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課程評鑑的主要模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課程評鑑的主要模式     ◎行為目標模式(behavioral objectives model)   1.亦有人稱之為「科學」模式(scientific model)   2.主張嚴格控制足以影響研究現象的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可複製性(reproducibility)與複製性(replication)。   3.泰勒(Tyler)   4.大部分是屬於總結性的,強調成果評鑑。     ◎作決定模式(CIPP模式)   1.Context evaluation 脈絡評鑑(背景)   2.Input evaluation 輸入評鑑   3.Process evaluation 過程評鑑   4.Product evaluation 成果評鑑   評鑑過程的最後,期望發展出一系列可達成預期結果的替代方案,藉供作決定者從中選擇最適合所面臨環境中的一種,並假定所作的選擇,會達成改良課程的預期理想。     ◎差異評鑑模式   1.主張在進行評鑑單一方案時,宜包括輸入-過程-輸出。   2.主張納入評鑑目的與目標。     ◎不受目標約束的評鑑模式   1.主張評鑑者不能受方案發展者揭示之目標影響,以致有所偏失。   2.屬於總結性評鑑,以消費者為導向,不提供課程計畫者有用的形成性資料   3.是用來補充而非取代目標本位的評鑑     ◎感應性模式與外貌模式   1.強調教育的議題(issues)而不是目標或假設   2.直接或間接涉入或參與正接受評鑑的課程,以進行觀察   3.對於問題的確認,特別敏感   4.常在自然情境中採用,也具有相當的彈性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tingbc/blog/40355497-%E3%80%90%E8%AA%B2%E7%A8%8B%E8%88%87%E6%95%99%E5%AD%B8%E8%AB%96%E3%80%91%E8%AA%B2%E7%A8%8B%E8%A9%95%E9%91%91+2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課程評鑑不受目標約束的評鑑模式差異評鑑模式感應性模式與外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