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教育哲學的主流~18世紀
自然主義
人物
盧梭(Rousseau)──「教育界的哥白尼」
內涵
(1)解除束縛,返回自然 (2)自然教育就是「消極教育」
(3)自然教育就是尊重學童價教育 (4)自然教育就是實物教學的教育
愛彌兒
1、三位教育說:人的教育來自三種途徑→(1)自然的教育(2)事物的教育(3)人的教育
2、教育階段
時期
年齡
內容
嬰兒期
0~2
保健
兒童期
3~12
感官發展(消極教育的年限為12歲)
青年前期
12~15
探討大自然奧秘、手工工作(15歲前不必有書)
青年期
15~20
正式教育的開始時期
女子教育
男女「天生自然」有差異,女子應以順從取悅男人為天職,以作賢妻良母為目標
.
批評主義
人物
康德(Kant)
內涵
(1)融合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即批評先有標準,再透過標準的檢視,接受正確知識,拋棄不正確的信念。著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三大哲學巨著。
知識論
(1)知識由先天理論與後天經驗所構成 (2)理性具指導作用(統覺能力)
(3)知識獲得的過程:感官→整理→知性→判斷→融入→知識體系
(4)知識範圍止於現象界(不及心靈問題)。
道德哲學
(1)無絕對的善,善的形式不受經驗的制約。
(2)「道德義務」:指為道德而道德,並無任何附帶條件或要求。
(3)道德體系分自律與他律,注重意志的自律,而非外部的制裁。
美學
(1)性質:美是無私的滿足感 (2)分量:普遍地在主觀感情「共相」下所建立的
(3)關係:自然美、自由美、存依美(4)樣態:美是主觀的
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實現道德教育與提升人類素質。
2、教育方法:(1)三化教學:「教化」發展個性;「開化」促進文明發展;「德化」培養世界公民。(2)訓育方法:主張先防止為惡,再積極加以輔導教化。(管束過程不訴諸外力的獎懲)
(3)道德教育:「自律的殿堂必經他律的大門」,最終目標是「意志自律」。
影響
(1)學思並重 (2)道德教育在使兒童服從規律 (3)訓練意志,啟發內在理性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
新人文主義
時代
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18世紀啟蒙運動後
相同思想
以希臘羅馬式的古典文學和文化關係為主
相異思想
(1)恢復「羅馬」古典時代文化
(2)注重形式、模仿語言、文字、生活
(3)機械與盲目式,流於裝飾的表象
(1)恢復「希臘」古典時代文化
(2)不注重形式、模仿,重人文世界觀
(3)強調自覺、批判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