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艾瑞克遜理論的後續研究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心理社會發展 (一)      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發展階段與任務 1.      信任與不信任:0-2歲 2.      活潑自主與羞愧懷疑:2-3歲 3.      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3-6歲 4.      勤奮進取與自卑自貶:6-12相當於國小時期) 5.      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青年期((青春期)( 相當於國中時期) 6.      親和團結與孤立隔離:成年期 7.      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中年期 8.      完美無缺與悲觀絕望:老年期    註:自我統合,有些書翻成「自我認同」,兩者相同。 * 國中小階段【最常考】 期次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關鍵)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國小 6~12歲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國中 青年期 自我統合←→角色混亂 (identity vs. confusion)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艾瑞克森認為與大人的世界分離只是青少年想要做到的目標之一而已,他們真正的目的,要尋找發現自己是誰,即認同危機。 *人的一生中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危機。 *自我統合:個體嘗試把自己有關的多個層面統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覺得協調一致的自我整體。 艾瑞克遜(E.H.Erikson)  心理社會期  八階段 人類發展任務論 1. 信任對不信任 (trust versus mistrust,0-1歲) 2. 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1-3歲) 3.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ersus guilt,3-6歲) 4.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6歲-青春期) 5. 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 (identity versus role confusion,青春期) 6.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成年期) 7. 精力充沛對遲鈍頹廢 (generativity versus stagnation,中年期) 8. 完美無缺對悲觀絕望 (egointegrity versus despair,老年期) 艾瑞克遜(E.H.Erikson)  心理社會期  八階段 人類發展任務論 1. 信任對不信任 (trust versus mistrust,0-1歲) 2. 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1-3歲) 3.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ersus guilt,3-6歲) 4.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6歲-青春期) 5. 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 (identity versus role confusion,青春期) 6.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成年期) 7. 精力充沛對遲鈍頹廢 (generativity versus stagnation,中年期) 8. 完美無缺對悲觀絕望 (egointegrity versus despair,老年期) 艾瑞克遜 心理社會期  八階段 人類發展任務論 1. 信任對不信任 (trust versus mistrust,0-1歲) 2. 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1-3歲) 3.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ersus guilt,3-6歲) 4.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6歲-青春期) 5. 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 (identity versus role confusion,青春期) 6.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成年期) 7. 精力充沛對遲鈍頹廢 (generativity versus stagnation,中年期) 8. 完美無缺對悲觀絕望 (egointegrity versus despair,老年期)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vs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 vs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 vs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國小階段】 勤奮進取 vs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國中階段】 自我統整(認同) vs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vs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vs孤癖疏離 (親密vs孤立) vs人相處有親密感 vs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 vs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vs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 vs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   心理社會發展 (一)      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發展階段與任務 1.      信任與不信任:0-2歲 2.      活潑自主與羞愧懷疑:2-3歲 3.      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3-6歲 4.      勤奮進取與自卑自貶:6-12相當於國小時期) 5.      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青年期((青春期)( 相當於國中時期) 6.      親和團結與孤立隔離:成年期 7.      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中年期 8.      完美無缺與悲觀絕望:老年期    註:自我統合,有些書翻成「自我認同」,兩者相同。 * 國中小階段【最常考】 期次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關鍵)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國小 6~12歲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國中 青年期 自我統合←→角色混亂 (identity vs. confusion)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艾瑞克森認為與大人的世界分離只是青少年想要做到的目標之一而已,他們真正的目的,要尋找發現自己是誰,即認同危機。 *人的一生中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危機。 *自我統合:個體嘗試把自己有關的多個層面統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覺得協調一致的自我整體。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艾里克森理論的心理社會期: 年齡               發展危機 0~1                信任對不信任              1~3               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 3~6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6~青春期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青年期          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 成長期         友愛親密對孤癖疏離 中年期         精力充沛對頹廢遲希 老年期        完美無缺對悲觀絕望 艾瑞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 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 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階段 年歲 發展危機 重要的人際關係 心理形成 有利發展結果 嬰兒期 0~1 信任/懷疑 母親 獲得/回報 驅力/希望 幼兒期 1~2 自主/害羞 父母 放手/抓握 自制力/意志力 兒童期 3~5 積極/犯罪感 家庭 認真/敷衍 方向/目的 學齡期 6~12 勤勉/自卑 鄰居/學校 競爭/合作 方法/能力 青少年 12~20 認同/混淆 同儕團體 肯定/否定 奉獻/忠貞 青年期 20~30 親密/孤立 友誼/競爭 失去自我/ 從別人中發現自我 親和 中年期 30~64 創造力/停滯 家庭 創建/照顧 生產/照顧 老年期 65以上 統合/失望 氣味相投者 享受成功/ 面對失敗 自制/智慧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摘自筆記!! E.H.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 / 人類發展任務論 (八階段) 八階段 年齡 心理社會期 發展危機 developmental crisis 1 0-1 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trust versus mistrus 2 1-3 幼兒期 自主行動與羞怯懷疑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 3 3-6 學齡前 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ersus guilt 4 6-12 學齡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 5 12-18 青春期 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identity versus role confusion 6 18-30 成年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 (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 7 30-50 中年期 精力充沛與停滯頹廢 generativity versus stagnation 8 50- 老年期 自我榮耀與悲觀絕望 egointegrity versus despair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note.php?id=4110&itemid=125013#ixzz1thDovrp5  (C)6歲~青春期(12歲左右)才是主動性與內疚     國小階段的發展危機應該是勤奮進取 vs 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D)老年期的危機是完滿無憾  vs 悲觀絕望(integrity vs despair)     答案自我統合(integrity)也可以翻做完善、完整,所以沒錯integrity                                                   完善; 健全                                                 年齡     發展危機        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徵          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 0-1    信任/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不安 1-3    自主行動/羞怯懷疑   能按社會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6    自動自發/退縮愧疚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6-青春期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青年期    自我統合/角色混亂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成年期    友愛親密/孤僻疏離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中年期    精力充沛/頹廢遲滯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義務感   不關心別人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老年期    完美無缺/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晚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發展順利: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發展障礙: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發展順利: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發展障礙: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發展順利: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發展障礙: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發展順利: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發展障礙: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發展順利: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發展障礙: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發展順利: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發展障礙: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發展順利: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發展障礙: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嬰兒期(出生-18個月) 社會心理危機:信任對不信任 這個階段母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否有密切地關心嬰兒的需要並迅速的回應?信任使嬰兒願意讓母親離開視線,而不信任則會使嬰兒甚至終身懷有不安全感。 主要問題: 我的環境可信嗎? 中心任務: 接受照料 正面結果: 信任人與環境 自我品質: 希望 重要關係: 父母 幼年(18個月-3歲) 社會心理危機:自主對羞怯、懷疑 排泄訓練可能影響兒童社會關係發展,若父母親能有耐心、態度溫和的對待兒童的行為結果,使其嘗試自我控制,對行動也更有信心,反之,若要求過於嚴厲,可能使兒童因闖禍而感到羞愧,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變得畏首畏尾。 主要問題: 我是否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幫助? 中心任務:模仿 正面後果:自豪 自我品質: 意志 重要關係:父母 童年早期(3-5歲) 社會心理危機:創造進取對內疚 此時兒童在語言、動作、思考各方面都有增進,若能給予兒童適時表達自己的主張,並給予適當的保護與指引,有助於兒童去實現自己所訂定的目標,反之,若不給予支持,則可能因此變得內疚或壓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中心任務: 認同 正面後果: 能發起活動並喜愛學習 自我品質: 目的 重要關係: 家庭   童年中期(6-10歲) 社會心理危機:勤奮對自卑 正式進入學校的時期。此時適時的鼓勵很重要,若父母期望過於高不可攀,可能造成兒童的自卑心理。 中心任務: 教育 正面成果: 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 自我品質: 能力 重要關係: 學校   青春期(11-18歲) 社會心理危機: 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 此階段要解決認定與認定混淆的衝突。在這個時期,需要弄清楚「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以這個「自我認定的形象」為基準來探索未來。反之,將會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將使自己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許多青少年的不良適應行為,就常是角色混淆的結果。 中心任務: 同輩群體 正面後果: 強烈的團體歸屬感,為將來準備計畫 自我品質: 忠誠 重要關係: 同輩群體 成人早期(18-34歲) 社會心理危機: 親密對孤獨 親密關係包含著犧牲與妥協,要達到此種關係,必須靠青年期所獲得的認定感。若不能確立自我認定的形象,對本身缺乏正確的認識,無法做適切的定位,也就不能對他人做永久性的承諾,而形成一種與人疏離的情況。 中心任務: 關心 正面後果: 組成密切關係,和他人分享 自我品質: 愛 重要關係: 配偶、朋友   成人中期(35-60歲) 社會心理危機: 繁殖對停滯 涵蓋了整個成年的歲月。在此階段主要的動機,是求得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若不能達成這個心願,會意志消沉,變得消極。 中心任務: 創造力 正面後果: 養育兒童或幫助下一代 自我品質: 關心 重要關係: 工作場所 - 社區 & 家庭.... 成人晚期(60歲-去世) 社會心理危機:自我完善對失望 即對自己一生的經歷做檢視與統整。如果細數一生都能感到滿意,還值得回味,便能平心靜氣地歡度餘年,反之則會滿懷失望和空虛的心情,平添悔恨。 中心任務: 反省 正面後果: 對一生感到滿意 自我品質: 智慧 重要關係: 人類   關於試題:88.依據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H.Erikson)的理論觀點,國小階段的兒童,在人格發展階段應該屬於下列何者(A)勤奮 進取對自貶自卑 (B)活潑自動對羞愧懷疑 (C)友愛親密對孤獨疏離 (D)自我統合對角色混淆。     艾瑞克遜 心理社會期 0-1   信任trust對不信任 1-3   自主(autonomy)行動對羞愧(shame)懷疑 3-6   自動自發對退縮羞愧 6-青春期  勤奮進取(industry)對自貶自卑(inferiority) 青年期  自我統合(identity)對角色混亂(roleconfusion) 成年期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老年期  完美無缺對悲觀失望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遜,根據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 理治療的觀點,提出一套著名的理論,稱之心理社會期。艾瑞克將人 生全程成為八個時期,可簡稱為人生八段。 期次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關鍵)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1 1歲 對人信賴←→對人不信賴 (prenatal stage) 對人信賴,有安全感 與人交往,焦慮不安 2 2~3歲 活潑自動←→羞愧懷疑 (autonomy vs. shame doubt) 能自我控制,行動有信心 自我懷疑,行為畏首畏尾 3 3~6歲 自動自發←→退縮內疚期 (initiative vs. guilt) 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 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 4 6~青春期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青年期 自我統合←→角色混亂 (identity vs. confusion)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6 成年期 友愛親密←→孤獨疏離 (intimacy vs. isolation)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基礎 孤獨寂寞,無法與人親密相處 7 中年期 精力充沛←→頹廢遲滯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熱愛家庭,栽培後進 自我恣縱,不顧未來 8 老年期 完美無缺←→悲觀絕望 (integrity vs. despair) 隨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責 【解】艾瑞克森(Erikson)是丹麥的心理分析師.(1930) ,以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為主,來探就兒童之心理層面,以社會心理(psychosocial)發展為導向,認為影響人格發展的主力是社會心理因素。艾瑞遜的發展危機論說明了: (1)教育對人的重要性(人格的發展是社會文化環境的產物) (2)幼年教育環境的重要性(人格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階段 年歲 發展危機 重要的人際關係 心理形成 有利發展結果 嬰兒期 0~1 信任/懷疑 母親 獲得/回報 驅力/希望 幼兒期 1~2 自主/害羞 父母 放手/抓握 自制力/意志力 兒童期 3~5 積極/犯罪感 家庭 認真/敷衍 方向/目的 學齡期 6~12 勤勉/自卑 鄰居/學校 競爭/合作 方法/能力 青少年 12~20 認同/混淆 同儕團體 肯定/否定 奉獻/忠貞 青年期 20~30 親密/孤立 友誼/競爭 失去自我/ 從別人中發現自我 親和 中年期 30~64 創造力/停滯 家庭 創建/照顧 生產/照顧 老年期 65以上 統合/失望 氣味相投者 享受成功/ 面對失敗 自制/智慧 (D) 【補】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理論的要義: 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依據一般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以發於自我成長的內因作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社會性的。因此,他的理論所解釋的人格發展,可以視為個體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是以自我為基礎的;自我是後天學習的,故而艾瑞克森(Erikson)對人格發展的解釋,在理論上合於後成原則(epigenetic principle)。心理社會學理論以六個結構性概念為基礎: (一)發展階段。 (二)發展的任務。 (三)心理社會危機。 (四)解決心理社會危機的核心過程。 (五)重要關係的範圍。 (六)因應-人們生產出來以面對挑戰並構造生活中各種關係的新行為。 在每一個階段中,先前階段所取得的成就被做為資源,以應用於征服由發展任務、核心過程、心理社會危機及重要關係的混合所帶來的挑戰。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為新的學習提供了經驗基礎。每一個階段都是獨特的,都導致獲得與新的能力相關的新技能。 (一)發展階段(stage of development):艾瑞克森(Erikson)根據他的想法,依照人生危機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而後逐漸上升,最後完成其整體性的自我。 (二)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包含友誼、自我評價、具體運算、技能學習、團隊遊戲。發展任務界定了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每一個年齡階段上健康的、正常的發展。這些任務形成一個序列:成功地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導致發展及成功地完成下一個階段任務的更大可能性。發展任務的完成受到前一階段中心理社會危機解決程度影響;一個階段的任務的失敗,導致今後任務的重大困難,或使今後的任務不可能完成。 (三)心理社會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在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稱之為心理社會危機。艾瑞克森以一條線的兩極對立的觀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危機,危機的意義在於若某一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話,將有助於以後階段的發展,反之,對日後發展有負向影響。因此,發展危機也就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機,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四)解決心理社會危機的核心過程:教育是解決國小兒童勤奮與自卑的危機的過程。學校是對兒童在各種學習任務上的成功或失敗給予不斷地注意的環境,學校經驗對兒童個人的勤奮感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因此要培養國小學齡階段兒童有健全人格的發展,最重要的措施是發展兒童的興趣及充實能力,盡量讓兒童能有學習成功的經驗,以減少自卑感,達到自我實現的人生目標。 (五)重要關係的範圍(radius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艾瑞克森(Erikson)指出了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關係的範圍。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有一個重要關係的網絡,這種關係的網絡因人而異,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不斷增加的重要關係網路以進入更廣闊社會領域。 (六)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主要適應自我品質和核心病症包含解決壓力的積極努力和創設對每一個發展階段的考驗的新解決方法。 艾瑞克遜(E.H.Erikson)  心理社會期  八階段 人類發展任務論 1. 信任對不信任 (trust versus mistrust,0-1歲) 2. 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1-3歲) 3.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ersus guilt,3-6歲) 4.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6歲-青春期) 5. 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 (identity versus role confusion,青春期) 6.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成年期) 7. 精力充沛對遲鈍頹廢 (generativity versus stagnation,中年期) 8. 完美無缺對悲觀絕望 (egointegrity versus despair,老年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遜,根據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 理治療的觀點,提出一套著名的理論,稱之心理社會期。艾瑞克將人 生全程成為八個時期,可簡稱為人生八段。 期次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關鍵)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1 1歲 對人信賴←→對人不信賴 (prenatal stage) 對人信賴,有安全感 與人交往,焦慮不安 2 2~3歲 活潑自動←→羞愧懷疑 (autonomy vs. shame doubt) 能自我控制,行動有信心 自我懷疑,行為畏首畏尾 3 3~6歲 自動自發←→退縮內疚期 (initiative vs. guilt) 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 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 4 6~青春期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青年期 自我統合←→角色混亂 (identity vs. confusion)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6 成年期 友愛親密←→孤獨疏離 (intimacy vs. isolation)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基礎 孤獨寂寞,無法與人親密相處 7 中年期 精力充沛←→頹廢遲滯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熱愛家庭,栽培後進 自我恣縱,不顧未來 8 老年期 完美無缺←→悲觀絕望 (integrity vs. despair) 隨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責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資料來源 :http://yamol.tw/note-Erikson%E5%BF%83%E7%90%86%E7%A4%BE%E6%9C%83%E7%99%BC%E5%B1%95%E7%90%86%E8%AB%96%E7%9A%84%E5%85%AB%E5%80%8B%E9%9A%8E%E6%AE%B5-1886.htm 維果斯基Vygotsky認知發展論(前蘇聯心理學家)→「認知發展」 一、理論重點 :     (一)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發展的要素。     (二)認知思維與語言發展有密切關係。     (三)兒童自我中心語言,是調和其思維與行動,從而助益認知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從實際發展水平延伸至可能發展區         1.可能發展區 : 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到達的水準與經別人給予協助之後可能道德的水準的這一段區             域稱之位可能發展展區ZPD。         2.鷹架作用(Scaffolding) : 意指協助對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亦即他人所給予兒童的協助稱之。 二、教育涵義 :     (一)教學最佳效果產生在可能發展區。     (二)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要義→「人格發展」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依據「一般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以發於自我成長的內因作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社會性的。因此,他的理論所解釋的人格發展,可以視為個體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是以自我為基礎的;自我是後天學習的,故而Erikson 對人格發展的解釋,在理論上合於後成原則(epigenetic principle)。 二、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主張的基本原則 (一)心理社會發展是連續而累積的,前一階段如何解決會影響下一階段解決的能力; (二)心理社會發展包含一連串橫跨一生中的各種不同發展議題; (三)心理社會發展是有次序性及階段性的; (四)心理社會發展主要反應在發展任務上; (五)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主要關心的是發展(任務)的內涵。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表1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佛洛依德心理分析論 Erikson                                                                                                                        佛洛依德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年齡  發展論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0-1  口腔期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2-3 肛們期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3-6 性器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6-12  潛伏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12~   兩性期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E.H.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 /人類發展任務論 (八階段)   八階段 年齡 心理社會期 發展危機 developmental crisis 1 0-1 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trust versus mistrus 2 1-3 幼兒期 自主行動與羞怯懷疑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 3 3-6 學齡前 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ersus guilt 4 6-12 學齡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 5 12-18 青春期 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identity versus role confusion 6 18-30 成年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 (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 7 30-50 中年期 精力充沛與停滯頹廢 generativity versus stagnation 8 50- 老年期 自我榮耀與悲觀絕望 egointegrity versus despair 表1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自我統合一詞最早出現在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為青年期的主要發展任務。若發展良好則為「自我統合」反之,發展不佳則為「角色混洧」。 自我統合的定義:個體嘗試把自己有關的多個層面統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覺得協調一致的自我整體。 Marcia(1980)延續Erikson的理論,提出自我統合的兩種類型四種狀態: 一、定向型(identity achievement) 自我追尋以達到自主定向地步者。瞭解自身所處的現實環境,已經歷過統合危機且有一番情緒掙扎,對未來已下決定並對該決定有強烈的承諾。 二、未定型(identity moratorium) 尚未確定未來方向,正處於危機尚未統合者。瞭解自身所處的現實環境,但不覺滿意;有心改變想要改變但尚未確定方向。 三、迷失型(identity diffusion) 沒有認真思考未來者。不清楚自身所處的現實環境,也沒想過滿不滿意,對未來沒有任真思量且逃避承諾,持續隨波逐流過一天算一天。 四、早閉型(identity foreclosure) 未經歷過統合危機的經驗,一切交由父母或長輩決定者。不清楚自身所處的現實環境,也沒想過滿不滿意,反正未來方向家裡都安排好了,自己就照著做就好了。 心理社會發展   (一)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發展階段與任務   1.      信任與不信任:0-2歲   2.      活潑自主與羞愧懷疑:2-3歲   3.      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3-6歲   4.      勤奮進取與自卑自貶:6-12(青春期)(相當於國小時期)   5.      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青年期(相當於國中時期)   6.      親和團結與孤立隔離:成年期   7.      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中年期   8.      完美無缺與悲觀絕望:老年期  註:自我統合,有些書翻成「自我認同」,兩者相同。 http://teacher.jajh.tp.edu.tw/a496/%E5%85%B6%E4%BB%96%E6%9C%89%E7%9A%84%E6%B2%92%E7%9A%84/%E6%95%99%E8%82%B2%E5%BF%83%E7%90%86%E5%AD%B8/20021025%E6%95%99%E8%82%B2%E5%BF%83%E7%90%86%E5%AD%B8Ch4-%E7%9A%93%E9%9B%B2.doc       Freud與Erikson八個時期:(參考人格心理學,年齡欄有出入者以教心為準)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年齡 相當於Freud的階段 發展順利的結果 發展不順利的結果 基本信任或不信任     出生~1歲       口腔期       內在舒適感,對自己和他人信任、樂觀、充滿希望 不順利感,對自己和他人不信任、常存恐懼、悲觀 自動或羞愧、懷疑         1~3歲           肛門期 能運用自己的意願、自我控制、作選擇的能力 固執、過份謹慎、懷疑、刻板化、自我意識偏高、缺乏自信、常有羞愧感 自動自發或退縮愧疚     3~6歲 性器期 由活動和成就獲得滿足感、行動有目的、有自己的方向 未能達成自己所想的目標和成果,因而有罪惡感 勤奮進取或自貶自卑     6~青春期 潛伏期 能專心致志於建設生產性的工作、以自己努力的成果為榮 產生自己不夠好的自卑心、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 自我統合或角色混亂 *最特別時期 青年期 兩性期 有明確的自我觀念、對事業有信心、自我追尋的方向更確定 對所扮演的角色感到不愉快、生活沒有方向 親密關係或孤僻疏離   成年期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建立愛的關係 避免與人發展親密關係、時感孤獨寂寞 精力充沛或頹廢遲滯   中年期   能在工作上和人際關係上奉獻自己、照顧別人、責任心、義務感 不關心別人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完美無缺或悲觀絕望 老年期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對生死的恐懼、悔恨舊事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表1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note.php?id=1666&itemid=331243#ixzz1t3tujDSY  Erikson ,又稱為Neo-Freudian,依據一般心理健康者為基礎將人生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以自我發展為基礎, 並加入社會文化影響 期 別 年 齡 發展危機: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又不得不受到社會要求,產生適應困難 1 0~1 信任vs.不信任 1~3   3 3~6 自動自發vs.退縮愧疚 ※家庭基本成員最重要 4 6~青春期 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  ※國小階段,重視興趣發展和充實能力 ※應採多元評量,使學生從不同學習中獲得不同成功經驗 5 青年期 自我統合vs.角色混亂 ※青少年與大人世界分離,真正目的在發現自己是誰(認同危機) 6 成年期 友愛親密vs.孤僻疏離 7 中年期 精力充沛vs.頹廢遲滯 8 老年期 完美無缺vs.悲觀絕望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第一個反抗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                       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                       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 行動有方向, 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                      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 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 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 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 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 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 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 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 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 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177869 表1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0~1            信任對不信任 1~3            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 3~6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6~青春期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國小 青年期       自我統整對角色混亂     國中 成年期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中年期       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 老年期       完美無缺對悲觀失望 表1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學會新知能→學校生活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馬自達 實習教師3級 (07/11 15:05):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表1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艾瑞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 生的怒吼。"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 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 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艾瑞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 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裏,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 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艾瑞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艾瑞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 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艾瑞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艾瑞克森, 1963年)艾瑞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甯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艾瑞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裏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艾瑞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 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他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 的品質。 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車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 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 品質,艾瑞克森把它定義為" 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迴圈或生命的週期。 艾瑞克森(Erikson)(張春興,2001)八個時期的心理社會發展: 信任對不信任(0~1歲)、 自主行動對羞愧懷疑(1~3歲)、 自動自發對褪縮愧疚(3~6歲)、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6~青春期)、 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青年期)、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成年期)、 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中年期)、 完美無缺對悲觀絕望(老年期)。   艾瑞克森認為在此一關鍵時期(自主行動對羞愧懷疑),個體面臨的挑戰是能否適時學到最低限度的照顧自己的能力。 諸如吃飯、穿衣、大小便等基本生活能力,都是在這個階段養成的。 在此一階段的幼兒,不但對週遭事物好奇,感到興趣,而且對自己的活動也都喜歡自己動手,不要求大人給予幫助。 如果為父母者在安全無慮的情況下,讓幼兒自主自動地完成照顧自己生活的事(如自己吃飯、喝水、穿衣、大小便等), 完成的過程中遇有困難,適時給予協助,並於完成後給予鼓勵,幼兒自將由此學到獨立自主,遇事不依賴別人。   反之,父母過分限制孩子活動,或出於過分溺愛,或出於過分苛刻,為父母者不是替孩子的生活包辦一切, 不給孩子獨立主學習的機會,就是動輒得咎,孩子稍有差錯,即施以懲罰,使孩子學到見人感到羞怯。 遇事喪失信心,對自己的能力充滿懷疑。在幼兒期,這兩種相對的人格傾向,很有可能在此一階段因父母管教的差異而養成。 無論幼兒在此時期所養成的人格傾向如何,均將影響他以後人格是否發展順利。 期次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關鍵)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1 1歲 對人信賴←→對人不信賴 (prenatal stage) 對人信賴,有安全感 與人交往,焦慮不安 2 2~3歲 活潑自動←→羞愧懷疑 (autonomy vs. shame doubt) 能自我控制,行動有信心 自我懷疑,行為畏首畏尾 3 3~6歲 自動自發←→退縮內疚期 (initiative vs. guilt) 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 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 4 6~青春期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青年期 自我統合←→角色混亂 (identity vs. confusion)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6 成年期 友愛親密←→孤獨疏離 (intimacy vs. isolation)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基礎 孤獨寂寞,無法與人親密相處 7 中年期 精力充沛←→頹廢遲滯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熱愛家庭,栽培後進 自我恣縱,不顧未來 8 老年期 完美無缺←→悲觀絕望 (integrity vs. despair) 隨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責 8大階段 發展重點 發展危機 階段意義 重要他人 適應模式 適應成功 適應失敗 嬰兒期(0~1) 依附關係、感覺統合、認知 信任 不信任 成人對嬰兒需求的回應關係到個體對世界的基本態度 母親 安全依附 希望 不安全 幼兒期(1~3) 語言、自我概念、動作發展、遊戲 自主行動 羞怯與懷疑 目的在發展自己的能力。應給予幼兒機會從事符合能力的事,若限制太多會造成幼兒沒自信或懷疑自己。 父母 模仿 意志 懷疑 學齡前期 (3~6) 性別認同 人格發展 自動自發 退縮內疚 喜歡幫忙,可能會從事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一旦表現不符合他人期待,會造成內疚感及退縮性人格。 家庭 認同 目標 退縮 學齡期(6~12) 友誼、學業、社會關係 勤奮進取 自貶自卑 此期的兒童進入學校學習,若表現獲得鼓勵,便發展出勤勞積極的工作態度,反之可能影響未來的求學態度及自我概念。 學校 學習 能力 無成就 青春期 (12~18) 自我認同、計畫未來 自我統整 角色混淆 開始思考未來的路及角色扮演,若發展順利能實現自己的期望及善盡職責,否則將造成城人角色扮演的過程感到衝突或角色混淆。 同儕 社會化 忠誠 自我懷疑 成年期(18~40) 成就 社會關係 親密 疏離 建立親密的兩性關係及友誼的延續,樂於分享及與人互動,否則會變的孤寂、疏離、冷漠。 社會團體 社會化 愛 冷漠 中年期 (40~65) 承擔責任 回饋社會 奮發有為 停滯頹廢 由工作中獲得成就、建立美滿的家庭並願意貢獻自己、回饋社會,反之,將變成頹廢、自私自我的人 社會團體 社會化 關懷 自私 老年期 (>65) 人生回顧 接受過去 自我統合 悲觀絕望 回顧自己的一生,接受自己並瞭解人生的意義後感到快樂充實,反之,未了的心願會造成對人生充滿悔恨,感到悲觀絕望。 有意義 的人 統整 智慧 後悔 摘錄自:《兒童發展與輔導》何薇玲 讓我一直搞錯的兩個時期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intimacy vs. isolation,成年期)    發展順利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閃光人    發展障礙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寂寞單身女子公寓   ★精力充沛對遲鈍頹廢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中年期)    發展順利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 責任心有正義感   =正義歐巴桑    發展障礙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自閉MADAO大叔   筆記裡有我個人的詭異背法,請海涵XD 第一期    0-1歲             信任對不信任 第二期    1-3歲             自主行動對羞愧懷疑 第三期    3-6歲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第四期    6-青春期       勤奮自取對自貶自卑 第五期    青年期           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       第六期   成年期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第七期   中年期           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  第八期   老年期           完美無缺對悲觀失望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1.嬰兒期:信任對不信任  2.兒童初期:自主對羞愧與懷疑  3.學前期:創新對罪惡 4.就學期:勤勉對自卑  5.青春期:辨識(認定)對角色混亂 6.成年期:親密對孤獨  7.中年期:活力對頹廢   8.晚年期:完美對絕望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P72~P74 艾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是根據艾里克‧艾里克森描述,將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8個發展階段 。在每個階段,個人都面臨不同的危機、並克服新的挑戰。每個階段都建築在成功完成較早的階段任務的基礎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 1950年代,艾里克‧艾里克森創立這個理論,作為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改進。艾里克森接受佛洛伊德理論的觀念(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中的幼兒性欲),但是反對佛洛伊德試圖單純以性欲為基礎來描述人格。此外,艾里克森批評佛洛伊德originology的觀念。就是說所有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經驗。根據艾里克森,童年早期的經驗很重要,但是個體仍能在社會環境內得到發展。艾里克森相信童年對於人格發展非常重要,與佛洛伊德不同,認為人格在5歲以後繼續發展。在他最有影響的著作《兒童與社會》1950年中,他將人的一生分為8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1、0~1歲:信任vs.不信任 2、1~3歲:自主行動 vs.羞怯懷疑 3、3~6歲:自動自發 vs.退縮愧疚 4、6歲~青春期:勤奮進取 vs.自貶自卑 5、青年期:自我統合 vs.角色混亂 6、成年期:友愛親密 vs.孤僻疏離 7、中年期:精力充沛 vs.頹廢遲滯 8、老年期:完美無缺 vs.悲觀絕望 期次 年齡 心理危機(發展關鍵)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1 1歲 對人信賴←→對人不信賴(prenatal stage) 對人信賴,有安全感 與人交往,焦慮不安 2 2~3歲 活潑自動←→羞愧懷疑(autonomy vs. shame doubt) 能自我控制,行動有信心 自我懷疑,行為畏首畏尾 3 3~6歲 自動自發←→退縮內疚期(initiative vs. guilt) 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 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 4 6~青春期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青年期 自我統合←→角色混亂(identity vs. confusion)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6 成年期 友愛親密←→孤獨疏離(intimacy vs. isolation)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基礎 孤獨寂寞,無法與人親密相處 7 中年期 精力充沛←→頹廢遲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熱愛家庭,栽培後進 自我恣縱,不顧未來 8 老年期 完美無缺←→悲觀絕望(integrity vs. despair) 隨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責 (一)         源自精神分析理論,稱新佛洛伊德主義。 (二)         理論要義:異於佛洛伊德學派的部分。 1.          非建基於異常者的心理特徵,而是建基於正常者的心理特徵。 2.          非持早期決定論,而是全人生歷程不斷發展的人格理論。 3.          非建基於「本我」的性心理發展,而是建基於「自我」的人格發展理論,屬社會性的,顧又稱心理社會發展論。 0~1            信任對不信任 1~3            自主行動對羞怯懷疑 3~6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6~青春期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國小 青年期       自我統整對角色混亂     國中 成年期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中年期       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 老年期       完美無缺對悲觀失望 第一期    0-1歲             信任對不信任 第二期    1-3歲             自主行動對羞愧懷疑 第三期    3-6歲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第四期    6-青春期       勤奮自取對自貶自卑 第五期    青年期           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       第六期   成年期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第七期   中年期           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  第八期   老年期           完美無缺對悲觀失望 * 階段一:信任與不信任〈0〜1、1.5歲〉 - 發展順利 : 對人信賴,有安全感 - 發展障礙 : 與人交往,焦慮不安 - 佛洛伊德之發展階段 : 口腔期 - 階段的重要他人 : 母親或主要照顧者 * 階段二:自主與羞怯懷疑〈1、1.5〜3歲〉 - 發展順利 : 能自我控制,行動有信心 - 發展障礙 : 自我懷疑,行為畏首畏尾 - 佛洛伊德之發展階段 : 肛門期 - 階段的重要他人 : 父母親 * 階段三:積極主動與退縮內疚〈3〜6歲〉 - 發展順利 : 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 - 發展障礙 : 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 - 佛洛伊德之發展階段 : 性器期 - 階段的重要他人 : 家庭成員(同儕) * 階段四: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6〜12歲〉 - 發展順利 :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 發展障礙 :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佛洛伊德之發展階段 : 潛伏期 - 階段的重要他人 : 教師及同儕 * 階段五: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12〜18歲〉 - 發展順利 :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 發展障礙 : 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 佛洛伊德之發展階段 : 生殖期 - 階段的重要他人 : 同儕 * 階段六:友愛親密與孤獨疏離〈成年期〉18~25歲 - 發展順利 :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基礎 - 發展障礙 : 孤獨寂寞,無法與人親密相處 - 佛洛伊德之發展階段 : 生殖期 - 階段的重要他人 : 配偶及親密好友 * 階段七: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中年期〉25~65歲 - 發展順利 : 熱愛家庭,栽培後進 - 發展障礙 : 自我恣縱,不顧未來 - 佛洛伊德之發展階段 : 生殖期 - 階段的重要他人 : 配偶及子女 * 階段八:自我統合與悲觀絕望〈老年期〉65歲以上 - 發展順利 : 隨心所欲,安享天年 - 發展障礙 :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 佛洛伊德之發展階段 : 生殖期 0-1歲     信任與不信任           (對照Fured是口腔期) 嬰兒期 1-3歲     自主與懷疑               (對照Fured是肛門期) 幼兒期 3-6歲     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對照Fured是性器期) 遊戲期 6-12歲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對照Fured是潛伏期) 學齡期 12-20歲 自我統合與腳色混淆(對照Fured是兩性期初期) 青春期 20-40歲 友愛親密與孤僻疏離(對照Fured是兩性期) 成年期 40-65歲 創造與停滯               (對照Fured是兩性期) 中年期 老年期   整合與絕望               (對照Fured是兩性期) 老年期 關於試題: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主要內容是在強調什麼?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 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 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八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摘錄自考用筆記*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要義Erikson 依據一般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以發於自我成長的內因作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社會性的。因此,他的理論所解釋的人格發展,可以視為個體的心理社會發展,是以自我為基礎的;自我是後天學習的,故而對人格發展的解釋,在理論上合於後成原則。Erikson         ()       () ()()     () ()()     ()       (-) ()     () ()     () ()     生命終點(-) ()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一    出生~兩歲    對人信任與不信任(佛氏為口腔期) 二    兩歲~三歲     自主自動與羞愧懷疑(佛氏為肛門期) 三    三歲~六歲     進取樂觀與退縮內疚(佛氏為性器期) 四    六歲至青春期  勤奮努力與自貶自卑(佛氏為潛伏期)     1.對人信任與不信任:  能夠獲得滿足及成人的關愛  就能產生"安全感" 對人產生"信任感"  2.自主自動與羞愧懷疑: 幼兒在此時期已有基本的行走 推拉 攀爬等能力  有助於幼兒建立"自主能力" 3.進取樂觀與退縮內疚: 幼兒會主動發動各種活動 如:騎腳踏車 溜滑梯,若幼兒有機會自動活動,就會建立自動自發的主動性(進取)                                      否則會發展成內疚感(罪惡感) 4.勤奮努力與自貶自卑: 兒童會做服從規則的遊戲 興趣濃厚製造玩具 建立勤奮學習的責任感  偌大人不給機會 甚至加以責罰    兒童會趨向自卑感的方向發展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亦稱為【人格發展論】;共分為八大階段,分別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E.H.Erikson  心理社會期  八階段 人類發展任務論   八階段 年齡 心理社會期 發展危機 developmental crisis 1 0-1 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trust versus mistrus 2 1-3 幼兒期 自主行動與羞怯懷疑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 3 3-6 學齡前 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ersus guilt 4 6-12 學齡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 5 12-18 青春期 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identity versus role confusion 6 18-30 成年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 (intimacy versus isolation 7 30-50 中年期 精力充沛與停滯頹廢 generativity versus stagnation 8 50- 老年期 自我榮耀與悲觀絕望 egointegrity versus despair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Erikson信任與不信任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艾瑞克遜發展危機艾瑞克森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心理社會發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