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載入中..請稍候..
【詳解卡福利】寫作批改懸賞券,將於 2025/04/30 23:59:59 過期,還沒使用或領取,趕快前往領取並使用吧!
前往查看
我想開課
●
公告
搜尋
回報
註冊
登入
功能列表
課程筆記
循序
試卷
寫作批改
NEW!
錯題
自由
考試秘書
考試總覽
近期刊誤
最近測驗
未完成試卷
冠軍賽
精熟測驗
各科能力分析
打氣工具
私人筆記
打卡
考用行事曆
我上傳的試卷
收錄的題目
按讚的題目
發表的討論
查單字
收錄的試卷
好友
加值服務
商城
鑽石兌換商城
NEW!
加值訂單查詢
VIP專區
VIP與詳解卡管理
VIP功能介紹
下載題庫專區
下載題庫
試題查詢
序號兌換
活動
密技
Reui Fen Huan
研一上
阿摩第 5 期
28498枚
打氣
送VIP
+好友
◄ 返回列表
發帖
回覆
2
人
【國小】教育哲學--17世紀理論總整理
發表于: 2013/02/11
教育哲學的發展趨勢
英美教育哲學的主流~17世紀前
唯實主義
內涵
1、哲學中稱「實在論」、「唯實論」;教育中稱「實在主義」;文藝中稱「寫實主義」。
2、主要是表達對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關係的看法。
3、中世紀(6~13)經院哲學(教父哲學)出現「思維與存在」的論戰,其教育哲學思想特徵為「黨同伐異」,主要分為兩派:
(1)唯實論:主張普遍概念是客觀存在的,即「共相是實體」,承襲柏拉圖、聖奧古斯丁的觀點。
(2)唯名論:認為普遍概念只是名稱,只有個別感性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即「共相是名稱,殊相是實體」,承襲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4、17世紀唯實主義:(與唯實論不同)
(1)是一種對人文思想的反動,受到注重事物研究的科學態度而興起,強調內容與實際的感官,
認為知識的來源主要得於經驗。
(2)認為外在事物有其客觀的存在,人們所持的觀念要與外界相符應才能算是真的知識。
(3)受到經驗主義大師洛克的支持;18世紀受自然主義大師盧梭鼓吹。
類別
人文唯實論
人物
米爾頓(Milton)、康門紐斯(Comenius)
內涵
1、教育主張「閱讀古文體認生活」、「重視方言價值的實用性」、「課程重廣博」。
2、主張希臘「文雅」教育的復活,是「泛智主義的象徵」。
3、改進人文主義思想,強調地方語言,促進現代國家的形成。
社會唯實論
人物
孟登(Montaihne)、拉伯雷(Rabelais)
內涵
1、Montaihne注重旅行教育,主張廢除體罰;Rabelais強調衛生保健的重要性。
2、認為語言研究不能包括教育的全部,強調教育目的在處理社會生活的問題。
感官唯實論
人物
威斯夫(Vives)、康門紐斯(Comenius)
內涵
1、主張感官為吸收自然的探索知識來源,強調實物教學、直觀教學。
2、奠定後世教育心理化的基礎,認為凡家庭、鄉村的學校,均應負推廣教育功能。
理想主義
(1)又稱「唯心主義」、「觀念主義」,主張決定存有的是心靈、精神或思想。(與唯物論相對)
(2)自柏拉圖開始,17世紀Leibniz首次運用Idealist這詞;18世紀被用來稱呼Berkeley的理論;19世紀Hegel將觀念論提高到最高峰,建立「絕對觀念論」。
(3)在哲學主張:唯心是世界本源,外在世界乃觀念所生。
(4)知識論主張:知識市主觀的,知識的來源主要靠理性作用,是領悟宇宙真理的內在觀念。
(5)倫理標準是永恆且普遍的,重視尋求真理且完美的道德品格。
理性主義
人物
希臘三哲、史賓諾沙(Spinoza)、笛卡兒(Descartes)
內涵
1、笛卡兒(Descartes)
(1)善於懷疑傳統習俗、權威學說,被稱為「第一位現代哲學家」。
(2)心物二元分立形上學:人的心靈能力是先天而來,只要善加運用認知法則,即可獲得真知。
(3)理性思維的內容是先天的:透過「理性直觀」、「理性演繹」來求知識。
(4)著『方法論』,以「我思故我在」確立了「自我」(思考)的必然性。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
人物
伊比鳩魯學派、洛克(Locke)、柏克萊(Berkeley)、休姆(Hume)、培根(Bacon)
內涵
1、培根(Bacon)
(1)著『新工具』,強調「知識就是力量」,主張教育目的是在獲取實用的知識。
(2)知識即科學知識,知識的研究應從事實的觀察入手,然後歸納成結論,用於實際活動。
(3)「仿蜜蜂方法」:蜜蜂在外有選擇地採集花粉,經自己內在消化再釀出蜂蜜。指能廣博閱讀而又能提出己見的研究方法。
(4)破除四大偶像:種族偶像、洞穴偶像、市場偶像、劇院偶像。
2、洛克(Locke)
(1)教育過程為由外往內的「注入」,為「注入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2)主張所有知識必須靠經驗獲得,知識內容主體是靠自己建構而成。
(3)感官經驗來源為「外感官經驗」、「內感官經驗」。
(4)著『教育叢論』,持「教育萬能論」觀點。主張以德育作為教育目標,理性要靠後天環境(教育)的訓練。「健全的心靈
寓於健康的身體」。
課程發展與設計--3
課程發展與設計--3
課程發展與設計--2
錯在阿摩,贏在考場
給我們一個讚,讓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登入後,將不會看到此視窗
×
任務說明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