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實務

主題:領導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工作者個人或群體有完全之決策權,領導者儘量不參與其事;領導者僅負責提供部屬所需之資料條件及資訊,而完全不主動干涉,為下列何種領導? (A) 民主式領導 (B) 獨裁式領導 (C) 權變式領導 (D) 放任式領導 ~解析 : 一.何謂「領導」?  (一)「韋氏字典」中,「領導」解釋為「思想」、「行動」或「意見」的「指導」。 (二)「領導」從一個「普通名詞」變成「學術名詞」時,其定義莫衷一是,研究人員通常根據自己的主觀來定義領導。有的人使用人格特質、行為、對別人的影響來定義領導;有的則用互動模式、角色關係、管理職位、他人對合法影響力的知覺等來定義。 (三) 簡而言之,「領導」的「通說」即為:在「團體組織情境下」的一種「互動行為」和「影響系統」,領袖人員「散發」其「個人」的「魅力素質」,把「潛力」變為 「現實」的「催化劑」,並在「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所「產生」的各種具「影響力」的「行為」,發揮「通權達變」的「影響效果」,用以「糾和群眾」、「激 勵士氣」,「指引組織」的「方向」,同時「兼顧」到「成員個人需求」,「完成組織目標」與「任務」的「行為過程」。 二、「領導理論」:   「領導理論學派」由於論者旨意各異,情境的複雜性與各領域的特性不一,相關的理論與論述,可謂百家爭鳴,各有所長。而「領導理論科學性」的「實證研究」, 遲至「20世紀初期」才「開始」;我們可以「1980年」為「分界」,在「1980年以前」為「傳統領導理論時期」,大致上分為「特質論」、「行為論」、 「情境理論」三個時期。又題目所提及之「獨裁式」、「民主式」管理,即是其中的「行為論」。   「行為論」相關研究「最早」且「最有系統」的「研究」,要推由李文(Lewin)及其「研究助理」合作完成之「領導方式」,為一「典型」的「代表」。他認為「領導方式」可分為「獨裁式」、「民主式」及「放任式」。 (一)「獨裁式」領導: 1. 所有政策及權力由領導者決定,員光的角色只有奉命行事為服從者,沒有參與討論或提供意見的機會。 2. 工作分派及組合亦多由領導者單獨決定;和下屬較「少」接觸,為「單向溝通」且「欠缺回饋系統」的設計。 3. 工作「績效」之「考核」,全賴領導者「個人主觀」的「看法」而定。 (二)「民主式」領導: 1. 民主式的領導者嘗試將部份政策交由群體討論與決定,領導者採取鼓勵與協助態度。 2. 在工作之初透過團體討論,使大家瞭解工作步驟,必要時提供建議,供部屬選擇;可自由選擇工作伙伴,並由團體分派工作。 3.「共同」解決問題,訂定「共同」目標,工作「考核」則按「客觀」標準來評估。 (三)「放任式」領導: 1. 工作者個人或群體有完全之決策權,「領導者」儘量「不參與其事」,此種團體容易形成類似「無政府狀態」或「群龍無首」的狀態下。 2.「領導者」僅負責供應其他人員所需之資料條件及資訊,而「不主動干涉」,偶而表示意見,工作進行幾全依賴「各人自行負責」。 三、.結論 : (一) 上述三種領導風格,經長時間的調查與研究統計。普遍認為「民主式」領導「最佳」;而「放任式」領導則屬「最差」;而至於「獨裁式」領導則是在「某些情況下」是「很有效果」。 (二) 當然以上為「一般狀況」下,不論何種「領導方式」,其實還是須視「實際情況」而定 : 1. 如「民主式」的「領導」也常有「窒礙難行」之時; 2. 而「放任式」領導在團體成員「動機高」與「責任感高」會「自動自發」的專業人員團體中「效果」亦「十分顯著」; 3.「獨裁式」領導若有位「英明」的「領導者」也常「履創佳績」,故領導者實有必要針對所面臨的情況而「彈性運用」。 ※ 此結論符合「權變學派理論」: 沒有「最好」的「管理方法」和「組織結構」,應視「情況」 ( contingency ) 而定。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