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教甄◆教育專業科目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稱為
(A)標籤效應(labeling effect)
(B)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C)慈悲效應
(D)月暈效應(halo effect) 。


答案:登入後觀看
難度: 非常簡單
1F
要加油,你也會考上! 高一下 (2014/05/24)
3F
侯慧如 高二下 (2013/01/09 12:44):9

標籤效應

這是一種類似「同儕作用」的心理制約,

只是「標籤效應」往往是往負面發展的居多。

比如說,當你認為某人是壞人(或好人),你就會在心裡為這個人貼上了標籤,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會先入為主的以標籤來判斷對方。

2F
要加油,你也會考上! 高一下 (2014/05/24)
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也稱慈悲效應(Leniency effect)
  是指人們在評價他人時,對他人的「正性」評價超過負性評價的傾向。
在一項研究中,大學生把92%的教授評定為“好的”,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對他們同時有正性和負性印象時也如此。西爾斯(Sears)認為這種偏差只發生在評定人時,他稱之為人的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對於這種偏差發生的原因,心理學家有兩種解釋:一是由馬特林(Matlin)提出的“極快樂原則”(Pollyanna principle),它強調人們的美好經驗對評價他人的影響,認為當人們被美好的事物包圍的時候,比如善良的他人、晴朗的天氣等,他便覺得愉快。即使後來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自己生病、鄰居對自己不友好...
查看完整內容

「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稱為 (..-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