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上
阿摩第 4 期
14640枚
 2 

【其它】骨鬆骨折恐失能 「骨本」從年輕開始存

發表于: 2012/10/22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的報告顯示,50歲以上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對於年長者而言,由於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髖骨骨折相較於其他部位骨折來的高,且導致的失能及死亡所造成之經濟負荷也相對較高,大約有20至24%的民眾,在發生髖骨骨折的第1年即死亡,且髖骨骨折經常造成失能狀態,1年內大約有40%無法自行走路、60%患者需要協助,除影響患者及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及經濟負荷,也增加醫療支出。





國健局表示,IOF訂定2012年世界骨鬆日主題為「stop at one」,指出發生第1次骨鬆性骨折後,將近一半的人會再發生第2次,如果第1次骨折發生後,能夠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有效降低骨折再發率及節省醫療支出。因此,國健局除了呼籲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患者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外,仍需透過飲食及運動來維持骨質及預防跌倒,避免再度發生骨折。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例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例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正遭受骨質疏鬆威脅,而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因此,隨著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對國人的威脅會更加劇,相關防治作為更顯重要。

國健局解釋,人體骨骼的骨質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而骨質疏鬆症是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骨折。

同時,上述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過去1年跌倒次數平均都在2次以上,比沒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跌倒次數來得多。在骨鬆和跌倒的加成效應下,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住院、失能等不良預後,不僅增加整體醫療耗費與社會公共健康照護體系之負擔,且老人骨折後長期臥床的結果,經常併發感染而造成死亡。

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過輕、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呼籲國人可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MI)來瞭解及監測自己的體位狀況,當BMI小於18.5或是大於等於24,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

國健局提醒民眾,從年輕就要儲存「骨本」。存骨本三大要訣是:高鈣、頂天(日曬)、立地(負重運動)。國健局表示,從小要養成高鈣飲食習慣,包括:喝牛奶、吃起司、黑芝麻、小魚、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等;要適度曬太陽,讓身體增加維他命D的製造;並多多從事負重運動,強化骨骼,例如:健走、慢跑、跳繩、伏地挺身、舉啞鈴等。

又依據IOF建議,每週3天,每天做45到60分鐘的負重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至於已罹患骨質疏鬆的民眾,仍需養成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但運動計畫及強度應與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討論,不宜勉強進行,以免發生骨折。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應提高警覺,慎防跌倒,以降低骨折發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