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家族治療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A) 經驗/人本治療取向的理論- 以 Carl Whitaker 和 Virginia Satir 為代表Whitaker 等認為人有權自我決定,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中,經由克服僵局來獲得成長與成熟,治療時重視當事人現在的經驗;Satir 則強調個人性支持的的重要性,因個人性支持有助於當事人當下的自我覺察,能有自尊且能清楚地與 能有自尊且能清楚地與家人溝通。相對於精神分析模式為病人提供解釋和洞察,經驗主義取向治療讓家庭成員有自發性、表達情緒之自由及個人成長之機會 、表達情緒之自由及個人成長之機會,亦即人際互動的經驗才是成長的主要動力,而非僅依賴治療技巧所能達成。   (B) 結構取向的理論- 以 Salvador Minuchin 為代表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強調家庭單元的主動性、組織的整體性,以及家庭經由溝通模式形成的組織方式;並以家庭成員間的聯盟、界限與權力關係來描述家庭系統,認為許多心理疾病與行為是家庭結構或權力運作不良之反應。結構家族治療著重於當前溝通,優先考慮行動 ,優先考慮行動而非洞察或了解,藉著參與家庭以及適應其風格,以了解家庭成員處理問題和彼此對待的方式,最終能夠協助他們改變功能不良行為,並重新安排或調整家庭結構。   (D) 溝通/策略取向的理論- 以 Jay Haley, Cloe Madanes 為代表從研究精神分裂病人的溝通中發展出的溝通理論,認為問題原因起於互動,問題維持的原因在於互動間特定的行為次序,非個人的心理病理,因此,治療者的任務在於發展特定計劃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 ,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策略家族治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取向,其治療焦點放在過程而非內容,而且是問題解決導向。策略家族治療也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 、階層等主題,所強調的主要概念和結構家族治療相類似。其主要論點如下: (一) 使用指令(use of directive) 策略家族治療學派其介入措施經常使用「指令」的形式,問題的形成與治療的目標越清楚,則指令越容易下達與執行。指令在策略家族治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二) 矛盾介入(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為了切合問題狀況或因應當事人之需要,運用「矛盾介入」(即反向策略及迂迴)之技術,使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之處境,來切斷當事人之抗拒,最後違背「反向指令」而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以「症狀處方」的方法,去操縱一個人或家庭,使他們放棄功能不良的行為。 (三) 重新框視(reframing) 這是一種重新詮釋「問題行為」的技術,此做法背後的假設是:對某個「問題行為」給予新的意義,協助家庭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行為,使頑固行為獲得解決。 (四) 假裝技術(pretend technique) 此種技術具矛盾特性,不適合用於引發違逆與反抗,但有助於克服家庭抗拒。治療師透過改變背景脈絡,而不知不覺地要求當事人自願去控制行為,以假裝的方式去解決原來真實症狀的狀況。 (五) 家庭隱喻(family metaphors)   讓家庭成員在一種不受威脅之情況下,透過某種自然界圖像或象徵物,將當事人內心的想法引導出來,協助產生新的觀點與覺察,對事務能有更深入之認識與體會。 更詳細的內容詳見http://www.acft.org.tw/Uploads/20097281129431796756.pdf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家庭隱喻Satir使用指令假裝技術家族治療家族治療理論系統理論結構取向結構取向的理論自我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