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教甄◆教育專業科目-國小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26.英語老師一邊張開雙手上下擺動,嘴巴一邊唸著:「Fly. Fly. I fly in the sky.」國小 三年級的學童頻頻點頭,並跟著老師一邊唸一邊做動作。這些學生是如何理解「fly」 這個單字?
(A)動作的互斥偏誤(mutual exclusivity bias)
(B)句子的句法提攜(syntactic bootstrapping)
(C)句子中的字詞比對(word comparison)
(D)動作的非語言訊息(non-verbal message)


答案:登入後觀看
難度: 非常簡單
最佳解!
113年正式教師榜首榜上有 高一上 (2016/11/16)
(A)  互斥性可能以四種不同的方式影響嬰兒的詞語學習。  1.相互排斥性可能影響嬰兒對新詞的引用的決定。 例如,如果孩子麵對他們已經具有標籤的熟悉的對象和他們尚未標記的不熟悉的對象,則他們可能將新穎的詞映射到不熟悉的對像上。 這就是所謂的消歧效果 。  2.將偏差可能會導致嬰兒改變一個熟悉的字的擴展。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在聽到“狼”的動物時從“狗”的延伸中移除“狼”。 這可以被稱為校正效果 。  3.偏差可能會迫使嬰兒拒絕了一個新詞,例如,有利於反對“狼”“狗”。 這是在排斥效果 。  4.互斥性可能會影響字概括。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孩子知道一個對像有一個特定的名字,那麼孩子不應該把它的其他名字...
查看完整內容
8F
1 大一上 (2021/10/12)

語意觸發/語義提攜→利用先前學過的語義習得句法。(透過語意學語法)

例子:小明了解「猫追老鼠」的意思,了解這個句子的句法結構是A(名詞)+追(動詞)+B(名詞),因此下次就學會用這樣的句法,說出「猫追小明」。


語法線索覺察/句法觸發/句法提攜→利用句法類別(名詞、動詞、主詞、受詞...)與結構學習新詞彙的語義(透過語法學語意)

例子:媽媽跟 3 歲的小卉說:「你幫媽媽把桌上的隨身碟拿給我。」小卉雖然不知道「隨身碟」是什麼,但她知道「桌上的+東西(名詞)」是指「放在桌上的東西」,所以這個放在桌上的東西就是媽媽說的「隨身碟」。


除了用社會背景線索來推論字的意義,兩歲幼兒也有一些其他的認知策略,或稱處理限制,幫助他們縮減新字彙可能代表...


查看完整內容
9F
寶寶可愛可愛應援團 大二下 (2022/07/04)

兩歲兒童其他的認字策略,也稱為處理限制,幫助他們縮減新字彙可能代表的意義

分類的限制(taxonomic constraint) =分類侷限

認為某字是標示一類有相同知覺外觀的相似物體的假定

如: 知道「狗」,認為「狗」是指所有她看過小的、毛絨絨的、四條腿的動物。

語彙對比的限制(lexical contrast constraint) =語彙對比侷限

認為每個字都有其獨特意義的假定

如: 知道「巧克力」,看到「可可」就會拿來跟巧克力做比較,最後則是偏愛使用碰到的第一個名稱。

整體的限制(whole object constraint) =物體範圍侷限 認為每個字是指整個物體而非物體的某個部份或物體特徵(如顏色)部份 相互排斥的限制(mutual exclusivity constraint) =共同性排除 每個...
查看完整內容
10F
寶寶可愛可愛應援團 大二下 (2022/07/04)

語意觸發/語義提攜→

利用先前學過的語義習得句法。(透過語意學語法)

兒童利用自己具有的語言知識,解釋或理解陌生的語詞或語句
例子:小明了解「猫追老鼠」的意思,了解這個句子的句法結構是A(名詞)+追(動詞)+B(名詞),因此下次就學會用這樣的句法,說出「猫追小明」。 語法線索覺察/句法觸發/句法提攜→利用句法類別(名詞、動詞、主詞、受詞...)與結構學習新詞彙的語義(透過語法學語意) 媽媽跟 3 歲的小卉說:「你幫媽媽把桌上的隨身碟拿給我。」小卉雖然不知道「隨身碟」是什麼,但她知道「桌上的+東西(名詞)」是指「放在桌上的東西」,所以這個放在桌上的東西就是媽媽說的「隨身碟」。

兩歲兒童其他的認字策略,也稱為處理限制,幫助他們縮...


查看完整內容

26.英語老師一邊張開雙手上下擺動,嘴巴一邊唸著:「Fly. Fly. I fl..-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