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道德經-第廿二章 老子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 不自見,故明:"見"通"現",從無為無名到有為有名就是行為者的"現",相對於"道隱無名"的"隱"而言。"自見"即執求"成名"之義。老子所說的"明"是行為者明於道的內明〈襲明〉境地,是就行為者對資訊反饋的感觸靈敏性,以及對資訊意義的理解因應能力而言,滯守於某一名狀就失去了這種感觸因應的靈動性,所以說"自見者不明"、"不自見,故明"。   2. 不自是,故彰:自是即自以為是,即過於肯定自己所處的觀景點的絕對優越性。自是者難能有靈動變換參照系的能力,他既不善於與他人調協溝通、理解體諒,也不善於調換觀景點而對世界作多層次、多側面的觀照認識,因而不可能作出全面而準確的判斷,所以,"自是者不彰"、"不自是,故彰"。   3.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即自我張揚、自我誇耀。自伐者因某一功名的取得而躊躇自得、固步自封,既失去了靈動進取的能力,又把已立之功作為自我誇耀的本錢而消耗,所以,"自伐者無功"、"不自伐,故有功"。   4. 不自矜,故長:自矜即勉力維持于某一有名。為一有名而矜持於此名,將不可避免地隨此有名之"物壯則老"而自壞,只有效法道之柔弱靈動,使名變成為能動而任運的"自然",才可以長遠在途。所以,"自矜者不長","不自矜,故長。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老子道德經不自是不自矜不自見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