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12/31活動加碼】填單免費領取1次WUWOW英文健檢及14天阿摩VIP,在活動加碼期間填寫可以再參加 WUWOW 10週年抽獎活動! 前往查看

教甄◆教育專業科目-國小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30.教師教導學生時,要改變學生的認知,可以採取「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的方法。「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它是指在同一時間有著兩種相矛盾的想法,因而產生了一種不甚舒適的緊張狀態。但是,個體會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復平衡。試問下列何人提出此項理論?
(A)維高斯基(L.S.Vygotsky)
(B)費斯丁格(L. Festinger)
(C)奧斯貝爾 (D.P.Ausubel)
(D)馬斯洛(A. H. Maslow)


答案:登入後觀看
難度: 非常簡單
最佳解!
Redred Huang 高二上 (2015/07/07)
認知失調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用來描述在同一時間有著兩種相矛盾的想法,因而產生了一種不甚舒適的緊張狀態。更精確一點來說,是兩種認知中所產生的一種不相容的感覺,這裡的「認知」指的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緒、信仰,以及行為等。 認知失調理論是費斯汀格在1957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只要個人發現到有兩個認知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就會感覺到心理衝突。因衝突而引起的緊張不安,轉而形成一種內在動機作用,促使個人放棄或改.....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9F
教甄輕鬆考輕鬆上 高二上 (2020/01/23)
認知失調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范士庭(L. Festinger)所提出,是解釋心理平衡的理論之一;該理論的要點為:個體有保持心理平衡的傾向。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內在的認知與外在的行為和諧一致,但是當兩者不一致時即失去平衡,使個體覺得緊張,因此產生欲行恢復平衡的內在動機。另一種情形是,對同一事物有兩種以上的認知,而這些認知之間彼此有矛盾,致使個體認知上產生衝突而引發心理失衡現象。故認知失調具有動機作用,同時也是近代社會心理學家用來解釋態度改變的重要理論。   認知失調論在社會心理學的應用上主要有兩種典型:(1)決策後的認知失調:個體經常需要在多種選擇中做決定,在決定之後,也許會發現所選擇的事物有缺點,未被選擇的事物反而有...
查看完整內容
10F
林文華 國三上 (2020/05/12)

cognitive-dissonance-topic-5-presentation-3-638.jpg%3Fcb%3D1405988832#s-638,479
https://image.slidesharecdn.com/cognitivedissonancetopic5presentation-140721192609-phpapp01/95/cognitive-dissonance-topic-5-presentation-3-638.jpg%3Fcb%3D1405988832#s-638,479

11F
joyce 大四下 (2020/06/15)

 認知失調理論是費斯汀格在1957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該理論在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主要理論,故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認知失調論是動力心理學的一種新的觀點。


  認知失調是由費斯汀格提出的,是指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等的認知成分相互矛盾,從一個...


查看完整內容

30.教師教導學生時,要改變學生的認知,可以採取「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