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難以被證明其宣稱為假的高價商品都該受質疑。近10年自從網路泡沫之後許多不實的商品宣稱並未因此減少,但相對地,許多以天然或無名的商品也同時崛起,而這些我們可以稱為是「不胖素人」,「不胖」代表的是一種具有實質的特性,沒有膨脹也沒灌水,而「素人」代表的是一種真實性的展現,不浮誇也不渲染。我個人每天吃的是自己作的「私釀水果酵母麵包」(“天然”太氾濫了被汙染了),因為滿足了個人在經濟性、可靠性及成就感的需求,這也是不胖素人的另一項特質-講事實不講故事。如果我們崇尚實質與真實的思考方式,那麼以下將討論的議題或許對我們的知識的增長會有助益-什麼樣的食品宣稱是該受到質疑的?
當自製與外購的品質缺乏一致性時我們該質疑。在家自製與市售口感應該要有一致性的效果(口感、視覺上)。如果我們按照食譜在家做麵包,那麼遵循一定條件做出來的麵包不應該有香濃的味道,因為任何水果酵母所製作的麵包經過高溫後已不可能有水果香。如果我們也同樣按照食譜在家包水餃,那麼水餃皮也不應該像小吃攤賣得一樣有表皮光滑(因為自製不會加鹼),如果我們自己做麻婆豆腐,那麼顏色絕不可能是討喜的紅,因為沒有加色素,所以當自己做的與餐廳的不具一致性時,通常需要質疑究竟是賣家的技術好還是他們走偏門。如果自製的布丁要與市售保持一致性(有彈性),那麼香料、色素及特殊澱粉就不可少,因為這些食品很難歸因於複雜技術而導致自製與市售有極大落差,而真正原因在於許多添加物。粽子或許是最能代表一致性的食品,很少聽說自家做的與市售的有很大落差,而且不論誰家包的粽子的味道雖然可能不同,但口感應該都會大同小異,很可惜的是大多數/素人缺乏自製經驗時,當然就難以比較出哪些市售的食物「太完美而不真實」。
當食品成本與售價缺乏合理性時我們該質疑。如果我們自製虱目魚丸,那麼他的售價必然要高於魚的成本才合理,如果虱目魚的成本每公斤$55,那麼如果用95%魚肉+5%豬油的條件下,虱目魚丸的合理售價一定要$100以上(50%的利潤),當我們買到的丸子類的食材成本低於$100,那麼其中必有文章(火鍋料大致是如此)。我們買貴一點的是不是就安全了?若是如此將會落入商人行銷手法的圈套,因為只要商人提出令人心動的訴求時就很容易達到提高售價的目的,例如:以「手工」、「天然」、「嚴選」、「冠軍」、「生機」、「非基因改良」」、「黃金比例」或「限量」等等訴求,這些宣稱的共通特性就是產品售價通常會遠高於一般行情,其次是這些宣稱難以被否證,因此不見得一分錢一分貨。又例如,我們自製排骨酥(排骨酥冬瓜湯),那麼他的售價必然要高於豬排骨的成本才合理,如果成本是每公斤$110,那麼合理的售價可能要200(但通常很少會賣到如此高的價位),很有趣的是,以目前市售的排骨酥,或許只有以不新鮮或斃死豬為材料才有可能讓廠商獲利。如果我們對於便宜的食品沒信心,也無法用嘴巴嚐出高價食品內藏了哪些「文章」,我們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少吃或是自己動手做,而不是去買比較貴的。
當外購食品能產生長效的保存效果時我們該質疑。不論按照各種版本的食譜在家自製的麵包,在一般室溫下大約只有2~3天的賞味期,而自製麵條在冰箱也大約是2~3天,如果我們外購的食品能保存一星期而不變質,那麼肯定不是家裡風水比較好的原因,而是市售食品埋藏了「達人不可告人的技術」,附帶一提,這些完美而顯得不真實的保存效果是可以判斷的,其一就是當我們無法在一般量販店買到市售食品所提供的成分,或是那些標示我們根本看不懂,若是如此,那麼我們就應該對這些市售食品保持距離,因為我們看不懂那些標示時,代表該食品已經遠離了「不胖食物」的特性-不具有食物的實質性,當我們買不到那些那成分時,那已經不是「大多數/素人」也可以自製的,也代表食品是靠浮誇的獨門技術或行銷的渲染。
市售食品也應該能讓我們在自家複製,如果不行,那麼應該要質疑。如果我們自製與市售食品有極大落差時,那麼那些好吃又方便的食物可能已經不可靠了,因為大多數市售食品原本就是起源於一般家庭廚房,那些都可以被在家自製而且大多無關於複雜技術,而這也正是「不胖素人」的基本精神,不吹噓、不浮誇,講事實不講故事,如果許多讓人心動的商品訴求讓人無法證明為假,而該食品售價又超乎行情,那麼我們應該要與這些食品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