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蘇軾:「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痩,無竹令人俗。人痩尚可肥,俗士不..-阿摩線上測驗
12F
| |
![]() | 13F csr830504 大一下 (2022/03/19)
魏晉 竹林七賢 的竹子: 遠離塵囂 北宋 蘇軾 的竹子: 氣節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e3bl5zz.html 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竹均榜上有名,可見竹在我國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重。 先秦時代的《詩經》 就開始「以竹喻人」了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裡面有一首詩詞,可以說開了以竹喻人的先河——《國風·衛風·淇奧》。全詩三章,每章九句,採用借物起興的手法,每章均以「綠竹」起興,借綠竹的挺拔、青翠、濃密來讚頌君子的高風亮節。譬如,詩中寫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看那淇水彎彎岸... 查看完整內容 魏晉 竹林七賢 的竹子: 遠離塵囂 北宋 蘇軾 的竹子: 氣節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e3bl5zz.html 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竹均榜上有名,可見竹在我國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重。 先秦時代的《詩經》 就開始「以竹喻人」了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裡面有一首詩詞,可以說開了以竹喻人的先河——《國風·衛風·淇奧》。全詩三章,每章九句,採用借物起興的手法,每章均以「綠竹」起興,借綠竹的挺拔、青翠、濃密來讚頌君子的高風亮節。譬如,詩中寫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這首詩,用竹子來襯托君子挺秀清朗的風姿,而聯想到君子內在的「虛心有節」,展示君子的品格和才華。可見,古人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將竹子視作君子的象徵。 魏晉「竹林七賢」: 竹成了「清風瘦骨」的代名詞 魏晉時期,中國的文人士大夫與竹子結下不解之緣,敬竹崇竹、寓情於竹、引竹自況……「竹林七賢」,可以說是竹子一步步走上「神壇」過程中的重要推手。 范曾 《竹林七賢圖》 這一時期,政治局勢反覆無常,文人士子意氣消沉,以山濤、阮籍、嵇康、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位文人為代表的「竹林七賢」,為逃避現實,常一起游於竹林之下,肆意歡宴。他們縱情山水、遠離塵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廣袤的竹林正是他們託身、浪跡之所。竹子清麗俊逸、挺拔凌雲的姿質令風流名士們沉醉痴迷。 「竹林七賢」借竹之高標、清姿佐己之風流,在當時社會引起很大震動,對後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產生了莫大影響。後遂用「竹林宴、竹林歡、竹林游、竹林會、竹林興、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代放任不羈的飲宴遊樂,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賢」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對竹子的喜愛表現得更加直接,賦竹、贊竹,為竹作譜,蔚成風氣。王羲之、王徽之、陶淵明、張廌、翟莊、袁粲等都有與竹相關的佳話流傳。 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墨客崇尚自然,縱情山水,雖然對竹的「高節」「堅貞」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對竹的自然風采的禮讚。他們所賦予竹的,更多的是清靜無為、灑脫倜儻的魏晉風度。 宋代墨竹畫: 從審美上代言名人氣節 蘇東坡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中寫道,「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跗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盛讚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胸有成竹」這一成語也出自此篇。 蘇軾《墨竹圖》 大文豪蘇東坡尚且如此崇拜文同,可見文同的竹畫在當時的影響之大。劉小川說,「蘇軾畫竹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文同畫得還要好。蘇軾最喜歡畫的是墨竹。傳統的中國畫中,一般都是墨分五色。傳說,東坡畫墨竹,墨分七色。」 當然,宋代文人畫竹,並非只是追求形似或神似,而是以竹子為載體,表達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精神。「竹子既是一個審美的意向,又是一個人格的象徵。在劉小川看來,竹子「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的品格與蘇東坡自身的氣節很相似。 |
![]() | 14F
|
10.蘇軾:「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痩,無竹令人俗。人痩尚可肥,俗士不..-阿摩線上測驗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