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 |
【閒聊】 如何幫助過動兒發表于: 2012/06/20 |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令人惋惜的電視新聞報導,一位父親因兩歲的女兒非常好動,常常把玩桌上的剪刀,認為 女兒過動,屢勸不聽,而出手教訓,導致女兒跌落,頭部受傷死亡。姑且不論這個小孩是否有過動傾向,或是這位父親有虐待兒童的行為,如果這位父親能夠了解, 充滿好奇心、不斷探索周遭環境是他兩歲女兒現在的發展需要,而將危險的剪刀收妥,而非責打,這個悲劇也許不會發生。
正當我為社會教育欠缺兒童發展及管教的正確觀念而唏噓時,另一篇報導卻又燃起了我的信心。一位在小學就讀的過動兒,因老師及家長的了解及投 入,引導同學去接受他,雖然仍常常干擾上課或是衝撞同學,帶來一些困擾,但老師及同學都能容忍,以正確的態度處理,沒有將他當作「不聽管教的壞孩子」,而 能繼續接受教育,與一般小孩相處,擁有美好的童年經驗。
所以過動兒的行為問題,往往在年幼時已逐漸出現,尤其學齡前期(四至六歲)更是過動兒鑑別的關鍵時刻,家長或老師如能趁早洞察,面對問題,給予適當的處置,始能扮演協助這些兒童處理各種行為及學習問題的輔導角色。
以下提供幾項原則,協助家長處理有過動傾向的兒童行為問題:
(一)溫和的語言態度: 語氣盡量放低放慢,勿急躁,心平氣和的與他交談,以減輕不安及壓力感。
(二)多給予鼓勵,少說「不」: 禁止、責罵或體罰常常效果不彰,且易引起衝突,增加挫折感。多差遣他協助家事以發洩好動的本性,減少干擾的行為,並適時鼓勵誇獎,增加自信。
(三)協助集中注意力: 可利用重複叫小孩的名字,蹲下來與小孩面對面再開 始說話的方式,吸引注意力。說話內容簡短明確,一次只吩咐一件事情,以免分心。對已交代的事情可反覆提醒,但切勿過於嘮叨,以免產生反感。除口述外,也可 運用肢體動作或圖表引起注意。最後可要求小孩將指令重複一遍,以確定聽懂了。
(四)減少環境刺激: 安排學習活動的環境盡量單純安靜,避免導致分心的感官刺激,如桌面除教材外,不放任何東西,尤其是玩具;關閉窗戶,以免窗外景物分心;避免撥放音樂。選擇遊戲夥伴時,盡量選擇活動度不高的小孩,且一次只跟一位小孩玩耍,以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
(五)分段學習: 安排學習活動時間勿冗長,依照個別的持續力,安排休息時間,以免挫折,之後再逐漸延長時間。
(六)規律的日常活動安排: 日常生活習慣定時定點規律執行,如物品的放置、吃飯及上床的時間等。固定安排可發洩精力的活動,戶外活動如打球、溜冰、騎腳踏車等,戶內活動如堆積木、傳接球等,避免安排需要專心的靜態活動如彈鋼琴、書法等,以免適得其反。
(七)注意環境安全: 過動兒衝動的特質,常常不顧危險而造成傷害,所以居家環境佈置避免易碎物品的擺設,空間需寬敞,家具盡量簡單,門窗需牢靠,危險物品需妥當收藏。
學齡前期兒童的家長如何早期區分自己的小孩只是好動還是有過動的傾向呢?過動兒在臨床醫學上稱為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其行為表現分為三大類:
注意力不集中
(1)常常不注重細節,簡單的工作也非常草率、粗心大意。
(2)做事或玩耍都無法專注,即使是他有興趣的活動,亦無法持續。
(3)別人對他說的話常常「有聽沒有到」,即使確定他聽到了,也不作反應。
(4)無法遵照指示把事情做完,包括學校作業、家事或休閒活動。
(5)常常做事沒有規劃,忙來忙去,事情還是一團糟。
(6)常逃避或討厭需要專心的事情,如上課、家庭作業等。
(7)常常搞丟東西,例如課本、作業、鉛筆盒、心愛的玩具等。
(8)常因為外界一些不相關的刺激而分心。
(9)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活動量過多
(1)常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
(2)在教室經常離坐,或是應坐著的場合坐不住。
(3)在不適當的場合常常跑來跑去,爬上爬下。
(4)無法安靜地玩遊戲。
(5)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動來動去,靜不下來。
易衝動
(1)沒辦法等別人把話講完再回答,如在別人問題未說完時即搶答。
(2)別人談話時常常插話,或貿然闖入別人的遊戲。
(3)團體活動時無法耐著性子排隊或等待輪流。
如果您的小孩常有類似以上行為出現,且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無法與同年齡小孩互動等問題。建議您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專業醫師的診斷及協助,過動兒經由藥物治療或行為矯正,均有良好成效,切勿不在意而錯過治療時機,影響小孩後續的發展,造成小孩一輩子的遺憾。
作者:陳孝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