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基礎
教育的涵義
1. 智能與生物系統一樣,逐步建構其用作所需之基模。
2. 由先前結構 (或基模)來建構新的結構。
1. 同年齡及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兒童便易有類似的認知結構。(基模相似)
2. 若有不同的認知結構,需不同的學習材料。
1. 影響邏輯思考縱貫發展的三種基本歷程:
¨ 同化:認知結構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一種配合。
¨ 調整:修正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歷程。此種修正約略相當於學習。
¨ 平衡作用:有機體有天生維持本身和環境之間和諧關係的傾向,這也是皮亞傑所謂驅使智力發展的因素。
2. 兒童的認知結構是經由調整和環境交互...
2. 兒童的認知結構是經由調整和環境交互作用,而獲得越來越多的經驗。
1. 教材如無法在兒童的認知結構上產生同化作用的話,則對兒童不具絲毫意義。
2. 為了使學習能發生,教材就必須是部份已知和部份未知,已知的部分將被同化,未知部分會促使兒童對認知結構稍作修正,這種修正就是所謂的調整。
1. 知識必須要被同化在現有的認知結構中,對無法同化的新經驗,則產生調整或新學習。
2. 必須決定學習者具有哪種認知結構,而且這些結構是一次一小步的慢慢改變。
1. 對學習具適度挑戰之經驗,乃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2. 為了建立那種經驗,老師必須知道每位學生認知結構的功能層次。也就是說教育必須是「個別化」的。
1. 處於具體運思期兒童的思考過程,限於他們觀察得到的真正物體。
2. 人類從出生開始就處於社會環境,此社會環境就像物理環境一樣影響人類。在某種意識,社會甚至比物理環境更能改變個人的結構,因為這個社會不只強迫個人來認知事實,同時還提供他以存在的符號系統,而這些都會修正他的思考。
1. 提供物理實體實驗機會,以及來自同儕互動與來自教師之協助。
2. 維持兒童與教育間之雙向關係;避免直接教學和直接糾正兒童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