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教師檢定(教檢)◆國民小學◆教育理念與實務(舊名:國民小學教育原理與制度)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21.功利主義者彌爾(J. Mill)倡言行為之善惡,視其傾向於產生快樂或痛苦之程度為衡, 因而,他倡議的道德判斷對象為何?
(A)行為動機
(B)行為結果
(C)動機與結果並重
(D)動機與結果銜接


答案:B
難度: 簡單
最佳解!
ivsmilecc824 國三上 (2015/02/06)
1。動機論(義務論、主內派)重點:人要有內發的善意,重行為動機。主義:嚴格主義(因為要看動機好壞,比較高層次,比較嚴格)人物:康.....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4F
小欣(上岸) 高二下 (2018/01/31)

動機+結果:杜...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5F
108教甄應屆正取◆Ama 高三上 (2019/01/25)

義務論 代表學者:康德

強調行為的正當性,行為動機之純正,而不重視行為的結果。善意志

效益論 代表學者:邊沁、米爾

以行為產生的整體結果決定行為的道德正當性

德行論 代表學者: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德行是一種習慣養成的氣質傾向,強調「實踐智慧」的養成。「孝敬」行為為品行、品德接近德行論的德育原則。

5c4ab9bc6cc23.jpg#s-519,166

(整理自阿摩)
6F
L 大四下 (2019/05/27)

重點在 產生"快樂"

21.功利主義者彌爾(J. Mill)倡言行為之善惡,視其傾向於產生快樂或痛苦之..-阿摩線上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