一得「適」: 舒服、自得 (D)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音ㄉㄧˊ,專主,即「絕對如此」。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做,一切依從義理而行。) |
下列句子中的「適」字,與李商隱〈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 限好..-阿摩線上測驗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