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唐恩(William Dunn)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政策監測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一)社會系統會計途徑: 運用社會變遷的主客觀指標,衡量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反映政府整體施政績效。此法於1960和1970年代頗為盛行,其主要工具乃為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即利用外在客觀社會條件和內在主觀受政府服務的統計資料,來顯示社會變遷的趨勢。 (二)社會實驗途徑: 有系統的操縱政策行動,以觀察政策結果的變動; 簡言之,即衡量政府部門採行或進行某政策或計畫,其結果前後變動的情形,如是正面,則顯示這項政策行動是有效的。同時,可以藉著觀察小規模的政策行動監測情況,而考慮是否要採取更大規模的政策行動。 (三)社會審計途徑: 藉著監測投入、轉換過程、產出、影響等變數彼此間的關係,而瞭解政策結果是否為不充分的政策投入所造成的,或是在對標的人口提供資源及服務過程中有所偏差的結果。 (四)社會研究累積途徑: 運用調查研究型態對政策投入、過程、產出和影響予以評估,通常此法不僅可用於政策或計畫的評價,更可用於以機關為單位的生產力衡量。 與波伊欺特(T. Poister)等人提出六項政策評估一般性標準: ①效率(Efficiency):指政策產出與所使用成本間係。 ②效能(Effectiveness):指政策方案達成預期結果或影響的程度。 ③充分性(Adequacy):指政策執行以後,消除問題的程度。 ④公正性(Equity):執行後資源、利益及成本公平分配的程度。 ⑤回應性(Responsivence):滿足標的人口需求、偏好或價值的程度。 ⑥適當性(Appropriateness):指政策目標的價值如何?對社會是否合適?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