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應邀到各高中演講有關大學科系選擇的主題,我覺得最有趣的一個現象是,家長們盛情參與,往往比自己的子女還積極。
現在年輕人好像沒有「青春叛逆期」,到了十六、七歲跟父母依然很親暱,彼此好像朋友一樣,不像我們這一代,總覺得被父母管很煩。從家庭和樂來說,這當然值得慶賀,但從人格發展來看,叛逆期是一個人走向獨立的必經階段:青少年開始有「個體意識」,凡事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把父母意見都當成對的,討厭父母插手和干預,希望得到更多尊重,而且開始有自己的生活圈與死黨,不再像衛星一樣整天圍繞父母打轉。叛逆期消失,後遺症就是下一代的獨立性弱化,年紀不小了還是很「黏」爸媽。
就像最近我到某高中演講,現場來了不少關心孩子前途的家長,場外則有一群學生在打球,學校輔導老師請他們進場來聽演講,得到的回答是「不用了!反正爸媽在裡面聽,還有做筆記,回家他們會把重點告訴我!」
同樣的,上星期台大校園徵才活動,我們雜誌副總編輯李翠卿走訪發現,「到處可見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怪現象,小孩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坐在旁邊填履歷,反倒是父母熱心地問東問西。」更有甚者,許多年輕人懶得來現場,乾脆請父母帶著自己的履歷去應徵。現場攤位到處可見兩鬢斑白的家長,坐在那裡幫子女填寫表格,子女則不見蹤影,真搞不清是誰在求職?
我們這一代從小所受的是權威教育,所以青春期對父母師長的反叛心特別強烈;而年輕一代則在民主教育下長大,父母師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長輩」,而是成為朋友般的「平輩」,因此下一代也就沒必要反叛,親子之間甚至緊密到有如嬰兒期那種「生命共同體」的關係——說得刻毒一點,現在很多人長大了還丟不開奶瓶,對父母依賴得太過份了。而父母從尊長變成平輩,也造成很多年輕人進入職場後,面對「長官—部屬」的尊卑倫理關係,完全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拿捏應對進退的分寸。
有一位中學時代跟我同班的朋友,從小就是「唯母命是從」的乖乖牌,經常成為全班同學的笑柄。但大學聯考時,他卻做出一個石破天驚之舉:分數明明可以考上台大外文系,他卻背著母親,偷偷把第一志願改成中山外文系,因為當時中山是離台北最遠的一所大學,他想擺脫老媽的事事干預。其實不只是他,我們這一代年輕時,只要有機會到外面自己住,就絕不住在家裡,省得凡事都要被父母管。對照於現在的單身寄生族,年近30還理直氣壯賴著跟父母同住,「渴求獨立」與「逃避獨立」的差別何其大?
在生涯規劃上,年輕一代很倚賴父母給他建議、學校給他輔導、甚至幫他做決定,自己反倒像個事不關己的旁觀者。「生涯規劃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對自己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多少年輕一代能有這樣的體認?
舉一個例子,許多人事廣告與求才網站現在都特別提醒求職者:請註明應徵職務項目。這不是廢話嗎?投履歷到銀行求職,卻不寫清楚是要應徵理財專員還是櫃檯員,有這麼扯的事情嗎?一點也沒錯!我聽到好多人資主管抱怨,有越來越多新鮮人的履歷,寫得洋洋灑灑,但最基本的「應徵職務」這欄卻是空白。起先以為是疏忽遺漏,後來才發現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希望企業人資看到履歷表後,幫他們做決定——簡直把企業人資當成生涯輔導老師了!
這就好比上門買東西,卻不知道自己要買什麼,請店員幫他決定一樣,未免太可笑了!我們雜誌副總編輯李翠卿在台大徵才現場,就親眼直擊幾個案例:
【案例1】一個機械系學生填完履歷後,應徵職缺欄空著,人資提醒他:「同學,你要填寫想要的職缺喔。」他停頓了幾秒鐘,一臉茫然地說:「我根本不知道我能做什麼,不然,你先看看我的條件,幫我寫一個合適的。」
【案例2】一個國企系的女生在履歷表的應徵職缺上填「人資」,對方問她:「同學還有其他想要瞭解的問題嗎?」她居然問:「嗯...可以大概跟我講一下,人資是做什麼的嗎?」招募人員當場傻眼。
下一代的工作舞台,很可能不在台灣,而是在中國,在越南,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獨當一面、在海外開疆闢地的戰將,如果獨立性不夠強,別想成為國際化人才。台灣上一代半句英文都不會講,照樣提著一口皮箱闖蕩全球;下一代雖然英日文琅琅上口,請問有幾人能辦到?
新聞來源:臧聲遠部落格
http://www.jobeasy.org/job_news/job_news.aspx
閱讀更多職場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