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班度拉 社會學習論~四種模仿方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學習者對楷模人物的行為進行模仿時,將因學習者當時的心理需求與學習所得的不同,而有四種不同的方式: (一)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種最簡單的模仿學習方式。人類生活中的基本社會技能,都是經由直接模仿學習來的。諸如幼兒學習使用筷子吃飯與學習用筆寫字等,都是經由直接模仿學習的。     (二)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綜合模仿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模仿。學習者經模仿歷程而學得的行為,未必直接得自楷模一人,而是綜合多次所見而形成自己的行為。例如,某兒童先是觀察到爸爸踩在梯子上修電燈,後來又看到媽媽踩在高凳上擦窗戶,他就可能綜合所見學到踩在高凳上取下放置書架頂層的故事書。 (三)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對楷模人物所模仿者,不是具體行為,而是他的性格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電影、電視、兒童故事中所描述的偶像型人物,他們在行為背後所隱含的勇敢、智慧、正義等性格,即旨在引起兒童象徵模仿。 (四)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抽象模仿是指學習者觀察學習所學到的是抽象的原則,而非具體行為。算術解題時,學生從教師對例題的講解中,學到解題原則,即為抽象模仿。 關於試題:教育心理學一詞始自何人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A)桑代克(B)泰勒(C)布魯姆Bloom(D)辛普森Simpson      答案:A 關於試題:教育心理學家Sternberg指出:「最基本的訊息處理」就是把感覺訊息轉換為內在表徵,進而在記憶中組織訊息是認知學習的重要訓練。請判斷下列那一種不屬於其指出「最基本的訊息處理」必須具備的成份? (A)獲得成份 (B)聯結成份 (C)應用成份 (D)保持成份  答案:B 最基本的三種訊息處理成份是: 1.習得成分(獲得)acquistion components:指與"學習新訊息"有關的歷程 2.保持成份retention components:指與"記憶已學得的訊息"有關的歷程 3.應用成分application components:指與"將以學習的訊息用於解決問題"有關的歷程 Sternberg再加上"後設成分metacomponents"用以選擇聯合和監控這些基本成分的高層次控制策略 摘自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林清山 p.516 時  間   分  期   人 物 及 研 究 方 式   19th末~   20th50年代   科學實證期:將科學心理學的原則應用在教育上。   1.  桑代克:最早經由動物實驗建構學習定律的人,促使教育心理學走向科學化,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   2.  杜威:與詹姆斯共創功能學派,強調個體適應環境的功能除內省法外,開始採用觀察與實驗法研究問題。   1960年以後   建立理論系統期。   1.  布魯納:強調教育的歷程應符合兒童的認知結構,並考慮學生如何學習。   2.  蓋聶:提出學習的外在條件(提供教心重要教學理論基礎)。   1970年以後   教育心理學時期:採資訊處理理論、認知心理學的新理論探討教學有關的問題。   教育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969美國《心理學回顧年鑑》,而後許多研究都以學校教育情境為題材,重視動機、個別差異、認知歷程、學習策略等方面的探討。     (A)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它與一個人的個人能力水平相關,但並不代表個人真實的能力水平。自我效能感具有決定人們對行為任務的選擇及對該任務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同時也影響人們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的思維模式以及情感反映模式。 (B)成就動機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試圖追求和達到目標的驅力。 (C)抱負水準乃指個人從事某種實際工作之前,主觀的估計自己所能達到的成就目標,這個目標僅代表一個人的願望,它可能高或低於個人實際的成就,以往成功的經驗會提高個人的抱負水準;相反的,失敗的經驗會降低個人的抱負水準。 好像這題針對第一、二勢力各家解讀不同,不知道有人是否可以引證專書來解說此題。 摘自教育趨勢導報第十一期【最新教育心理學常見解釋名詞】 一、心理學的第一勢力(first force)   即行為主義,又稱行為心理學,由華森在1913年所創,強調環境決定論。可分為激進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 二、心理學的第二勢力(secondary force)   即精神分析論,又稱心理分析學派或心理動力派,為佛洛伊德在1896年所創。人格結構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發展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等階段。對人性的看法為性決定論,6歲定一生的概念。 三、心理學的第三勢力(third force)   即人本心理學,在二十世紀五O年代由馬斯洛(Maslow)和羅傑士(Rogers)所創,將人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個體,個體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和主觀的現象場,透過自由意志選擇自己行為,邁向自我實現。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埸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 通過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對理解教育心理學也有一定的幫助。首先,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兩門學科之間的關係就像醫學與生物學、或工程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係。然後,從教育心理學又可以發展出研究教育問題的眾多特殊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課程發展、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特殊教育和課堂管理。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及學習科學中得到養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在大學裡,教育心理學專業通常設於教育系內,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學導論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學的內容[1]。 研究教育心理學五大方法分析比較 研究方法 定  義 種  類 優  點 限  制 觀察法 不採用任何控制方式,對環境進行觀察   依情境分類: 自然觀察法 控制觀察法 依關係分類: 參與觀察 非參與觀察 反應行為之真面貌,可獲得一手資料。可研究數個變項間的關係,適用於不介入主題的研究。 有些事項不宜觀察,觀察所得僅是現象的澄清。耗時,具有霍桑 效應。 調查法 以某個問題為範圍要求受試者回答,以推 測團體心理趨向 種類: 問卷法 晤談法 問卷法:省時省力,短期內可獲得大量資料,適用於探索性的問題,易於量化,找出變項間的關係。 晤談法:控制受訪情境標準化,可觀察受訪者語言和非語言反應,回收率高 問卷法,回收率低,僅能得到行為表面層次意見。志願者誤差 漏答不易追蹤, 缺乏彈性,代表性受質疑。 晤談法,情境易被干擾,訪員素質影響訪問品質。 測驗法 以標準化的工具來評估身心特質   種類: 智力、性向、 成就、人格 建立標準化的格式,並建立各種常模來鑑別個別差異,在評量上較為經濟。團體測驗可蒐集大樣本資料 建構測驗耗時費錢,專業人員、測驗情境,受試者文化背景、反應心向不易掌握,測驗結果易被誤用 實驗法 在控制情境中,探求 自依變項因果關係   種類: 實驗室實驗法 實地實驗法 原則:最大最小控制原則。 替代方案:相關法或事後回溯 可控制變項,探求因果關係。 重複驗證,具有客觀性。 無法避免中介變項的影響,變項的操弄受限制。 實驗室實驗法缺乏外在效度 個案研究 採縱貫法,對個體或 團體做長時間追蹤, 並定期評估其結果   研究步驟: 選擇對象>確定癥狀>蒐集資料>分析及診斷原因>處理及輔導>追蹤研究>檢討改進 注重個案經驗的複雜性和獨特性。 間接推論行為發生的因果。 案例可供日後之研究。 耗時費力,缺乏普遍性。 資料失真不全, 缺乏客觀性且難以重複。 1焦點意識   指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事物時所得到的清楚明確的意識經驗。例如:考試時面對 並集中注意於試卷所得的意識,即為焦點意識。 2邊意識  指對注意範圍邊緣刺激物所獲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識。凡是刺激強度微弱個人似知未知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識,均屬邊意識。 3下意識  指在不注意或只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識。這種現象又稱做雞尾酒現象、或半意識。 4無意識  指個人對其內在或外在環境中一切變化無所知與無所感的情形。例如:因外在環境中可受器官感應範圍的一切事物,也不能使人產生意識。 5潛意識  指潛藏在意識層面之下的感情、慾望、恐懼等複雜經驗,因受意識的控制與壓抑,致使個人不知覺的意識。潛意識是精神分析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6前意識  潛意識層面下所壓抑的一些慾望或衝動,在浮現到意識層面之前,先經過前意識。前意識的另一種解釋來自認知心理學,是指以前儲 存在長期記憶中的訊息。此等訊息雖早已儲存在長期記憶之中,但在不使用時,個人對之並無意識;只有在必要情形下檢索使用時,才會對之產生意識。此等意識在性質上乃是屬於記憶,故本詞也稱前意識記憶。 , 尼可斯(Nicholls)工作投入論: 其基本要義是個人對工作是否盡力而為,將繫於他當時持的何種心態。面對工作時,一般人不外兩種心態: 1.工作投入(task involvement),指個人全心投入工作志在發展個人能力,而不太計較結果的成敗。所謂為工作而工作即屬此種心態。 2.自我投入(ego involvement),個人之所以工作旨在從與別人競爭中獲得的成就以炫耀自己的能力。按尼可斯的說法,持工作投入心態的學生,學習動機較強,是一種為讀書而讀書的心態:持自我投入心態的學生,則是時時考慮到成敗,對求知活動傾向於避難就易。   卡芬頓(Covington)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 ◎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 ◎個人視成功為能力之展現而非努力的結果。卡芬頓研究發現,成功的學生多半將成功的原因解釋為自己能力的展現,而不肯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努力。 ◎成功難追求改以逃避失敗維持自我價值,學生長期得不到成功的忌諱,就會發展出應付失敗壓力的對策,藉由不承認自己能力薄弱,也不認同努力就可成功的建議,達 到維護自我價值又足以逃避失敗的目的,此為自我價值論的中心要點,也可解答「學生有能力但不用功唸書」的老問題。採用了馬斯洛「知之恐懼」與精神分析心理 學中「防衛機制」的觀念。 ◎學生對能力與努力的歸因隨年級而轉移,高年級學生不再像低年級把能力和努力看得同等重要,而認為努力而有好成績的學生,他的能力較低,這也是他們學習動機降低的原因。   班度拉(Bandura)社會學習論: 修正極端行為主意,提出觀察學習理論。觀察學習時,向社會情境或某個人或團體行為學習的歷程。,     馬斯洛(Maslow)自我實現論: 所謂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是指個體在成長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潛力獲得充分發展的歷程與結果,可將之視為個體發展的歷程,在此歷程中促使個體發展與導向個體發展,就是自我實現。 以美國學者Benjamin S. Bloom為首的研究團隊,在1956年所出版的教育目標分類架構中,把教育目標分成三個主要的領域。對應到科學教育的三個主要面向中,則「科學方法」的學習最接近Bloom等人分類架構中的哪一類目標? (A) 認知層面 (B) 心理動作層面 (C) 情意層面 (D) 態度層面   Bloom三大目標      認知層面         心理動作層面       情意層面 科學的三大層           科學知識         科學方法               科學精神  A. 精神分析理論 :  佛洛伊德原先提出焦慮來自於生物驅力, 之後他修正焦慮為對潛意識危險的訊號 (signal). 乃潛意識性驅力及攻擊驅力與超我及外在現實之間產生的心理衝突之結果. 對這訊號的反應, 自我用”防衛機轉”來避免無法接受的思考及情緒,避免將潛意識危險意識化. 隨著生命發展過程可能有下列幾種焦慮 :  a. Castration anxiety (閹割焦慮) : 與伊底帕斯情結 (Oedipal complex)有關, 如小男孩擔心與媽媽的關係, 爸爸會傷害其生殖器或身體. b. Persecutory or paranoid anxiety (被害或妄想焦慮) : 感受到外在力量侵犯或羞辱的危險所產生的焦慮. c. Disintegretation anxiety (瓦解焦慮) : 對失去自我認同或重要他人所產生的焦慮. d. Superego anxiety (超我焦慮) : 較成熟發展期, 對無法達到內化的道德標準而產生的罪惡感. 治療目標 : 不在消除焦慮, 而是提高對焦慮的耐受力有能力去經驗焦慮, 使用焦慮作為一種訊號去探討產生焦慮的內在衝突.因為焦慮在生命中很多不同的階段都會出現, 只用藥物去消除這些焦慮無法幫助去處理面對這些生命中重要的課題.心理會談在了解病人所經歷到是何種程度的焦慮, 去處理,了解,及面對所處的狀況. 參考資料:http://www.bill60.net/edu27.html 男孩:閹割焦慮(Castration Complex) 戀母,對父親產生敵意 →懼怕父親為了報復而將他「閹割」 →壓抑對母親的愛戀,制止對父親的敵意 →認同父親(強者) 就像是~~~~~~~ 女孩:陰莖嫉羨(Penis Envy) 戀父 →發現沒有如男孩般有外在生殖器,責怪母親 →認為母親應負責,與母親敵對 →壓抑對父親的愛戀,轉而認同母親 →獲得父親的情愛 這是正常的心理發展, 當性心理發展完全就會正常了, 除非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什麼重大的影響或傷害, 才會出現其他的問題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81208688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心理(精神)分析學派 P126  (一)理論名稱:人格發展論           (二)理論內容: 1.    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2.    人格動力:三個我的互動所產生的內在動力。防衛機轉。 3.    人格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六歲前最重要。   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新心理分析學派 P128  (一)理論名稱: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心理社會論=發展任務論           (二)心理社會期:發展危機=常性危機 1.    信任vs不信任       (0-1歲) 2.    自主行動vs羞怯懷疑 (1-3歲) 3.    自動自發vs退縮愧疚 (3-6歲) 4.    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 (6~青春期) 5.   自我統合vs角色混亂 (青年期) 6.    友愛親密vs孤癖疏離 (成年期) 7.    精力充沛vs頹廢遲滯 (中年期) 8.    完美無缺vs悲觀絕望 (老年期) 學習的產生非繫於強化  在斯肯納的操作學習理論中,強化是構成學習的必要條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不把強化視為加強刺激-反應聯結的必要因素,而只視之為個體對環境認知的一種訊息。班杜拉在其所著《社會學習理論》一書中,曾有如下的解釋: 雖然對強化是否構成學習必要條件的爭議,迄未獲得共識,但很少事實證明單靠強化就可自動構成學習。…,倒是有很多事例,足可證明強化物的呈現,對個體說是一種訊息,從而引起個體學習的動機;強化物的本身並不能對個體的反應產生任何強化作用。 班杜拉所謂的訊息是指強化物的出現,等於是告訴個體,他的行為後果將帶給他的是懲罰或獎賞。顯然,這是認知的看法;行為之後如受到獎賞,個體就會知道他做對了,以後同樣情境出現時,他就會繼續表現該一行為(正強化);行為之後如受到懲罰,個體就知道做錯了,以後同樣情境出現時,他就會因知過能改而另行表現一種免於懲罰的行為(負強化)。 至於班杜拉所指的強化物引起學習動機的說法,意謂如個體喜歡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他就會在以後同樣情境下繼續表現同樣的行為。如此看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相當重視學習時個體本身的自主性。因此,他認為即使個體自己未曾親身體驗行為後的獎賞或懲罰,單憑觀察所見別人行為表現帶來的獎懲後果,或是聽到別人對某種行為的對錯的批評,他也會學到何時何地該表現何種行為。班杜拉的此種解釋,較之斯肯納學習理論中個體行為決定於環境控制的說法,在教育上更具意義。 http://cht.a-hospital.com/w/%E6%95%88%E6%9E%9C%E5%BE%8B#.UaDzqpgVHcc       http://baike.baidu.com/view/588153.htm       效果律(Law of Effect)。這個定律強調個體對反應結果的感受將決定個體學習的效果。即如果個體對某種情境所起的反應形成可變聯結之後伴隨着一種滿足的狀況,這種聯結就會增強;反之,如果伴隨的是一種使人感到厭煩的狀況,這種聯結就會減弱。桑代克在20世紀30年代進一步考察了這條定律,發現,感到滿足比感到厭煩能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強調獎賞,而不大強調懲罰。       38. Thorndike 為了考驗其理論,曾請一群完全不懂西班牙文的學生做英文與西班牙文的配對,經由告訴他們對或錯欲使學生再受測時答出正確答案,但實驗結果並非如此,促使Thorndike 發展什麼定律?(A)準備律的第二定律 (B)練習律的第二定律 (C)效果律的第二定律 (D)嘗試錯誤的第二定律              告訴”對”=>得到增強   告訴”錯”=>未得到增強,如同懲罰   欲使學生再受測時答出正確答案=>期望學生經由第一次告知對錯得到增強效果,進而答對第二次測驗   但實驗結果並非如此=>學生並沒有因此答對比較多   因為懲罰未有增強效果,所以桑代克修正效果律,強調獎賞,而不強調懲罰。       陳嘉揚增定五版353頁有寫道,但提醒各位這類考試用書每遇大考後就修訂一次,若有錯誤資料來源,也只會一直錯誤下去,如同培根的市場偶像一般,最好能有原文或專業資料輔佐,我只有找到非期刊網站資料,但依題目解釋來看,這一題個人較傾向陳嘉揚的解釋。         1.注意階段(attention phase) 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個體必須注意並精確地知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特徵,並了解該行為的意義,否則無從經由模仿而成為自己的行為。 2.保留階段(retention phase) 又稱記憶階段。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主要依賴於兩種表徵系統,映象表徵系統和言語表徵系統。個體觀察到榜樣的行為之後,必須將觀察所見轉換為表徵性的心象(把榜樣行動的樣子記下來),或表徵性的語言符號(能用語言描述榜樣的行為),方可將示範的行為保留在記憶中,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他的行為仍給觀察者影響。 3.再生階段(reproduction phase) 是依記憶中的符號和表像,將楷模的行為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來,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換言之,在觀察早期的注意與保留階段,不僅由榜樣行為學到了觀念,而且也經模仿學到了行動。 要能夠重演模特的行為,觀察者必須學習,並具有模仿該行為的能力。舉例來說要能學會滑雪或者騎自行車,通過注意和保留階段後,若不具有相當的平衡感與動態視力以及健全身體就無法滑雪或騎自行車。 自我效能感是影響此階段的一個重要因素。 4.動機階段(motivation phase) 是觀察學習的最後一個階段,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習得(acquisition)和表現(performance)作了區分,因為人們並不會模仿他們學到的每一件事情。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強化非常重要,但並不是因為它增強行為,而是提供了資訊和誘因,對強化的期望影響觀察者注意榜樣行為,激勵觀察者編碼和記住可以模仿的、有價值的行為。 發展階段 共同的 生涯發展任務 兩性的 生涯發展任務 成長期 (0-14歲) •學習並適應各方面的身心發展 • 學習群體生活 •學習並認同男性性別角色 •學習並認同女性性別角色 探索期 (15-24歲) •第一性徵及第二性徵出現 •探索自我、了解自我 •發展個人專業知能 •認識職業世界,準備發展經濟生涯 •對異性好奇,學習與異性相處 •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標準 •參與社會活動,表現自主與負責的  行為 •發展男性化的社會角色 •發展女性化的社會角色 建立期 (25-44歲) •適應與父母分離,學習情感獨立 • 學習並識工作者角色 • 選擇伴侶與準備結婚,並適應新角色 • 調適職場壓力 • 發展經濟的個人生涯,厚植經濟基礎 •發展以家庭為重心或雙生涯的生活 • 承受不婚或未婚所帶來的社會壓力 • 發展以事業為重心的生活 • 建立個人的處事風格 維持期 (45-64歲) •善盡個人公民責任 • 調適性生活的改變 • 達成並維持個人生涯領域滿意度 • 以個人化取代配偶化看待另一半 •完成女性獨立自我的發展 • 接受並調適中年期的生理變化 • 平衡家庭與事業的生活重心 衰退期 (65歲以後) •適應逐漸衰弱的身體狀況 •接受並調適「配偶逝世」的生活 •建立滿意的休閒與社會生活 •調適承受權力和收入的弱化現象   關於試題: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role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to carefully examine certain questions about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learning. For example, a research study may examine what type of teaching method works best, and what decision a teacher may make about a problem or issue, to be most successful. Various teaching programs and theories of how to teach are also examined. 陳嘉陽(四版)上冊P.420 B.部分間歇增強行為改變技術的名詞解釋 - dominics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dominics/1646823#ixzz1S2jSVtt9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教育心理學桑代克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科學精神負強化應用成分精神分析理論卡芬頓行為改變技術成就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